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能力支持下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_科技论文

技术能力支撑下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能力论文,技术论文,科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研究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以对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分析作为基础,外部科技环境是外因,企业技术能力是根本,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论证了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相匹配。还提出了与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相协调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模式。并以杭州某行业骨干企业为案例对该模式作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 企业技术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外部科技环境

研究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发展过程,是分析一个国家科技发展道路的基础。因为国家科技发展道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企业,尤其是行业骨干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体现出来的。就国家而言,其科技发展道路及其主导模式的选择必须注重其与科技发展环境与科技发展条件的匹配,[1]而就企业而言,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科技环境条件这两方面的支撑条件。对于外部科技环境,其主要因素可从国际竞争环境、国外技术的可获得性、工业化程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军事的考虑、人口与环境的压力[1] 以及国家科技政策七个方面;而内部科技发展条件,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2] 技术创新能力是根据企业目标,以资金能力为支撑,为企业技术战略的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3]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得先进的技术和信息, 实现技术创新和扩散,同时又使技术和知识得到储备和积累的能力,[4] 企业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体现。只有当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所以从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与积累程度,来决定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是企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本质问题。

1.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1)影响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因素

根据韩国学者Hyung Sup Choi[5] 等人所提出的科技发展过程的总结,把科技发展道路的模式分为四类[1]:第一类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包括进口关键设备、生产线或许可证贸易等形式的技术引入后按合同要求达标达产的过程;第二类是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第三类是自主的渐进技术创新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类模式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一个企业的科技发展过程,通常或多或少地包含上述四类模式,但侧重面有所不同。作为影响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两大因素企业外部科技发展环境和内部科技发展条件, 与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关系如图1。

图1 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2)影响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外因

外部科技环境因素的七个指标,可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社会的仔细分析得到。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变动的程度,从低到高,可以把科技发展环境分成四类:稳定型、反应型、先导型和创新型。[1] 外部环境因素从稳定型向创新型变化的过程,是国际竞争环境从不激烈到激烈,国外技术的可获得性从易到难,工业化程度由低到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低到高,对军事的考虑由少到多,人口与环境的压力由弱到强。国家科技政策(包括R&D投入政策、 对该行业科技发展的倾斜程度)由不倾斜到倾斜。这种变动情况,意味着环境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对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外部科技环境变化的评判可见文献〔1〕。通过采用加和平均法, 对企业外部科技环境作评定,当平均分在(0,1]时,企业外部科技环境为稳定型,当平均分在(1,2]时,企业外部科技环境为反应型,当平均分在(2,3]时,企业外部科技环境为先导型,当平均分在(3,4]时, 企业外部科技环境为创新型。

(3 )内部科技发展条件是影响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就企业而言,其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内因,即内部科技发展条件。由于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矗,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其长期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更直接地根据其技术创新能力来作出的,所以从深层次而言,研究了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关系,也就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匹配问题。企业技术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关系如图2。

