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美味的食用菌——细辛

珍稀美味的食用菌——细辛

一、珍稀美味的食用菌——阿魏菇(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娟,刘利娟,郭纹余,常晓宁,郑素月,郭金英[1](2022)在《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培养终点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为缩短白灵菇生产周期、提高生物转化率,通过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平板回接、菌液pH变化、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漆酶活力、出菇试验等指标的分析鉴定来考察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的培养终点。结果表明:感官观察、显微镜镜检菌丝锁状联合数量及平板回接萌发时间均显示发酵培养至第5天时,菌种活力较好;随发酵时间变化菌液pH、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漆酶活性均表明发酵第4天、第5天时菌丝处于对数生长期;采用液体发酵第5天的液体菌种进行栽培试验表明,液体菌种生长周期比固体菌种缩短15 d,平均生物转化率为100%,子实体纵径、横径,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好。结论:经过对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定性、定量及栽培试验,综合判定出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最佳培养时间为发酵第5天,此时期接种可有效缩短栽培周期并提高生物转化率。

春霞[2](2021)在《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文中认为草原黑蘑是近年从一种野生食用真菌驯化来的一个新型食用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及钙、磷、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美味的菜品佳肴,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草原黑蘑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较敏感,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慢。为了给人工栽培提供好的菌种,我们以草原黑蘑原生质体为起始材料进行紫外线诱变,以期提高草原黑蘑菌丝体的生长速度,为获得更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的草原黑蘑提供依据。本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以hm8124-1和hm910两个菌株液体摇培8天的菌丝体为材料,溶壁酶浓度为1.4%,25℃酶解4 h,可以制备足够的草原黑蘑原生质体。2.对hm8124-1和hm910两个菌株草原黑蘑原生质体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致死率也会增大,随着距紫外灯的距离增大致死率会变小。致死率跟诱变时间成正比,跟诱变距离成反比。3.诱变后挑取长势快而强壮的单个菌落,进行菌丝体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测定,从再生菌株中选到生长速度快于起始的材料,同时再生菌株的漆酶和蛋白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得到的突变菌株酶活力升降趋势均不同于对照组。4.再生菌丝体经过ISSR分析,发现诱变后的菌株与对照菌株PCR产物电泳图有明显的差异,说明DNA序列发生了变化。

吴亚楠[3](2021)在《基于MPMS诱变体系的茶树菇细胞工程育种及应用》文中认为2020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食用菌产业在我国脱贫攻坚的规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乡村振兴中也将继续贡献力量。为了丰富河北省的食用菌栽培种类,开发食用菌栽培新原料,以河北省的优势灌木树种荆条为主料开展育种,选育对荆条分解能力较强的茶树菇优良菌种。本课题利用茶树菇分解木屑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技术(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简称MPMS)对茶树菇进行诱变育种,选育出适宜分解荆条屑的高产茶树菇菌株。通过MPMS诱变体系对茶树菇AS7进行诱变处理,共获得362株适宜分解荆条基质的诱变菌株,以是否出现拮抗线为准进行初筛,得到33株有明显的拮抗反应的诱变菌株。通过一系列复筛试验(诱变菌株的长速、长势,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漆酶以及多酚氧化酶三种胞外酶酶活、优良诱变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和农艺学性状,以及多糖和膳食纤维含量),得到最适合分解荆条屑的优良诱变菌株AM220,在荆条栽培基质下其生物学效率为81.70%,较出发株(茶树菇AS7)提高11.57%。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株优良诱变菌株以及出发株进行菌株真实性鉴定,结果显示:5株优良诱变菌株与出发株的遗传距离在0.678-0.883之间,说明这5株优良诱变菌株与出发株在分子遗传水平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将茶树菇优良菌株AM220命名为新河大AS7。新河大AS7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78%,荆条屑20%,石灰2%,最适宜生长的荆条屑栽培配方为:荆条屑65%,玉米芯20%,麸皮13%,生石灰2%,此配方下其生物学效率为85.29%。覆土后新河大AS7的生物学效率提高4.78%。加上套筒后,可以形成小范围的高CO2,有助于刺激原基分化,得到菌盖小、菇柄长的优质茶树菇。通过对比不同比例的甲壳刺激素对茶树菇菌丝长速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甲壳刺激素稀释比例为1:1500,此时茶树菇菌丝长速为3.67 mm/d。将不同比例的甲壳刺激素拌入栽培料,确定最适宜的拌料比例为1:1500,此比例下茶树菇生物学效率为86.34%,与对照组相比增产15.81%。通过不同比例的甲壳刺激素在茶树菇生殖生长阶段的喷施,确定甲壳刺激素最适宜喷施比例为1:1000,此比例下茶树菇生物学效率为83.08%,与对照组相比增产13.19%。

