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才能让学生可以逐步规范良好的口语,并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真正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文章的熏陶而进步。只有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达到享受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才能使语文教学中朗读课的改革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情感训练
由于小学生在朗读时,往往只会把生字词句连起来机械地读,从而造成唱读或顿读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打好朗读基础。
一、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朗读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给学生范读课文,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通过正确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学生在朗读长句子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注意力分配能力差,他们认识的字又不多,朗读时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课教学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强化训练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基本功。另外,朗读时要求学生不要拖腔拉调,语速应略快,让学生逐步过渡到目光所及词或者词组进行流利朗读。
其次,强调学生应注意标点符号和段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告诉他们朗读时要注意标点符号以及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提醒学生,朗读时段与段之间停顿的时间较长,大概是在心里默数“1、2、3”的时间;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的时间大概是在心里默数“1、2”的时间;逗号停顿的时间大概是在心里默数“1”的时间。
三、教师可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其一、可借助插图方式创设情境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小学语文的课文大部分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情,悟出理,从而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其二、采取绘声绘色的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朗读方式,适用于对话比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
其三、可借助生物传神的表演方式进行朗读。
小学生都喜欢模仿小动物、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趣味性强,情节生动的童话、寓言和故事,适合学生表演朗读,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置换方式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且丰富的形象再现,他们就能从中通过语言文字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其四、教师可通过比赛方式让学生朗读。
针对小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在班级中进行各种朗读比赛。如: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前后排赛读、个人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每次竞赛时,学生们个个都很想跃跃欲试、兴致高涨,课堂的气氛很快就会升至沸点。在竞赛之前,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和讲评能力(主要从:“正确、洪亮、流利、有感情”诸方面正确评论他人和自己)。这时,同学们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这种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借助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乐读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评价既是对读前目标的回望,也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个性化点拨,是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和维护,而且多元评价是最有效性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但多元评价必须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评价应具体,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其次,评价语言要发挥激励功能;再者,评价语言要富有童真童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
总之,对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的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让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8页。
[2]苏立康 李颖 主编 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1-200页。
[3]曾春梅 领会朗读揣摩[J].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20页。
论文作者:罗思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小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评价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