图2 企业技术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关系

2.企业技术能力

(1)企业技术能力的层次和要素评价

企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从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 组织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五个方面来分析、具体见文献[2]。 企业技术能力按其提高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监测能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监测能力是指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情报系统,调查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坳态,决定购买与合作的技术,判断技术对本企业的适应性。这是企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前提条件,它要求企业具有鉴别技术来源,合理条件的商议,必要时从国外或国内转移技术的能力。[6]消化吸收能力指企业具有对引进技术与信息进行分析、 综合和使用的能力。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学习、研究学习,把他人的技术与信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与知识,实现技术与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包括对技术的学习能力、综合和激活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指企业具有对消化吸收的技术与知识进行再加工,通过组织、生产、扩散,实现经济效益的能力。包括技术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不同企业技术能力的不同水平层次,可把企业分为三类, 即技术监测型企业、消化吸收型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技术监测型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以完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为主,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已达到实殃自主的渐进型创新或自主的基本型创新。要说明的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连续而非离散的过程,即判断一个企业属于什么类型的企业,应该从企业的技术能力以什么为主导的角度来评判。这三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2)不同层次的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技术监测阶段,最主要的是人员的能力,完成技术的选择和转移, 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具有战略眼光、懂技术的企业家。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在企业的技术能力牌技术监测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家,其次是总工程师和高水平的R&D人员, 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之前的谈判工作,主要由总工程师组织部分高水平的科技术人员对技术进行搜索、鉴别和谈判,而由企业家作最终决策。而起决策支持作用的另两个重要因素是信息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要有较高的信息能力即要求尽可能地获取与技术有关的国内外信息,这时的信息需求量最大,当信息不足时,企业家就要作较大的风险决策;技术储备能力,即在选择某一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企业现有的技术存最,使选择的技术能与企业储备的技术相匹配,从而激活企业原有自身的储备技术,为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作辅垫。相对来说,该阶段对企业组织能力和设备能力没有高的要求。

在技术消化吸收阶段,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人员能力, 因为要消化有望睡引进的技术,关键要靠高水平的R&D人员来完成, 并通过技术核心人物对技术进行剖析,并结合已有的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的“当地化”。但此时信息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消化引进技术,一方面要获得供应方一方的技术Know-how或各种技术秘密;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即企业现有的技术档案;其三是运用企业已储备的信息,实现从技术监测发展到对技术与信息的综合和激活,进而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而对于设备能力,在该阶段只要求少量的加工中心、高精度加工设备、数控车床等中试设备,而对于企业总体的设备能力,没有高的要求。同样对于组织能力,该阶段的企业R&D组织是一种灵活的形式, 没有正规化的组织形式,它可以由企业的研究所完成,或者由从事设计、工艺、制造的高水平的R&D技术人员组成的临时性消化吸收机构。

在技术创新阶段,对信息能力的要求已超过人员能力的要求。 困为该阶段从图纸设计到生产试制,技术已为较多的技术人员所掌握。该阶段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两个“接口”问题,一是通过试制解决图纸与样品的“接口”;二是通过销售解决从产品到商业化的“接口”,要解决好这两个“接口”,就得有大量的设计图纸、技术档案、与外部的技术交流信息(与同行业的信息交流、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交流等)、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主要是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营销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市场信息等;人员能力上关键是要有合理的科技人员结构,按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和初级技术人员之比为:1:3:6或2:4:5[8],这样人员结构比较稳定,“团队优势”比较明显。同时随着技术“物质化”过程,对企业 设备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坳化的生产线来满足生产的需要,一般而言,采用当时年代水平的设备应达到50%以上。在组织能力上,要求企业有健全的R&D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对R&D适应性强,采用矩阵组织形式, 另外当技术创新进行到“生产化”和“市场化”时期,对企业的生产组织和市场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组织能力已上升为第二位因素(具体见图3 )。在技术储备能力方面,要求企业有一定的储备技术和较高的申请专利数,R&D成功率较高。图3是不同层次企业技术能力的五要素特征的相对重要程度。

图3 企业技术能力要素在不同层次的相对重要性变化

(3)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匹配

基于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全面分析, 对企业技术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就可以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说,企业要选择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除了要对外部科技环境因素作分析外,最重要的是分析企业技术能力。根据企业的技术能力来选择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若企业技术能力很强,而科技发展战略是第一类、第二类,这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相反若企业技术能力很低,而科技发展战略定为第三、第四类,则是不切实际的盲目空想。图4 是企业外部科技发展环境、内部科技发展条件与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匹配模式。

