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比较研究_政策性银行论文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性论文,国内外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相继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国外政策性银行相比,还存在成立时间较短,功能较单一等不足。

一、国内外代表性政策银行比较

发达国家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明确,银行功能完备,其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前瞻性的启发意义。本文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韩国产业银行与我国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比较,以期得到一些启示,见下表。

二、几点启示

中共中央在我国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这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国加入WTO,金融体制和投资融资体制将面临国际化浪潮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如何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资金运作?如何在贯彻执行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为我国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做出相应的贡献?我们拟就本文上述的介绍和对比,谈几点启示:

1、抓紧解决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从以上对比可看出,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国外政策性银行都为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而且都指出,本国的央行法和银行法均不适用于这些银行。这就基本排除了外部对政策银行经营决策的干预。而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有关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和法规,只是比照对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这势必影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因此法律法规的尽快制定是我国政策性银行完善和发展的前提。

2、区分财政融资和信贷融资的差别,走出对政策性银行认识的误区。虽然政策性银行的融资都是以国家信用为支持,但从本文的对比看,政策性银行的融资实际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财政融资模式,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和韩国产业银行。其特征是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包括长期大量提供无偿或低成本的财政性资金来源、财政担保、亏损补贴、税收优惠等。第二种模式为信贷融资模式,如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其特征是依靠国家信用在市场上融资,财政提供担保和一定的支持,是运用信贷融资规则和方式来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弥补商业银行在长期融资上的缺陷,弥补资本市场发育不足的缺陷。现在很多人对政策性银行认识的偏差,究其问题的症结,是人们把两种融资方式混淆了,把两种模式的政策性银行混为一谈,按照财政融资的模式来要求和衡量以信贷融资为基础的政策性银行。其结果,势必超出信贷融资基础去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以财政融资的方法侵蚀信贷融资,损害资产安全,影响政策银行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引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性银行所谓的业务领域竞争的争议。只有了解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模式,才能在银行框架下,按照资本市场方法,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银行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投资拉动经济政策。

3、政策性银行应适应市场经济机制,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业务运作,不断扩展和完善金融功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策性银行一样必须接受市场检验,国外政府都以法律规定,政策银行应以商业银行方式运作,这样,政策性银行既能管理风险,又能贯彻政府意图。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采取信贷融资,这一方面将最终制约业务量的扩展,另一方面若出现流动性的风险,将直接造成其他金融机构并最终造成公众的利益损失。借鉴国外政策银行的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负债业务上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通道,将金融债券延伸到资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和资金量,降低间接融资成本和风险;在资产业务上进行业务创新,开展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间接银团贷款等业务,以银行的流动性,来拓展资产业务空间。同时,政策性银行通过债转股、财务顾问等业务,帮助客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客户上市后回购,建立政策银行资产退出渠道,这样,政策性银行既可分散风险,又能加大贯彻政府意图的能力。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比较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比较

4、加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主动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现在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所谓的竞争,应当引导成为一种更加积极的全面合作,在合作中发挥出拉动经济的倍数效应。政策性银行要将政策性、微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只有这样,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中,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业务特长,扩大业务领域,加快与国际银行接轨的步伐,共同建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作的金融市场。

标签:;  ;  ;  ;  ;  

国内外政策性银行比较研究_政策性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