黄敏敏,刘洋,颜振兰,张闽春,李巍,姚清华,罗钦[4](2019)在《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163菌丝体形态及锁状个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不同酸碱度的培养基培养实验和应用日本电子JSM-6380LV扫描电镜观察拍照后用DPS软件进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体干重、大小、锁状个数和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4处理的福秀163菌丝干重分别比A1、A2、A3和A5处理的福秀163菌丝干重增加了6.60%、4.31%、2.42%和10.78%,差异达到极显着(p<0.01)。A4处理的福秀163菌丝最大直径比A1和A5处理的福秀163菌丝分别增加了31.25%和35.49%,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A4处理的福秀163菌丝锁状个数最多,分别比A1、A2、A3和A5处理的福秀163锁状个数多了200.00%、125.00%、60.71%和400.00%,差异极显着水平(p<0.01)。电镜观察显示,不同酸碱度下福秀163菌丝体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甚至菌丝和锁状形态严重改变;有的菌丝体扁、大小不均且表面纹饰模糊,有的菌丝锁状大小均匀,有的菌丝干瘪或无纹饰。pH对福秀163菌丝体大小、锁状个数和表面结构有一定的影响。A4处理福秀163菌丝大小和锁状个数极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不同pH福秀163菌丝体表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黄敏敏,张闽春,黄晓丽,刘洋,李巍,傅建炜,姚清华[5](2019)在《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5669菌丝体形态及锁状个数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了培养基不同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5669菌丝体直径、锁状个数和表面结构的影响,以期为福秀5669生产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相同PDA培养基不加琼脂液体培养的试验,应用日本电子JSM-6380 LV扫描电镜观察拍照后用DPS软件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分析。结果:C5(pH 9)处理的福秀5669菌丝宽比C1(pH 5)、C2(pH 6)、C3(pH 7)、C4(pH 8)及C6(pH 10)处理的福秀5669菌丝分别宽了92.80%、31.69%、31.69%、28.53%和22.75%,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P<0.05和P<0.01)。而福秀5669菌丝锁状个数C5也比C1、C2、C3、C4及C6处理锁状个数多,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电镜观察显示,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福秀5669菌丝体表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有的菌丝表面无纹饰或纹饰模糊,有的呈扁条状,有的菌丝断裂、大小不均匀;锁状联合表面有的光滑无纹饰,有的大小不均、纹饰模糊、干瘪。结论:pH对5669菌丝体直径、锁状个数和表面结构有一定的影响。C5处理福秀5669菌丝直径和锁状个数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不同pH条件使福秀5669菌丝体表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曹瑶,闻绍锋,刘书畅,李荣春[6](2019)在《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概述白灵菇的分类地位,从形态特征、分布与生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基质和栽培管理方法,液体菌种研究,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贮藏保鲜等方面系统简明地介绍白灵菇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栽培、发酵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叶豆[7](2019)在《杏鲍菇原基分化期光调控研究及转录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一种食用及营养、保健价值较高的大型真菌。近些年我国杏鲍菇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为了稳定工厂化生产技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基础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原基分化的优劣直接影响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而光照条件是影响原基分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目前针对光质对杏鲍菇原基分化期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用红光、黄光、绿光、蓝光、和白光5种光照以及黑暗对杏鲍菇的原基分化过程进行试验,观察记录了菌丝扭结时间、原基分化时间,菇蕾数量等指标,同时对子实体的农艺性状、胞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变化、海藻糖和cAMP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以菌丝、黑暗和白光条件下的原基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旨在探索原基分化期差异表达的的代谢特性以及原基分化相关的差异基因,为更深入开展杏鲍菇原基分化期生理生化研究奠定基础,为杏鲍菇的科学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杏鲍菇的原基分化需要光照的诱导刺激,黑暗条件下原基难以分化。(2)不同光质处理下子实体形态和产量差异显着,白光处理组的生物学效率最高,绿光处理组菌柄最长、单菇鲜重最大,白光与绿光子实体的商品率差异不显着,这些结果证明绿光可以作为生产上的参考光质。(3)不同光质处理下栽培基质中的胞外酶酶活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其中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纤维素酶一致。淀粉酶活性在原基分化过程中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4)在杏鲍菇生长发育过程中cAMP含量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说明cAMP与杏鲍菇的生长发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光质的影响并不明显。(5)不同光质处理下海藻糖含量变化差异很大,红光、绿光、白光、黑暗四个处理组中菌丝体中的海藻糖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在蓝光和黄光处理组中,菌丝扭结前期海藻糖含量不断下降,之后出现上升趋势,原基形成之后又不断下降,整体变化呈现S型趋势;绿光处理组海藻糖含量的下降趋势相较于白光处理更明显,推测绿光照射下处理菌丝体中的海藻糖更易于转移到原基中。(6)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MAPK途径(MAPK signaling pathway)、Hedgehog信号通路、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s)、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TGF-β信号通道(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Notch信号通路(Notch signaling pathway)等代谢通路在原基分化期较活跃,推断与原基的分化相关。

