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理论的对话性论文_郝慧敏

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理论的对话性论文_郝慧敏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作为西方20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理论备受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关注。原型理论源于人类学、心理学和神话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这一理论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原型方面,揭示了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互文性也使得文本迁移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使得文本具有无限延展的意义空间。本文通过原型理论与互文性在文学批评中的特征对比,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在文学重复性、隐喻性、记忆性三个层面存在着深刻的对话性。

关键词:神话原型;互文性;对话性

1.重复性

神话原型和互文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都具有重复性。

首先,重复性是原型批评理论强调的重点之一,在这一点上,弗雷泽、荣格与弗莱的原型都是相通的。弗雷泽认为图腾作为一种仪式、文化认同,它先于个体存在;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遗传形成的某种心理气质,是一个种族、民族所共有的,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普遍意识的长期积累,是“原型的内容;弗莱也看到了艺术与自然的相似,通过太阳的运转周期,四季的循环往复,植物的生长循环,人类的延续不绝,得出了在艺术中也存在这种循环反复的结论。

其次,重复性同样也是互文性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任何的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混纺”,内涵的丰富又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学的基本规律。引用作为一种互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同样是一种重复,当前文本对以前文本的引用和镶嵌实际上是文学作为一种记忆。正如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以前文本的再创作,作者无法摆脱大传统的影响。罗兰?巴特在《作者的死亡》一文中也明确否定了作者意识。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文学改写、改编、重写等互文手法也作为一种文化运动而不断发展,文学创作者开始利用现有文本发出自身的政治、理想诉求。

2.隐喻性

通常,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然而,本文所说的隐喻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修辞,而更是一种认知方式。罗曼?雅各布森在《隐喻与转喻的两极》一文中指出,失语症患者之所以出现言语混乱,其原因就在于患者认知系统的相似性和临近性出现了障碍,从而影响了语言系统。这里的相似性(替换能力)正好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喻,罗曼?雅各布森从人类的深层意识解构剖析了人的语言表达机制,使文学批评的方式深入认知层面,从而把隐喻从仅限于修辞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乔治?莱考夫也说明了隐喻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中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神话原型与互文性也具有隐喻性的特点。神话原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文学结构。荣格把人类的共同心理认知归于“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这种无意识实际是通过“管道效应”来传递的,与“原型”本质上是一种暗合,与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对应,即是一种隐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互文性就作家创作而言,“文中之文”本身也就是以一文本对另一文本的隐喻,作者通过“内文本”来传达文字以外的内涵,是作者意识的主观构建方式。诗歌的互文性隐喻更加明显。罗曼?雅各布森认为,诗歌特别注重“符号”,相似性(隐喻性)原则在创作中及其重要,“指称”、“转义”、“手法”都是诗歌主题的主要表现手法。

3.记忆性

原型批评和互文性都将文学看成一种记忆,都是作者基于已有材料的二次创作或二度加工,也都是作者关于“过去”记忆的重新呈现,而这种“过去”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此时,文学通过隐喻的方式来体现作者意图。

首先,作为记忆的“原型”,荣格认为,作家是神话的编纂者,从自己的无意识中道出了原始的真理;艺术家的心理是内向直觉型的,进入意识最深层次反应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中沉淀着“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荒原》中复活、寻找圣杯的原型,即是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所创造的文章的结构性神话模式,用以展现欧洲大陆景象萧条、精神荒芜的现实状态,此时的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次,作为记忆的“互文性”,罗兰?巴特认为,作品区别于文本,读者读的不是“作品”,而是“文本”。他在否定作者本身意识的同时,肯定了作者对传统、对过去的复制性、非能动性记忆。但是,热奈特的“内文本性”、“文本间性”、“超文性”等等更可以说明文学作为一种记忆对作者创作的能动性影响。

因此,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本身就体现了记忆的特征。神话在不断被后世的复述过程中,成为了人类集体的一种远古记忆。互文性也作为一种记忆,时刻在体现着作者意图,通过不同手法表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在这一点上,神话原型与互文性具有相通性。

4.结语

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有很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二者兼是旧的材料出现在新的语境,保留了前文化与前文本的痕迹,故而具有重复性特征;其次,二者都是和作者相关的认知方式的体现,通过隐喻的方式再现前文化与前文本;最后,神话原型批评和互文性都将文学看成一种记忆,是作者关于“过去”记忆的重新呈现。因此,神话原型与互文性在重复性、隐喻性、记忆性方面存在密切关联,具有很强的互通性、对话性。

参考文献

[1] Adams, Hazar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1.

[2] Allen, Graham. Intertextuality [M].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0.

[3]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Richer, David H. The Critical Tradition: Classic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3rd Ed.

[M]. Boston and New York: Bedford/ St. Martin’s, 2007.

论文作者:郝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神话原型批评与互文性理论的对话性论文_郝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