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农民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_章倩梨

当前国内农民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_章倩梨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400060

摘要:当前随着城市农民工数量增加,城市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良社会现象。而这些社会现状正是农民工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本文将着重对农民工进行心理研究,涉及农民工进城原因、对城市的态度、与市民的互动、农民工在城市的内心感受、对自身的定位、犯罪心理及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等,希望能够对社会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研究;综述

1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民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农民工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农民工的学术研究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原因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工作,态度,和市民的互动情况,适应城市和农村的情况的态度,回到村庄的时候,或离开城市的想法,等等,包括农民工犯罪心理学,和提高农民工心理问题的法律对策,所得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发现也有不足之处。在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上还有改进的空间。此外,不同学生的结论和不同的研究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对我国农民工心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不足之处。

2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2.1农民工对自身的定位

朱高金指出,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为农民定位的,对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具有位置模糊的趋势,自我感知不规范,具有明显的边缘特征。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城市居民或想要改变农民身份的农民。朱镕基说指出,大部分的农民工仍将对农民的身份定位和农民工的边缘化的人相当一部分有复杂的心态[1]。

2.2农民工对城市的期望

从朱高金农民心理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是:相信城市比农村能赚更多的钱,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办法;我想在城市里看看世界,增加知识,留在农村。在城市中寻找施展才华和发展的机会,除了日常的机械工作,农村没有其他的用处。村里许多人都出来挣钱。想在这个城市学习一些技术。认为城市生活比乡村生活更有趣。此外,有研究指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子女的培养。他们也相信在城市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2]。他们想通过在城市里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这些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农民工大都是通过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去城市的,他们对城市有着很高的期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农民工对城市的反映

3.1农民工对城市及城里人的态度

进入城市后,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人的态度基本一致。龚浩指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就业、福利、保障制度所造成的身份认同,农民工往往被城市政策和不公正所排斥,产生于剥离、排斥、挫败,从而导致城市的港湾仇恨、乘客反抗和报复。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残酷和冷漠,他们对城市充满了不满、抱怨甚至仇恨。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制度和政策。同样,由于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和错误理解,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采取了许多不良行为和态度,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心。所以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心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康云指出,由于城市居民在自己的城市人的身份轻蔑的农民工,农民工作为“局外人”,认为他们是劣质的“二等公民”,农民工是一个缺乏信任,理解,尊重,使农民工在城市强烈的压抑心理和不满[3]。

3.2农民工在城市的内心感受及其对城市的适应心理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就业的障碍,农民工虽然在农村,但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农民地位。正是因为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人民在就业、生活、保障、待遇、福利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医疗等方面,让农民工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农民工对来到城市有很大的期望和目标,对城市有很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抱负和目标似乎很难实现,他们的期望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受挫。因此,从心理上讲,他们感到悲观。他们不满意城市用人、薪酬和安全的歧视性制度,但他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感到非常不平衡和委屈。一想到他的前途和野心,他就焦虑不安。此外,大多数农民工都是独自在城市工作,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的感觉不乐观,可以想象农民工进城适应。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方面,康杰和熊平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大多数农民工都有心理问题和焦虑、自卑、抑郁、自闭症等疾病。

3.3农民工对城市的取舍

农民工进城的原因,反过来也是他们离开农村的原因。吴兴路,元杰在这项研究中,指出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农民工从农村每年的收入少,和农村太苦,农场工作太累了,没有希望,也没有工作,不学习技术、农村地区和文化生活的缺乏等等[4]。有了这种消极的心理,许多农民工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同样,与城市相比,农民工对农村也有积极的态度。如果认为在农村可以照顾家庭和农村生活,低成本,人际和谐,农村社会地位高,自我满足,农村土地,有安全感,不愿放弃,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而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

4农民工的犯罪心理

农民工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问题——一种社会心理问题。由于劳动力素质低、不平等和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农民工是一个新的贫困群体和新的弱势群体的城市,这种巨大的生活状况的变化,导致农民工心理上的巨大差距。一些农民工选择脱离社会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发泄自己的不满,补偿分配不公造成的薪酬损失。一些农民工犯罪是因为长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导致性不忠。如情感空虚的未婚年轻,结婚和分离的农民工,农民工对城市农民工的仇恨,和农民工的公民的敌人恨心理学,心理极度不满的农民工和农民工城市工作非常失去希望,等等,这些农民工犯罪心理,因为在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没有很长一段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凝结使得农民工甚至有了越轨行为[5]。对于大多数农民工犯罪,主要是由于城市,对政府缺乏信任,对社会,对城市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甚至仇恨,从而产生心理报复和破坏。

5解决对策

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已经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除了分析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和原因外,学者们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康乐云提出了两个出发点:一是从主体出发,引导农民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二,从社会入手,从各个方面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具体方法有:1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即加强农民工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加强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力,重视农民工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其素质。2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即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放弃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改革现行劳动用工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合理调整社会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3改变对待农民工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接受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即改变农民工的观念,加强与农民工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搭建平台。

6小结

以上是对我国农民工心理研究现状的总结。从这些文献的附呈和总结中,我们发现,在学术界参与农民工心理研究的学者较多,研究结果是有价值的,为政府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借鉴。同时也为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许多指导和建议,为他们理解和理解彼此提供了桥梁。总之,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有意义的。是这些结果的缺乏只涉及到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和人的感受和理解,地区只涉及城市,而城市的大部分是大都市,小城市或小镇更少,甚至不谈。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农民工心理存在差异。不同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别是非常不同的,这也是影响农民工的心理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对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予以补充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青年研究.2014(6):7-11

[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14(6):82-88

[3]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15年(3):63-75

[4]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青年研究.2013(06):7-11

[5]朱考金.城市农民工心理研究.青年研究.2013(11):7-11

论文作者:章倩梨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当前国内农民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_章倩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