牛会坤[8](2019)在《吉林省食用菌四种重金属的含量调查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食用菌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常见营养素,还含多糖、萜类化合物以及活性肽氨基酸等生理活性物质。近几年食用菌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吉林省境内的食用菌,了解食用菌中铅、镉、汞、砷四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为有效预防及控制食用菌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采集吉林省范围内9个地市的人工栽培及野生食用菌,共565份样品,包括20个品种。应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分析方法测定食用菌中铅、镉、总砷;应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测定食用菌中总汞。在检测过程中采用空白实验、标准物质实验、平行样实验、加标回收实验作为质量控制手段,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因子污染指数法来评价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用目标危害系数法对食用菌中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本研究数据采用EXCEL 2013录入,通过IBM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M(Q)表示。结果:1.本研究共采集样本565份,其中木耳84份、红蘑48份、猴头菇66份、平菇48份、香菇55份、杏鲍菇60份、榆黄蘑40份、榛蘑45份、元蘑64份、其他55份(包括口蘑7份、茶树菇8份、蟹味菇4份、滑子蘑3份、牛肝菌4份、白玉菇5份、羊肚菌1份、金针蘑7份、粘蘑5份、树机蘑1份、银耳10份)。平菇、香菇、杏鲍菇、榆黄蘑、其他是由新鲜食用菌和干品食用菌组成的,新鲜食用菌的份数分别为6份、11份、18份、4份和21份。2.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香菇(干品)中铅含量最大,最大值为3.305 mg/kg,镉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榛蘑中,最大值为3.320mg/kg,其他(干品)中的总汞含量最高,为0.555 mg/kg,总砷含量的最大值出现榆黄蘑(干品)中,最大值为12.046mg/kg。3.超标率结果显示:食用菌中的铅、总汞不存在超标情况。猴头蘑、平菇、杏鲍菇、榛蘑、元蘑、其他中的镉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1%、12.5%、5.0%、22.2%、3.1%、1.8%。榆黄蘑、元蘑中的总砷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5%、3.1%。4.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中,所有食用菌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在0.7以下,处于未污染水平。镉是木耳、猴头蘑、平菇、香菇、杏鲍菇、榛蘑、元蘑、其他这些食用菌的主要污染因素。总砷是红蘑、榆黄蘑的主要污染因素。5.综合因子污染指数结果中,所有食用菌的综合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0.7,为未污染水平。木耳、红蘑、猴头蘑、平菇、香菇、杏鲍菇、榆黄蘑、榛蘑、元蘑、其他的综合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0.044、0.061、0.135、0.298、0.076、0.145、0.093、0.479、0.145、0.083。6.健康风险评价结果中,成人与儿童的THQ及TTHQ值均小于1,说明成人与儿童摄入调查的食用菌,从单一重金属总体上的风险来看,不存在铅、镉、总汞和总砷的膳食摄入风险,整体上从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来看,成人与儿童摄入调查的食用菌,不存在健康风险。且儿童的THQ、TTHQ均高于成人。总体上来看,四种重金属对复合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在成人和儿童中均为As>Cd>Pb和Hg。结论:1.各食用菌重金属超标率结果表明,全部食用菌中的Pb和Hg处于安全水平,而部分食用菌中的Cd和As存在超标情况;2.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表明,Cd和As是吉林省食用菌的主要污染因素。综合因子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全部食用菌的综合污染因子指数均小于0.7,处于未污染水平;3.健康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成人与儿童摄入所调查的食用菌不存在健康风险,且儿童的THQ与TTHQ值均高于成人。四种重金属对复合健康风险的贡献率为As>Cd>Pb和Hg。

黄春霖[9](2018)在《巴尔喀什黑伞8种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巴尔喀什黑伞(Agaricus balchaschensis Samgina&G.A.Nam)隶属于蘑菇科,蘑菇属,是新疆独有的野生食药用真菌。由于野生巴尔喀什黑伞的生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量,因此对巴尔喀什黑伞营养代谢能力的研究及人工驯化栽培更显紧迫。本研究以新疆博斯腾湖沿岸的巴尔喀什黑伞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究不同培养基对菌种活力复壮的影响,进一步从酶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巴尔喀什黑伞对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利用情况,旨在为生产上提高巴尔喀什黑伞生物学效率以及充分挖掘其内在利用潜力的栽培方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2种不同培养基对低温保藏的巴尔喀什黑伞菌种活力恢复影响的研究发现,菌丝体在PDA加富培养基中的最大日生长量与生长速率均明显优于普通PDA培养基,最大生长量及生长速率比PDA普通培养基分别高出15.7%和23.1%。(2)在供试的2种棉籽壳培养基中,通过对比得出未添加木屑的棉籽壳培养基配方更适合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生长,菌丝体在未添加木屑的棉籽壳培养基配方中,最大日生长量以及生长速率分别高出对照棉籽壳培养基21.4%和14.1%。(3)通过对比6种不同配比的麦粒混合培养基内菌丝生长势发现,在营养配方为黑麦、碳酸钙、氧化钙、石膏的混合培养基内,日均生长速率达6.66 mm/d,极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在以小麦、碳酸钙、石膏培养基中总生长量最大,菌丝总生长量达60.37 mm;在混合有黑麦的麦粒配方内,菌丝体洁白,浓密,长势均优于未添加黑麦的培养基配方。(4)在经紫外光照射0~8 min内的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均可生长,紫外光照射2~6 min内的菌丝体总生长量呈现递增趋势,其中紫外光照射时长达6 min时,菌丝体总生长量达74.37 mm,极显着高于照射2 min的菌丝体总生长量;紫外光照射4 min及6 min的菌丝体满皿时间一致,且生长势均达到最佳。(5)巴尔喀什黑伞在以羧甲基纤维素为固定碳源的培养条件下,滤纸酶活力峰值为0.238 U,且出现时间最早;其次出现活力峰值的是羧甲基纤维素酶,为0.406 U,最后是β-葡萄糖苷酶,为1.233 U。滤纸酶与羧甲基纤维素酶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小,活力峰值较均值分别高出30.64%,34.88%。