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过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比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期跨入社会主义门槛的国家。发展中大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实践发展,都在呼唤中国尽快实现现代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出现了新跃进。

一、发展是硬道理

人们可以把社会主义设想得很美好,但不解决民生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却要把人的生存的最基本的问题——吃饭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就这么无情地把中国共产党推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起点上。毛泽东认为,要彻底解决民生问题,根本的方法或途径是发展生产。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中,从加强工农联盟、支持革命战争的高度,批评了忽视经济建设的错误观点。在延安困难时期,毛泽东一方面用极大的力量组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领导解放区机关实行生产自给,组织了至今振奋人心的“大生产运动”,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 (p.1079)毛泽东认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判断认识及其实践好坏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价值尺度是生产力标准。

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更是把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作为建国的中心任务提了出来。在晋绥会议上,毛泽东对广大干部说:“希望你们好好地领导这些生产事业,否则就不能算作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2] (p.1311-1312)。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更是明确地说:“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以至于占领一个城市好几个月,生产建设的工作还没有上轨道,甚至许多工业陷于停顿状态,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不满意共产党。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2] (p.1428)。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在开国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力恢复国民经济,改善民生。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正因为党把主要精力用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所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增长了30%以上。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硬道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邓小平郑重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发展观的集中概括。邓小平的发展理论,科学把握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现代发展三者之间的契合点。邓小平提出“两个重新认识”,即重新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与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3] (p.244)“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3] (p.284)。他所说的发展,就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认为解决好两个重新认识,是促进当代中国发展的首要前提。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邓小平破除了根据主观愿望随意下结论的唯心主义,切切实实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数量众多,素质不高;地大物博,人均资源少,分布不均;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破除了从既有观念来理解的教条主义,坚持从现实的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来理解社会主义,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p.373)这样把两个重新认识与现代发展相联系,从根本上把握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与从现代发展的深层和高度出发三者契合点,使之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发展中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历史辩证法,因此领时代之风骚。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以正确的国际形势判断为重要的认识前提。任何国家考虑和谋划自身发展都必须对国际形势进行客观估量。邓小平对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重要结论,成为创立发展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邓小平认为,在国际间,经济技术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军事手段的作用相对下降,各国在重视国家安全的同时,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转向综合国力竞争方面。根据这一分析,他认为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3] (p.127)这是我国国际战略思维的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邓小平说:“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3] (p.233)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准确把握了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3] (P.105)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而且阐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责任。对中国来说,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鲜明的特色:

特色之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决定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子。一是既不急于求成又有雄心壮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二是集中力量抓好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三个战略重点,有效带动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从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按照发展的过程性和不平衡性的辩证法,实行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思想,既避免一起受穷,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特色之二: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寻找社会主义现代发展和发挥优势的体制形式。提出由传统的统制型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嫁接”,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活力的有机结合,既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成果,又避免其固有的弊端,创造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特色之三: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寻求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途径。一是认识各方面发展任务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避免资本主义畸形发展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遵循经济建设波浪式前进的规律,力争几年跳一个台阶。他用加速(台阶)——调整——加速(台阶)的简明公式说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三是整体综合协调发展。邓小平不仅着眼于经济发展本身,而且通过系统抓,抓系统,实现经济、社会整体综合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都要综合协调发展。

特色之四: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出发,强调审时度势,告诫抓住机遇。一是提出发展机遇论。反复提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千万不能丧失”,“能快就不要慢”,“能快就不要阻挡”。二是提出发展条件论。强调坚持独立自主,把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利用一切可能发展对外关系,扩大对外开放,自觉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三是提出总揽全局论。强调切实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发展是硬道理”完成了中国的第二次选择。如果说,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通过“方向选择”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话,那么,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政策选择”使“发展中国”成为主要话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发展起来。“发展是硬道理”!一个“硬”字,生动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孜孜追求。从此,发展的道理深入人心,发展的成果举世瞩目。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4772亿元,是1978年的5.92倍。1997年我国GDP在世界排名第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城乡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46279.8亿元,人均由22元增加到3744元,分别增长218.8倍和169.2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形式的单一格局得到改变,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精神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中国人民步入了小康社会。

二、用全面发展的办法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步入小康社会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为此,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提出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观是国情基础论和发展战略论的结合,它确认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提出必须用全面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东西部互相配合的发展战略。江泽民全面发展观的内涵有其新颖独特之处:

其一,提出整个世界多样性并实现自身丰富多样性的统一。江泽民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及党的重要文献中,重新审视并对时代特征及和平与发展主题做出新判断,反复阐述关于世界多样性的观点。在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专门把“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强调出来,并围绕这一核心观点对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做了全面而系统的科学分析和论述,提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世界格局多极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凸现。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化,并充分展现我国自身的丰富多样性,才能使社会全面发展。

其二,提出对全人类后代负责而实现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的讲话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江泽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把发展放在首位,其次使发展必须以保护环境为重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强调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三,提出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1994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重要思想。这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制定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目标时,充分重视人的发展。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我国政府既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坚持讲人权首先讲国家主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以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效率和公平统一,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避免两极分化,并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引导人民尽早实现小康并向更高的现代化目标迈进。

其四,提出第一要务论。发展问题是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而把发展看作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当如何认识和怎样领导发展等时代课题。

全面发展观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有效、全面发展: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48美元,达到了原定的小康标准;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煤炭、化纤、纱、布、水泥、电视机、数字程控交换机、钢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农用化肥产量、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并已形成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类型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需要发展,更需要科学发展。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历史和时代的眼光,以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发展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扣紧发展主题,进一步阐发了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血的科学发展观,明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为中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地说,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我国自1978年以来,国民经济从低谷逐渐向上攀升,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国民经济持续14年以平均7.8%的速度增长。增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实惠。然而,中国在享受经济增长种种好处之后,也开始承担种种沉重代价。如经济、社会公平代价:中国成了世界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环境资源代价:中国自然资产损失所占的GDP比重已高达30%,令国人、世人吃惊;‘“三农”代价:中国已处于农民苦、农村穷、农业危机的境地;公共安全代价:中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GDP的损失高达6%,从1990年始,以6.28%的年增长速度在增长;公共卫生代价:“非典”的袭击让人不寒而栗,更激起党和政府的警醒。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的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3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中国经过前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总体上已进入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不完全、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如2000年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时,原定的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3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农民的人均收入指标1200元,实际达到1066元;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实际达到73克;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100%,实际上建成80%。上述达到的指标集中反映到一点,就是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总结我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绝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对20多年来经济建设中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新调整,以更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尊重经济规律,更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在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易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必须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把人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其次,以强调发展为第一要义。没有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同时在不断地深化。早先光有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而今,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提出来,这就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再次,以统筹兼顾为根本要求。在发展中要全局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能达到相对平衡。统筹兼顾不是指平均主义,而是既承认差别,又使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和实现,各得其所,是在总体上能够平衡、协调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是对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和形成,既是理论的进步,更是实践的呼唤,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以新的理论概括凝练了我党半个多世纪对中国发展之认识的一切重要成果,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融会贯通,并注入了鲜活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而明晰的坐标。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离开发展谈不上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好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安身立命之本,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又快又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