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指南_经济学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指南_经济学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根本指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指针论文,经济学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一个科研工作者也同样如此。经济学理论研究同其他研究工作一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经济理论工作者在从事研究活动时,必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某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或支配。哲学可以从思想信念和研究方向上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坚定不移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指导,这是经济理论工作看卓有成效地探讨经济理论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除了要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外,还必须自觉地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争取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的理论工作者。只有这样,经济理论工作者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大量纷纭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经济学的角空作出科学的解答、总结和概括,并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和发展经济学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我国经济理论界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下面,笔者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学习体会。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灵魂和贯彻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学理论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需要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经济生活在永恒地变化,每个时代的经济学都面临那个时代的挑战。经济生活在变,作为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其理论形态也必将随着时代社会经济活动匆匆前行的脚步,依据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经济学说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经济学理论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学理论必须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只有按照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必要的革故鼎新,建立起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才有可能更自觉更有效地指导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向前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所勃发的无限生机的推动下,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无论在实际操作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开始呈现出发展与创新的态势。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尝试着把外来的经济学理论与国内实际、经济学理论研究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开始步入理论建树的发展期。

由于我国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经济理论界虽然不乏有成就者,但从总体上看,仍尚处于起步的初创阶段。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能自成体系且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流派,而能否出现或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能否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此外,我国至今还很少有中青年经济学者活跃于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论坛。这不仅反映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而且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尚未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国内每年发表的经济学论著可谓不少。然而,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却不多,因而难以得到国际的重视。有的经济学者虽然勤于笔耕,可谓著作等身,然而仔细观之,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等身的著作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原创性。翻阅近年来公开出版的经济类学术刊物,更使人深切地感到:尽管富有独到见解的佳作在日渐增加,但毫无新意的低层次简单重复之作也不少。这些论著大都有以下特点:即题目旧,老话多,数据旧,使之感到“似曾相识”,读之无味。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如此,对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创新是治学之魂。创新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兴衰和发展的作用,就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进退的意义一样,没有创新精神,经济学理论便会失去生气,失去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学理论之树得以常青的不竭之源。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要能对经济学思潮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就必须进行大量原始创新的研究,在理论上真正有所创新。

二、牢固树立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思想观念,确立科学的治学态度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当学以致用,在努力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还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开展理论研究的思想观念。

一般而言,经济学较之其他社会科学更具有实用性,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需要有一大批学者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关注改革和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从而为指导和推动经济发展作出扎扎实实的贡献。同时,经济学家中也需要有一些人坚持纯理论研究,即钻研“冷”的问题,争取能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

在我国,绝大多数经济理论工作者都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都很关心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并以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责。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问题热点可以说是一个接着一个,各领风骚几年。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宏观调控、金融安全、国企改革、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三农”等问题,都曾经是而且有的现在依然是经济理论工作者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关注热点问题的研究相比,对纯经济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则似乎显得不够。经济理论工作者应当注重热点问题的对策研究,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的概括和升华。

所谓冷点或“纯经济学”研究,其实是指对经济学原理的研究。经济学原理研究也很重要。诺贝尔奖只颁给对经济学理论或研究方法作出原创性贡献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经济学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诺贝尔奖主要是针对一些从事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所谓学院派的经济学家(有人把这类经济学家称之为“纯学者”)。笔者认为,从事纯经济学研究即研究“冷”的问题,需要有以下两种科学的治学态度。

首先,要能静下心来,有宁静致远的心态。就纯经济学研究而言,需要的不是浮躁的张扬,而是冷静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与热点相比,对“冷”问题的研究是个寂寞的行当。有人说,经济学是一门平淡、枯燥的科学。有些经济学著作确实平淡如水,枯燥无味,不仅如此,有些经济学理论还十分高深,不易弄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讲要提倡坐冷板凳,不愿坐冷板凳,什么都想炒得很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界有的学者成名后就再也耐不住寂寞,到处演讲,忙于发表各种意见,忙于在各地、各媒体之间奔波。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需要有一批既有学术潜力又能在安安静静由劳作耕耘的学者。研究纯经济学之类学术问题,静心乃为首要。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耐不住寂寞,不甘心坐冷板凳,就很难深入探讨一些经济学原理问题。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因此,从事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必须要确立为民谋利而开展学术研究的思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鹜,不受干扰,以敬业、执著、淡泊、踏实和创新的精神,沉潜学问。