β-葡萄糖苷酶活力呈递增趋势,且峰值较活力均值高出33.19%,证明了巴尔喀什黑伞对纤维素有一定降解能力。(6)通过设置不同碳源测定5种胞外酶活力,胞外酶活力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果胶酶、漆酶活力分别为0.783 U及3.611 U,在培养周期内最先达到峰值,且活力峰值比均值高出29.4%,64.2%。之后依次是木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峰值分别为1.553 U、1.065 U、4.704 U,并且较活力均值分别高出40.23%、44.3%、41.75%。证明巴尔喀什黑伞对营养利用能力强弱不同,且存在一定的顺序性,木质素与果胶先于纤维素、淀粉、半纤维素等碳源被菌丝体利用。(7)通过不同碳源对纤维素酶诱导,结果表明在设置的3种碳源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最大值出现在以乳糖诱导的培养基中,为2.837 U。按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最大值所对应的底物依次为:乳糖>纤维二糖>羧甲基纤维素;滤纸酶活力最大值为1.397 U,最大值对应底物次序与羧甲基纤维素酶诱导条件下保持一致;β-葡萄糖苷酶活力最大值为0.431 U,其活力最大值对应底物依次为:纤维二糖>羧甲基纤维素>乳糖诱导峰值出现在纤维二糖诱导的培养基中。在3种不同碳源的诱导下,各纤维素酶活力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证明了纤维素酶属于诱导酶。

王培丹[10](2015)在《菌草菌糟栽培竹荪及其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达到节约竹荪栽培原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本试验通过研究平菇、香菇、灵芝、真姬菇、银耳、杏鲍菇、金针菇七种常见菌草菌糟对竹荪菌丝影响,筛选出适合竹荪母种栽培的菌糟类型及相对适宜添加浓度:同时研究了不同真姬菇菌糟添加量栽培竹荪时,竹荪各生育期基质的胞外酶活性及对竹荪菌丝生长、商品性状、营养品质、多糖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的菌糟添加量,既能合理利用菌糟,又能降低竹荪生产成本,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菌草菌糟提取物在竹荪母种培养基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平菇、香菇、灵芝、真姬菇、银耳、杏鲍菇、金针菇7种常见菌草菌糟浸提液对竹荪菌丝生长速度、状况的影响,进而对最适的菌糟进行水提。将该菌糟提取物配制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培养基与PDA培养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菌草灵芝菌糟浸提液作为培养基,竹荪菌丝生长速度快于其他菌糟与PDA培养基(P<0.01)。当向母种培养基中添加6 g/L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时,最适于竹荪菌丝的快速生长,且菌丝粗壮、洁白。(2)菌草菌糟栽培竹荪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通过研究真姬菇菌糟与菌草不同配比对竹荪产量、商品性状、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选取菌丝生长速度、菌柄长度、单菇干重、单产、和产投比5项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而对菌草菌糟栽培竹荪效益作出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真姬菇菌糟、60%菌草、18%麸皮、2%石膏的配方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保持竹荪较好商品性状、提高综合效益。(3)菌糟添加量对竹荪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竹屑和菌草(五节芒)栽培的竹荪为对照,设置真姬菇菌糟的4个梯度部分替代菌草配方(分别替代20%、40%、60%、80%),通过测定不同菌糟添加量的培养料栽培竹荪时,竹荪不同生育期的胞外酶活性变化,以期探究竹荪不同生育期对栽培基质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利用规律,为菌糟栽培竹荪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栽培配方培养料中竹荪菌丝分泌出的锰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菌丝生长阶段;而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原基形成的阶段;不同培养料中竹荪菌丝分泌的纤维素酶系、半纤维酶和木质素酶系的活性大小不同,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4)菌糟添加量对竹荪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竹屑和菌草(五节芒)栽培的竹荪为对照,设置该菌糟的2个梯度部分替代菌草配方(分别替代20%、40%),研究不同菌糟添加量栽培的竹荪营养成分变化,探究菌糟添加量对竹荪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菌糟添加量的增加,竹荪含水量、灰分、总糖、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多糖含量随着菌糟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着;其中,20%菌糟添加量栽培的竹荪,除了总糖含量低于竹屑栽培的竹荪外,含水量、灰分、多糖、粗蛋白、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竹屑栽培的竹荪;40%菌糟添加量栽培的竹荪,除了总糖和多糖低于竹屑栽培的竹荪外,含水量、灰分、粗蛋白、总氨基和必需氨基酸均显着高于竹屑栽培的竹荪。(5)菌糟添加量对竹荪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食用菌中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与其被消化吸收情况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菌糟竹荪氨基酸“量”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竹屑、菌草、20%菌糟和40%菌糟竹荪氨基酸的综合评判得分分别为:-5.123、1.514、1.055、2.567。因此,四种不同栽培料的竹荪各种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大小为:40%菌糟竹荪>菌草竹荪>20%菌糟竹荪>竹屑竹荪。同时,本研究通过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和营养指数(NI)对菌糟竹荪氨基酸“质”进行评价,并运用灰分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六种氨基酸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屑、菌草、20%菌糟和40%菌糟竹荪氨基酸的“质”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0.698、0.746、0.744、0.735。因此,四种不同栽培料栽培的竹荪氨基酸营养价值高低为:菌草竹荪>20%菌糟竹荪>40%菌糟竹荪>竹屑竹荪。(6)菌糟添加量对竹荪多糖组分的影响采用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柱分别对各个栽培料竹荪的粗多糖进行纯化分级,均得到两个主要的级分:(Z-DIP-1、Z-DIP-2)、(C-DIP-1、C-DIP-2)、(S-DIP-1、S-DIP-2)、(M-DIP-1、M-DIP-2),再利用 Sephadex G-200 凝胶柱层析色谱法对(Z-DIP-1、Z-DIP-2)、(C-DIP-1、C-DIP-2)、(S-DIP-1、S-DIP-2)、(M-DIP-1、M-DIP-2)进行纯度鉴定,结果均显示为单一的对称峰,其中菌草和20%菌糟栽培的竹荪多糖峰值显着高于传统竹屑栽培的竹荪。