图4 企业技术能力,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匹配

在图4(b)中,(Ⅰ,S,1),(Ⅱ,R,2),(Ⅲ,A,4),(Ⅲ,Ⅰ,4)是企业的外部科技环境、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相互匹配的四个小区,除了(b)中的四个小区外,(a)中的其他小区都属于三者不协调的状况,或者是制定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不符合企业的实际能力,如( Ⅰ,S,2),(Ⅱ,R,4)等, 或者是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不适应外部科技环境变化的需要,如(Ⅰ,A,1),(Ⅱ,A,2)等,或者是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过于保守,不能完全发挥企业的技术能力,如(Ⅲ,A,1),( Ⅲ,Ⅰ,2),(Ⅱ,R,1)等小区。

3.实证研究

杭州某厂是一家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对某种大型成套设备的生产,在国内有较长的历史和最强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是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该厂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测绘仿制、消化吸收、自主设计和部分背地里机的自主开发四个阶段五代产品,1995年该厂计划上第六代产品。纵观该厂的技术发展历程,第一代产品的开发实现了从小型向大型的飞跃,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第二代产品很程度上依靠自力更生,产品性能有长足进步,厂成立自己研究所,有了自己的R&D力量,但技术发展过于封闭,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中专反而拉大。自第三代产品开始,由于引进林德公司的技术,并结合自行设计,产品水平提高到国际70年代水平;到第五代,已有能力进行自主开发、产品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厂50多年的科技发展过程如表1。

表1 该厂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特点、产品水平

现在对该厂第四、 第五代产品当时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与企业技术能力、我部科技发展环境的匹配情况作实证研究。表2 是当时的外部科技发展环境。表3为当时企业的技术能力。

表2 该厂当时的外部科技环境

由表2,运用加和平均法对短代产品所处时期的外部科技环境作证定,可知第四代产品时期的外部科技环境指数为1.6; 第五代产品时期的外部科技环境指数为1.8;第六代产品时期外部科技环境指数2.1。也就是说,在第四、第五代产品时期,外部科技环境为反应型,而到第六代产品时期,外部科技环境属于先导型,这就对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表3的分析来看,该厂在1979年到1985年的第四代产品开发时期,是处于从技术监测型向消化吸收型过渡阶段,并以技术监测为主,故企业属技术监测型,而该阶段的外部科技环境属于反应型,企业采用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引进技术与自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见表1), 即企业采用第二类科技发展战略。这三者组成的是(Ⅰ,R,2)小区,从与图4 的比照可看出三者之间没有完全的协调,但由于企业在该时期是从技术监测型向消化吸收型过渡,它们之间应该说是比较协调的。从总体上看,由于企业缺乏综合优势,表现在产品的销售上每年成套设备的销售量在5-6左右徘徊。

在该厂的第五代产品开发时期, 企业从技术能力方面分析处于消化吸收型,而该阶段的外部科技环境仍属于反应型,该阶段企业采用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综合相结合的方式,即企业同时采用第二类和第三类行技发展战略,但以第二类为主,这三者组成的是(Ⅱ,R,2)小区,从与图4的比照可看出三者之间是协调的,与第四代产品开发时期相比较, 企业技术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外部科技环境的差别不大,因此采用的战略上,尽管类型不变,但企业已开始部分单机的自主开发。由于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产品的销售上,1993年和1994年分别实现成套设备销售量12套和19套,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现在企业开始对第六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企业在技术能力方面,除了设备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外,人员能力、信息能力、技术储备能力有提高,但幅度不大,而研究开发的组织能力及其协调能力反而更多地追求眼前效益,缺乏从事长远技术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总体看来,企业的技术能力仍处于消化吸收型。而该阶段的外部科技环境属于先导型,从三者匹配的角度看,该阶段企业应采用第三类的科技发展战略,即自主的渐进性技术创新,企业若不能实现自主的渐进性技术创新,就会在科技环境中失去竞争力,从该厂已提出的通过“自主开发与合作生产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有其合理性的,但笔者认为,合作生产在第六代产品的开发前期是可以采用的,但关键是要靠自主开发。从而提高该厂的产品竞争力。

标签:;  ;  ;  

技术能力支持下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