其次,要有所专攻,能长时间地在一个领域里埋头深钻,默默耕耘。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经济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分化,大量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果说,在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时代,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寥若晨星的话,那末现今则是群星灿烂,已成为拥有数百个分支学科的庞大体系。学科的细化,使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为深入和具体了。这是人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认识由粗到精和由浅入深的体现。

在经济学已进入了不同学科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要成为某一分支学科领域的专家已十分不易,而要做到门门学科都精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已几乎不可能。因此,必须要有所专攻,有重点地选择某一门学科,把它作为深钻的对象,并花功夫真正精通它。而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界,学政治经济学的教企业管理,专长不是金融的在媒体上大讲证券;股市一热,许多人争着在报刊上发表见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临近,许多人又一窝峰地去大谈世界贸易组织。似乎人人又都成了世贸问题的专家。笔者认为,如此赶时髦、追热点,不是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正道。经济理论工作者应当尊重科学和学科的自身规律,力戒浮躁,潜下心来就几个经济学理论问题进行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在你的立足处深挖下去,就会有泉水涌出”。这是大哲学家尼采写的《不灰心》一诗中的头两句。在做学问的路上,只要有所专攻,孜孜以求,挖掘不止,不断开拓和创新,就必定能“功到自然成”,取得具有长久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三、紧跟时代脚步,在知识上不断汰旧求新

学习是提高素质,增强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应当响应党的号召,争取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理论工作者要能胜任本职工作还必须特别重视确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刻苦钻研新知识,不断用新鲜的东西充实、丰富自己。

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向我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汰旧求新,或吐故纳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里曾借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把学习新的知识称为“更新羽毛”的比喻,用以说明知识更新的必要性。人类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就如同鸟儿需要不断脱去不适于飞翔的羽毛一样。作为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对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仅仅依靠现有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更新或“脱毛”,是时代向我门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如果不能站在现代经济学理论最新知识的水平上,是很难适应时代需要的。因此,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发奋学习,勇于“脱去不适于飞翔的羽毛”。

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在当今时代,不仅要知识新,而且还要求知识面宽。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对象越来越细化,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同时各门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也更为突出。前面谈到,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分支学科的增多,形成了对社会经济肌体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经济理论工作看必须有所专攻,就几个经济理论问题进行长久不懈的深入探讨,方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现代经济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经济学内部各分支学科间以及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日益加强,相互依存,出现了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许多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已不是单靠某方面的经济学家所能解决的。

以技术经济学为例,其研究对象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客体,同不少其他学科都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经济学中的某些分支学科(如统计学、人口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等)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如机械、能源、土木、交通、环保、农田水利、林业等)的关系最为密切。技术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和自然科为技术这两类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吸收有关的理论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经济学中某个领域的专家,显然不可能解决技术经济学中的许多难点问题。这就是说,在现代经济学出现综合化的趋势下,经济理论工作中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还需要与其他有关方面的专家携手合作,从事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共同努力,才能攻克某些难题。

经济理论工作者要能胜任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就必须学习了解跨学科的多种知识,努力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尽可能丰富一些。经济理论工作者要“专”就必须“博”,不“博”就不能“专”。既要广博,又要精深,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广博是情深的基础,思精深而不首先从广博方面着手,精深则不可得,而精通经济学某一方面的知识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掌握广博的经济学知识大有好处。

经济学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理论工作者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时至今日,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经济学某一领域的专才,同时又掌握经济学领域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是个学识广博,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的通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济理论工作者知识面宽,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写得出,写得好。唯有掌握多种相关学科知识的人才,才具有开阔的思路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的前沿,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独到见解。纵观中外经济学说史,凡能在经济学某一领域里取得杰出成就的,莫不是学识渊博且勇于创新的人。

标签:;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指南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