二、珍稀美味的食用菌——阿魏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稀美味的食用菌——阿魏菇(论文提纲范文)

(1)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培养终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液体发酵培养方法
    1.4 液体菌种定性分析
        1.4.1 菌球感官观察
        1.4.2 显微镜检检测锁状联合数量变化
        1.4.3 回接平板试验
    1.5 液体菌种定量分析鉴定
        1.5.1 发酵液p H测定
        1.5.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5.3 还原糖含量测定
        1.5.4 ABTS法测定漆酶酶活性
    1.6 栽培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体菌种定性分析
        2.1.1 菌球感官变化
        2.1.2 显微镜检测菌丝锁状联合数
        2.1.3 回接平板试验分析
    2.2 液体菌种定量分析
        2.2.1 发酵液p H变化
        2.2.2 发酵液中还原糖质量浓度变化
        2.2.3 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变化
        2.2.4 漆酶酶活性变化
    2.3 栽培试验结果
        2.3.1 袋料菌丝生长情况
        2.3.2 白灵菇子实体经济性状分析
3 小结

(2)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草原黑蘑的简介
    1.2 物理诱变在食用真菌中的应用
        1.2.1 高压电场诱变
        1.2.2 微生物紫外线诱变
        1.2.3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育种
        1.2.4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1.3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1.3.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1.3.2 原生质体诱变
        1.3.3 原生质体融合
    1.4 I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供试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试剂及缓冲液配置
    2.5 草原黑蘑菌丝体培养
        2.5.1 草原黑蘑组织分离及培养
        2.5.2 菌丝体扩繁与活化
        2.5.3 液体培养草原黑蘑菌丝
    2.6 紫外诱变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的研究
        2.6.1 原生质体制备
        2.6.2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
        2.6.3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再生
        2.6.4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2.7 紫外诱变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生长分析
    2.8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部分胞外酶活性分析
        2.8.1 菌丝体培养
        2.8.2 粗酶液制备
        2.8.3 胞外酶活性测定方法
    2.9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DNA分子检测
        2.9.1 再生菌丝体DNA提取
        2.9.2 PCR反应体系
        2.9.3 ISSR引物序列
        2.9.4 PCR反应程序
        2.9.5 电泳条件
        2.9.6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筛选结果
    3.2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结果
    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生长差异
        3.3.1 hm8124-1 不同天数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测量值
        3.3.2 hm910 不同天数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测量值
        3.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再生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的单因素分析
    3.4 漆酶△OD_(420)值测定及漆酶活力测定值
    3.5 蛋白酶测定值及蛋白酶活力测定值
    3.6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ISSR分子鉴定
        3.6.1 测序及序列软件比对结果
        3.6.2 测序及序列在线比对结果
        3.6.3 电泳检测图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3)基于MPMS诱变体系的茶树菇细胞工程育种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茶树菇概述
        1.2.1 茶树菇形态学特性
        1.2.2 茶树菇生长环境
        1.2.3 茶树菇生物活性物质
    1.3 荆条概述
        1.3.1 荆条形态学特征
        1.3.2 荆条利用现状
    1.4 诱变育种概述
        1.4.1 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
    1.5 甲壳素概述
        1.5.1 甲壳刺激素概述
    1.6 ISSR分子标记技术
    1.7 创新点
    1.8 技术方案
第二章 荆条基质下茶树菇 MPMS 诱变育种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
        2.2.2 供试培养基:
        2.2.3 试验试剂
        2.2.4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MPMS育种试验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MPMS诱变育种试验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茶树菇优良诱变菌株的筛选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供试菌株
