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迫切需要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科教兴国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然而,作为科学体系两大支柱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却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应有的重视。在一部分人的思想深处实际存在的哲学社会科学无足轻重的错误看法和社会上存在的“重理轻文”的错误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科研活动难以开展、事业经费紧缺、科研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等许多困难和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最终必将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一段话既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明确指出了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应当进一步重视、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共同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动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入新的世纪。
(一)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武器。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帮助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可以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法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高尚的道德风尚,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提供理论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1991年2月23日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座谈时曾经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在这里,江泽民同志充分阐明了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来都是把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实施思想领导的一个基本途径。可以说,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开拓,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产生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们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党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探索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赋予它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深入进行科学研究,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了完成这一崇高使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有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需要给予理论的回答,有许多深层次认识问题需要给以理论的明辨,有许多思想疑虑需要给以理论的解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首先要把眼光放远,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巨大作用和重要地位,不仅要看到它的近期效应,更要看到它的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那种只注重经济发展,不重视理论建设,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观点,是短视的观点,有害的观点。国际国内的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在21世纪,世界将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滞后付出最沉重的代价。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由于忽视哲学社会科学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引为鉴戒,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的措施和各种优惠政策,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真正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多出研究成果。第三,要用适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点的方式积极扶持它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精神产品,大多数不可能作为商品直接进入市场,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作一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来对待,由市场决定其方向和命运。如果那样,不仅会导致降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危及某些领域的科研工作,而且会使哲学社会科学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当前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必须由财政拨款,提供经费保障,才能稳定队伍,巩固阵地,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第四,要注意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树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形象,形成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造成在学校理科文科同受重视、在科学领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力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学科建设是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摊子铺得太大,人力物力过于分散,难以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学科之间缺少沟通,研究人员知识结构越来越窄,难以组织一些综合性、多学科或跨学科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各学科多从各自需要出发,造成某些研究领域交叉重叠,研究质量不高,成果难有创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发挥。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要适应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就要继续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大力加强应用理论和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此,在学科布局和科研力量的配置方面,要继续保持已经形成的某些优势学科,大力加强和拓展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的学科,大力加强以至增设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学科,并尽快形成新的学科优势,使学科布局和科研力量配置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无论是中央一级的社科院,还是地方社科院,都应纠正过去“小而全”“大而全”的做法,对机构重复设置的学科有所合并,对长期形成不了气候的学科有所收缩,对缺少科研骨干的学科有所舍弃。要树立精品意识,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抓一批重点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结构问题上,要克服片面性。应当看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就纵向看,没有历史的研究,不可能看清现实问题;就横向看,每门学科的周围都有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来为它提供材料和依据;就层次看,没有深入的基础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应用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伤,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方面,只不过早晚而已。因此,学科建设要坚持既确保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又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体制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一个上下对口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行宏观调控的管理机构。有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学科布局、队伍建设、科研力量的协调以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法令的制定等,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机构来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没有主管部门是个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权威机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向市场,但是它的管理体制可以从具体情况出发,利用或者引入市场体制的某些优点。如对社科机构提供的咨询、论证等逐渐实行有偿服务,提倡和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所对外承包研究课题,提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同实际工作部门和实业界联合办院办所等。社会科学单位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以拓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和渠道。
为了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水平,在科研工作中构建并强化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建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奖制度,实行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高层专家的群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质量。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肯定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应当从建立科研成果评估制度入手,强化业绩考核制度、专业职务评聘制度和以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聘任制度。
(四)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队伍
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没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素质较高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是不可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战线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较为合理、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尤其是中青年研究人员有些已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正处于急剧萎缩的状态。由于一批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相继退下,而中间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学者却纷纷“下海”经商,或者进入政界,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又招不进来,科研骨干后继乏人,使“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问题更加严重,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已逐渐削弱或丧失。可以预料,目前的人才流失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将造成下个世纪初的更大的人才断层。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注意发挥社科人才的作用,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力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理论创造的环境。其次,高等院校的社会科学专业,应保持必要的招生人数,以便源源不断地为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输送优秀人才,确保各学科特别是一些重点学科后继有人。第三,要重视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在住房、工资、医疗方面解除其后顾之忧,以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还要注意解决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要积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愤图强,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应当说,我们这支队伍总体上素质是高的,为党和人民提供了许多很重要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有些社科工作者,或者习惯于写一些空泛的文章,不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或者不愿触及反映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研究工作脱离实际;或者开拓性思维薄弱,独创性研究少,不能为社会、为党政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只有认真克服这些弱点和问题,才能树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的良好形象,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繁荣和发展才有希望。
要解决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不够的问题,要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地位,归根到底还得靠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己,要用自己的行动和业绩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赢得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反求诸己,才能前途光明。有作为才会被重视,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有所作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提高自己。高素质的人才能拿出高质量的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要深入实际生活,面向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战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到生动的实践中去捕捉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预测研究,总结新鲜经验,概括出有科学价值的新结论。
要造就一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精兵强将,除了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外,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才能见到成效。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一定要把这件关系到下个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的大事抓紧抓好。
当前,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现实的严峻挑战和发展的极好机遇。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用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