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_工人阶级论文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_工人阶级论文

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阶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阶层发生的新变化,指出“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 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深入领会和把握这一精神,要求我们从改革开放的现实背景出 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 的情况、原因和作用,正确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结构,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不 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由于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作用,主要社会关 系的调整,会使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 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使我 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始 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其队伍不断壮大 ,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先进性进一步增强;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 展,农民阶级也更具现代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人阶级的行列;出现了新 兴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 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顺应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阶层变化的同时,社会流动 日趋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个人或某一群体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具体位置 呈现出动态变换的特征。

这些显著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体制 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层面的客观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 化是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

——经济结构的转变决定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市场机制在配 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日益明显的发挥,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多方面的显著变 化。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社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 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 的多样化,使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结构随着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更具复杂性和多元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增长的 同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就为那些 具备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人们从原有社会阶层中脱颖而出提供了现实性和可 能性。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相对应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原有单一的 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分化与重组。

城乡结构的显著变化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 全面推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兴办 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城市化步 伐加快的背景下,农民的职业变化和跨地域流动,加速了农民阶级自身的转变和分化。

——收入分配政策及方式的调整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重大变革,直接影响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 下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被打破,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使 广大劳动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个人收入与经 济效益的高低、社会贡献的多少、劳动强度的大小挂起钩来,收入差距也因劳动者贡献 差别而扩大,从而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收入形 式的多样化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收入分配更具复杂性,进一步拉大了个人收入差距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在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下,一部分人和群体率先富裕了起来,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出现 了高收入阶层。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为 我国工人阶级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舞台,工人阶级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经受了锻 炼和考验,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也不断发展 ,成为推动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自身的成长和内部构成的变化,对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工人阶级不仅改造了客观 世界,也改造了自身。他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经济成分中,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 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工人阶级在我国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一直发挥着名副其实的领 导作用。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其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大大增强了工人阶 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先进性更加鲜明。工人阶级的内 部也分化出一部分人,有的转化为农民,少数人经商下海,转为其他阶层,促进了社会 阶层结构的变化。

——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创造了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加强,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极 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教育的发展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对个人的职业、身份、声望、收入等产生很大影响,成为一个 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指标。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劳动者,能够胜任更 为复杂的工作,也能够在不同的职业中更加自由地流动。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发展的重 要方面,而且也对改革的继续深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多方面的 、持久的积极影响。

首先,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 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传统社 会阶层结构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 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 政策和分配方式,无疑是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这些变化在 从根本上体现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又保证和促进了效率的实现。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的新 变化,使社会构成要素更加具有活力,使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社会成员能够在不同的 社会阶层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保持一定的社会阶层差异,强化了竞争和激 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结构内部的动力源。社会成员在不 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增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阶层结 构的分化与整合是同一社会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向复杂不断演化 ,既是动态层面上的发展,也是静态层面上的稳定。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不同社 会阶层利益差异的存在,无疑加剧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但只要这种变化是符合社会化 大生产规律、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就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反而会更加 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多样化,新的阶层的出现,我 国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这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合 力机制的完善。在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同时,社会系统中诸要素(个体、群体、组织、 阶层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各个阶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补性日益增强, 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各社会阶层在维护整个社会系统协调运行方面发挥着各自的功 能,奠定了社会系统稳定的结构性基础。我国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转型,即正处于由传 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进程中,结构转型、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成 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基调。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这种社会结构在张力与平 衡中实现自我调节,获得稳定。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在我国社会结构动态均衡中发挥了 缓冲调适的作用,这种缓冲调适是通过这些新的阶层在社会流动中实现的。社会流动, 尤其是向上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间上升性的 流动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向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 稳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 正是这种上升性流动的最好例证。同时,新时期人们的多元心态和承受能力的变化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 化提供了精神动力。时代变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新了。人们能够理性地面对经济 转轨时期个人生活中遇到的暂时性困难,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 奋斗,在变化了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争取相应的位置,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安于现状的 人少了,勇于进取的人多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引领着人们的社 会实践,个人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日趋频繁,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体系更加具有 活力和充满生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尽管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也伴随着一 些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社会系统呈现出日趋协调和稳定的趋势。