        3.2.2 供试培养基
        3.2.3 试验试剂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诱变菌株的初筛
        3.3.2 诱变菌株的复筛
    3.4 试验结果
        3.4.1 诱变菌株的初筛结果
        3.4.2 诱变菌株复筛的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茶树菇优良菌株的真实性鉴定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和材料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菌丝体制备
        4.3.2 DNA的提取及检测
        4.3.3 ISSR-PCR扩增
        4.3.4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凝胶成像分析
    4.4 试验结果
        4.4.1 优良诱变菌株ISSR指纹图谱
        4.4.2 优良诱变菌株亲缘关系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茶树菇优良诱变菌株的栽培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供试菌株与材料
        5.2.2 供试培养基
        5.2.3 主要试剂
    5.3 试验方法
        5.3.1 茶树菇优良菌株原种配方优化
        5.3.2 茶树菇栽培培养基配方优化
        5.3.3 套筒对茶树菇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5.3.4 覆土对茶树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5.4 试验结果
        5.4.1 原种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5.4.2 不同栽培配方茶树菇菌丝长速对比
        5.4.3 不同栽培配方茶树菇生物学效率对比:
        5.4.4 套筒对茶树菇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5.4.5 覆土对茶树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5.4.6 茶树菇出菇管理
    5.5 小结
第六章 甲壳刺激素在茶树菇生长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
        6.2.1 供试菌株与材料
        6.2.2 供试培养基
    6.3 试验方法
        6.3.1 不同比例的甲壳刺激素制备
        6.3.2 不同比例的甲壳刺激素对茶树菇营养生长影响
        6.3.3 不同比例的甲壳刺激素对茶树菇生殖生长的影响
    6.4 试验结果
        6.4.1 不同比例甲壳刺激素对茶树菇营养生长影响
        6.4.2 不同比例甲壳刺激素拌料对茶树菇生物学效率影响
        6.4.3 喷施不同比例甲壳刺激素对茶树菇生物学效率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163菌丝体形态及锁状个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电镜观测方法
        1.2.3 测定方法[1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干重的影响
    2.2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直径的影响
        2.2.1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最大直径的影响
        2.2.2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最小直径的影响
    2.3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体中锁状个数的影响
    2.4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163菌丝体表面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5)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5669菌丝体形态及锁状个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电镜观察方法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5669菌丝直径的影响
        2.1.1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5669菌丝最大直径的影响
        2.1.2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5669菌丝最小直径的影响
    2.2 不同酸碱度下福秀5669菌丝体中锁状个数的影响
    2.3 不同酸碱度对福秀5669菌丝体表面结构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6)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分布与生态习性
2 栽培研究
    2.1 培养基质
    2.2 栽培管理
3 液体菌种研究
4 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
    4.1 营养成分
    4.2 药用价值
5 贮藏保鲜研究
6 问题与建议

(7)杏鲍菇原基分化期光调控研究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杏鲍菇研究进展综述
        1.1.1 杏鲍菇食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1.1.2 杏鲍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1.3 杏鲍菇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 食用菌原基分化概述
        1.2.1 食用菌原基分化研究进展
        1.2.2 杏鲍菇原基分化研究进展
    1.3 胞外酶的概述
    1.4 海藻糖的生物功能研究
    1.5 真菌中c AMP研究概述
    1.6 基因差异性分析
        1.6.1 基因差异性分析概况
        1.6.2 基因差异性分析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7.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光质对杏鲍菇原基分化及子实体生长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料配方
        2.1.3 栽培管理
        2.1.4 过程观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照对杏鲍菇原基及菇蕾形成的影响
        2.2.2 光照对杏鲍菇菇蕾形态的影响
        2.2.3 光照对杏鲍菇子实体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光质对杏鲍菇原基分化期生理效应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光照处理原基分化期胞外酶活性测定