第三,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日趋多元和开放的社会 阶层结构,社会从业人员职业角色的分化以及较强的职业流动性,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 了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职业角色的分化,使人们 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位置的分布呈现出斑斓的色谱,社会也因此更为丰富多彩。人们所 属的社会阶层不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所致的。对社会劳动者由身分型管理向契约 型管理的转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家庭出身的限制弱化了,“单位人” 正在向“社会人”转变,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 力和人生实践。人们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一些暂时的条件约束,致力于更为 长远的人生目标。社会阶层结构的流动性,打破了社会职业超稳定型结构,有利于促进 个体角色适应性转换,进而使一个民族和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社会阶层划分标 准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彰显个性、发挥优势和专长提供了条件。在社会阶 层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社会选择亦日趋合理。一个社会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选择机 制,任贤选能,把各有所长的人才群体纳入社会选择的主体群中,做到人尽其才,就能 不断加快社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正确看待改革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 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它带来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职工下岗、部分居民 生活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私营企业主等高收入阶层的出现等。怎样看待这些新情况和 新现象,是亟需我们认真研究和作出明确回答的重大问题。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 这些新变化,处理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关系,对于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 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要坚决维护工人阶级作为国家和社会领导阶级的地位。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工 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的主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 兵,他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蓝领”或“白领”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人阶级作为现 实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创造者,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 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全心全 意依靠工人阶级,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应该看到,工人阶级承担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主要成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当前下 岗职工再就业这一社会现象就是一个客观的反映。由于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加快,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 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职工下岗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内,这种状况仍有可能加剧。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所付出的成本,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 现实。我们要在客观地承认这些社会问题的同时,积极寻求克服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当 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场社会变革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 意味着为了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和进步,必须暂时付出一定的牺牲和 代价。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的“阵痛”,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社会阶层结构分化难免会使一部 分社会成员生活陷入窘境。我们应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时代的、历史 的、发展的、民族振兴的高度上,来分析和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坚信,这些在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归根结底是前进中的问题,也 一定能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解决。不能因为有这些问题存在 ,就否定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进步意义。部分职工下岗的社会现象不仅没有改变工人阶 级的阶级本质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进 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要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 讲话中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以私营企业主为例,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他们 中的大多数通过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为发展生产力作出了贡献。但是私营企业主的收 入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的属性,包括依靠管理劳动、资本 风险收入、技术才能和创新能力等,这些是社会化大生产中“总体劳动”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中又有获得剩余价值的性质,有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所得 的一面,这是由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私有经济 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必要的。发展私营经济对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扩大财政来源,是 有利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主阶层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

应该看到,在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整体上说,不存在一个无偿占有劳 动者剩余价值的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 ,掌握着调整阶层、阶级关系的主动权,私营企业主阶层不会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阶级。我国目前存在的私营企业主这样的高收入阶层,客观上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 不平等现象,但这不是由一个阶级占有另外一个阶级的劳动成果造成的,与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政策鼓励和个人辛勤劳动而带来个人财产的增加,应该肯定 并视为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或有多少财产当作 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 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总体上而言,我国现有的包括私营企业主阶层在内的 各社会阶层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更不存在阶级对立。社会各阶层根本利益、根本 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我们要以科学、积极和务实的态度对待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正确处理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是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也是我们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要求。要看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各阶级 、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多样化的利益的不一致。因此 ,调动属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范畴的各个阶层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迅速发 展社会生产力,应成为我们处理这个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要首先考虑并满足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大多数人的 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 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工人、农民群众占我国人 口的绝大多数,是我们党的基本群众。要满怀着对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感情,想他们 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他们的实际 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教育引导。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在充分发 挥他们作用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的社会 阶层的广大人员,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有的脱胎于工人阶级, 有的脱胎于农民阶级,是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坚强支持和保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 ,要教育他们应有来源社会、回报社会的道德情操,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深深懂得 关怀和救助社会困难群体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于“希望工程”、“光 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

要加强政策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目前社 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是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中自发形成的,但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化调 整不仅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也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正确认识和对待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解决经济转轨和社 会转型时期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调控。政府既要重 视所有阶层的正当利益,也要关注某些特定阶层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特殊利益。要在进一 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为 宽广的就业渠道和选择职业的空间,切实保障他们基本的就业权利;要运用税收杠杆,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过分悬殊,同 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制度等方 面的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扫清各种体 制障碍,为实现每个社会成员在机会上的平等创造条件;要加快单位型管理向社区型管 理转变的步伐,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在人口、就业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管理功能;要改 革现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步伐,认真对待和解决城市农民工的就业 愿望和需求,把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政府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落实《劳动法》、《工会法》,加强劳动监察,依法解决 劳动争议和劳资矛盾,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要不断适应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 方式的变化,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调整社会管理方式,化解 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各个阶层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本文课题组成员:陈佳贵/李强/李茂管/常光民/方军/王新/田颖/杨绍华/李传柱/王 传志

标签:;  ;  ;  ;  ;  ;  ;  ;  ;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