        3.1.2 不同光照处理原基分化期c AMP含量测定
        3.1.3 不同光照处理原基分化期海藻糖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基分化期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3.2.2 原基分化期半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3.2.3 原基分化期淀粉酶活性变化
        3.2.4 原基分化期cAMP含量变化
        3.2.5 原基分化期海藻糖含量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杏鲍菇原基分化的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原始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2.2 基因覆盖率分析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结果
        4.2.5 GO功能富集
        4.2.6 KEGG富集
        4.2.7 菌丝扭结相关基因分析
        4.2.8 与光照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吉林省食用菌四种重金属的含量调查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
        1.1.1 蛋白质
        1.1.2 脂质
        1.1.3 碳水化合物
        1.1.4 矿物质
        1.1.5 维生素
    1.2 食用菌的功效成分
        1.2.1 膳食纤维
        1.2.2 多糖
        1.2.3 核苷
        1.2.4 萜类化合物
        1.2.5 活性肽氨基酸
    1.3 食用菌的保健功能
    1.4 食用菌重金属污染现状
        1.4.1 食用菌中常见重金属的危害
        1.4.2 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来源
        1.4.3 国内外食用菌主要重金属污染现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测定
    2.3 评价方法与标准
        2.3.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2.3.2 综合因子污染指数法
        2.3.3 目标危害系数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描述
    3.2 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
        3.2.1 食用菌铅含量
        3.2.2 食用菌镉含量
        3.2.3 食用菌总汞含量
        3.2.4 食用菌总砷含量
    3.3 食用菌重金属含量超标情况
    3.4 食用菌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3.4.1 食用菌中铅污染评价
        3.4.2 食用菌中镉污染评价
        3.4.3 食用菌中总汞污染评价
        3.4.4 食用菌中总砷污染评价
        3.4.5 食用菌中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状况评价
        3.4.6 食用菌中重金属综合因子污染状况评价
    3.5 食用菌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3.5.1 成人摄入食用菌的健康风险评价
        3.5.2 儿童摄入食用菌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食用菌中的铅和汞污染
    4.2 食用菌中的镉污染
    4.3 食用菌中的砷污染
    4.4 食用菌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价
        4.4.1 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4.4.2 食用菌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优点
        4.4.3 食用菌中重金属三种评价方法结果的联系与区别
    4.5 控制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4.5.1 控制食用菌中重金属的富集
        4.5.2 加强食用菌产品安全的对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巴尔喀什黑伞8种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巴尔喀什黑伞概况
    1.2 巴尔喀什黑伞研究进展
    1.3 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主要条件
    1.4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种活力恢复与复壮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巴尔喀什黑伞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巴尔喀什黑伞其他5种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巴尔喀什黑伞纤维素酶活力的诱导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复壮的影响
    6.2 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规律
    6.3 不同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
    6.4 不同碳源诱导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菌草菌糟栽培竹荪及其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荪的研究概况
    1.2. 竹荪的形态及营养概况
        1.2.1 竹荪的形态
        1.2.2 竹荪的营养概况
    1.3 竹荪栽培的研究进展
        1.3.1 竹荪母种培养基的研究
        1.3.2 传统培养料栽培竹荪
        1.3.3 菌草栽培竹荪
        1.3.4 菌糟栽培食用菌
    1.4 竹荪多糖提取纯化的研究
        1.4.1 多糖提取
        1.4.2 多糖纯化
        1.4.3 小分子杂质的去除
        1.4.4 多糖纯度鉴定
    1.5 木质纤维素及相关胞外酶的研究进展
        1.5.1 纤维素酶
        1.5.2 半纤维素酶
        1.5.3 木质素降解酶系
    1.6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菌草菌糟提取物在竹荪母种培养基中的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培养基配方与配置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菌草菌糟培养基对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高浓度梯度的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培养基对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低浓度梯度的灵芝菌糟提取物培养基对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菌草菌糟栽培竹荪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基配方
        3.1.3 试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真姬菇菌糟对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真姬菇菌糟不同添加量对竹荪商品性状的影响
        3.2.3 真姬菇菌糟不同添加量对竹荪经济效率的影响
        3.2.4 真姬菇菌糟不同添加梯度配方的关联系数及排序
    3.3 讨论
第四章 菌糟添加量对竹荪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胞外酶活性测定方法
        4.2.1 纤维素酶测定
        4.2.2 半纤维素酶测定
        4.2.3 木质素酶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栽培料对竹荪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4.3.2 不同栽培料对竹荪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4.3.3 不同栽培料对竹荪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4.3.4 不同栽培料对竹荪漆酶活性的影响
        4.3.5 不同栽培料对竹荪锰过氧化物酶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菌糟添加量对竹荪营养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测定样品的制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5.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5.2.3 总糖含量的测定
        5.2.4 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5.2.5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5.2.6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竹荪子实体水分含量
        5.3.2 竹荪子实体灰分含量
        5.3.3 竹荪子实体总糖含量
        5.3.4 竹荪子实体多糖含量
        5.3.5 竹荪子实体粗脂肪含量
        5.3.6 竹荪子实体粗蛋白含量
    5.4 讨论
第六章 菌糟添加量对竹荪的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竹荪子实体(干品)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6.2 氨基酸归类分析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6.2.1 氨基酸归类分析
        6.2.2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6.2.3 综合评价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竹荪子实体氨基酸含量
        6.3.2 竹荪子实体的各类氨基酸含量比较
        6.3.3 竹荪子实体的氨基酸相关性分析
        6.3.4 竹荪子实体的氨基酸主成分分析
        6.3.5 竹荪子实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
        6.3.6 竹荪子实体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
        6.3.7 竹荪子实体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
        6.3.8 竹荪子实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
        6.3.9 竹荪子实体的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综合评价
    6.4 讨论
第七章 菌糟添加量对竹荪多糖组分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主要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竹荪粗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7.2.2 竹荪多糖分离及纯化
        7.2.3 各级份多糖纯度鉴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竹荪粗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7.3.2 竹荪多糖的初步分离纯化
        7.3.3 竹荪多糖纯度的鉴定
    7.4 讨论
        7.4.1 竹荪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7.4.2 竹荪多糖的分离纯化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珍稀美味的食用菌——阿魏菇(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灵菇液体发酵菌种培养终点初探[J]. 刘海娟,刘利娟,郭纹余,常晓宁,郑素月,郭金英. 食用菌, 2022(01)
  • [2]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D]. 春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基于MPMS诱变体系的茶树菇细胞工程育种及应用[D]. 吴亚楠. 河北大学, 2021(11)
  • [4]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163菌丝体形态及锁状个数的影响[J]. 黄敏敏,刘洋,颜振兰,张闽春,李巍,姚清华,罗钦. 热带农业科学, 2019(09)
  • [5]酸碱度对秀珍菇新品种福秀5669菌丝体形态及锁状个数的影响[J]. 黄敏敏,张闽春,黄晓丽,刘洋,李巍,傅建炜,姚清华. 食用菌, 2019(04)
  • [6]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J]. 曹瑶,闻绍锋,刘书畅,李荣春. 食药用菌, 2019(03)
  • [7]杏鲍菇原基分化期光调控研究及转录组分析[D]. 叶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8]吉林省食用菌四种重金属的含量调查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D]. 牛会坤. 吉林大学, 2019(10)
  • [9]巴尔喀什黑伞8种胞外酶活力变化规律研究[D]. 黄春霖.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10]菌草菌糟栽培竹荪及其品质的研究[D]. 王培丹.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珍稀美味的食用菌——细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