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与当代社会发展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信息高速公路与当代社会发展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信息高速公路与当代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当代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信息革命、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问题。研究这场狂飚式的革命的意义、它的社会后果和它对当代世界提出的崭新课题,对于处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深远影响

作为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在本世纪最后一个十年以空前的速度在全球范围扩展,迅速地演变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实。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革命是当今最突出的科学技术实践和生产实践,它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宏观全景和微观结构的发展。

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从计算机“硬件”角度看,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由数量庞大的主机、服务器、光缆或同轴电缆、网桥、路由器和终端等构成的、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标准运作的广域、宽带、高速率、多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种实现高效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传输和表征的物理手段。具体从“软件”角度看,信息高速公路则是由承认、调度和指令上述“硬件”有序工作的系统软件程序、基于系统软件程序并处理应用软件程序的支撑软件程序、被编制得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并最终使人获得直接使用效能的应用软件程序、以及浩翰无边的有待于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实践素材这四方面所共同构成的“智慧系”。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智价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从以文艺复兴为发端的“刚性技术革命”(钢铁、机车等的造就、能量和力的充分爆发性使用)时代跨入了“柔性技术革命”(芯片、通信、程序及其所合成的各类高级系统)时代。在当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体力劳动的比例越来越小,活劳动中的智力因素空前增加,在电脑终端前工作日益成为主流的工作方式和“上班”方式,社会大生产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重大改变。信息时代的全球一体化在生产协作、市场协调、信息实时共享、观念沟通理解以及巨系统生态控制等方面高度发展。高精度电子分析仪器的出现也导致了克隆技术的最新发展,从而使复制人本身已成为十分现实的事。信息革命还带动了与之共同构成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主体的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生态科学等的发展,凸现出智力因素在新一轮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同时,智力因素全面覆盖了日常生活:订货、购物、储蓄、学习、医疗、娱乐都可足不出户地解决。如果说大机器全面地延伸了人的四肢,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带给人类的就是脑力的延伸、智慧的释放,是复杂劳动的简单化。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最近提出,“现在对于两年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种高估的趋势,而对10年后发生的情况有低估的趋势。”(法国《快报》周刊报道,转引自《参考消息》1997年 6月17日)对于信息革命的长期趋势、它可能爆发的能量和引发的社会效应,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现在人们正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描述信息革命,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人类第三次大转变”等说法层出不穷。关于信息产业革命社会后果的讨论,诸如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等话题,目前正是西方学界关注的大热门。使用什么术语描述这场革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本质问题在于:信息高速公路所代表的科技产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诞生。它正在改塑着我们的生活,使人类从我们正生存其间的工业文明走向新的文明。从性质上说,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样激烈、一样彻底,它与工业革命一样具有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转型的共性,它继蒸汽机、电和无线电的发明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从影响力和速度来说,信息革命要比工业革命更深刻、更迅速。以数字技术为共同基础的各种信息工艺技术在20年后将被人们普遍掌握,人们将象今天打电话、洗淋浴一样不加思索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料库和信息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革命带给人类的将是一次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崭新文明。

信息革命也意味着人类进步与发展方式和观念本身的变革。进入90年代以来,面对21世纪之门,许多思想家建议重新探讨衡量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方式,改变人与自然界日趋紧张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工业文明发展至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已导致全球生态危机,这标志着旧的工业生产方式走到了尽头。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依靠土地种植和深挖地球资源,只有主要依靠挖掘自己的智慧来维持。事实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也是作为对以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自然资源枯竭、人口爆炸、核能竞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的技术解决方式应运而生的。信息生产力手段为人类提供了走向更高级的、生态化的大发展的重要技术前提。高技术的“绿化”即生态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未来的新文明很可能是一种基于智力的生态文明。也就是说,人类将告别工业文明的粗放发展方式,采取更合理、更节约、更和谐、更合目的性、也更符合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当代人类正在修正自己以往基于力量与实力的发展观念,从而使人类的文化观念、价值尺度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人们正尝试着抛弃对单纯物质富裕、经济增长的迷恋,转而追求崭新的生活意义和发展目标。这可以视为基于新文化价值取向的新发展观的表征。

二、信息高速公路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引发的社会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当然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单一因素所致,但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革命的确引起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信息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后果涉及三个关键词:劳动、闲暇、新中间阶级。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劳动的变化、闲暇的增多和新中间阶级的产生。

所谓劳动的变化是指新的劳动方式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化。

进入信息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动力不再仅仅以物质资源或社会组织形式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信息的能力为基础,劳动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的比重和作用日益增大。而且,在信息时代,生产已经不是孤立的经济物质领域,同时也是包括社会关系和文化在内的完整领域。生产的概念扩大了,它原则上包括一切生产信息的活动。生产和资源的新占有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占有形式,从而改变了社会结构中力量的对比,也导致了权力的新形式: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时代,谁占有了矿山、煤炭、石油、钢铁和各类动力、传动机器,谁就掌握了世界。摩根、洛克菲勒等工业巨头曾经是叱吒风云的时代骄子;而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谁就掌握了世界。1996年,信息产业巨子比尔·盖茨一举成为世界首富,他以“智慧+财富”的现代形象成为新生产力的象征,也取代昔日的富豪、政治领袖而成为新的时代英雄和社会偶像。

劳动和劳动主体的变化是眼前发生的信息产业革命的逻辑结果。信息革命条件下的劳动是反传统的、非工业文明方式的劳动。传统工业意义上的劳动正在走向萎缩,从事信息开发和处理的“白领”已从工业时代的非产业劳动者演变成为当今信息产业的普通劳动者。大约在1956年,美国“白领”的就业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体力劳动者。根据法国著名左翼学者安德列·高兹在80年代末的统计,在1961—1988年间,工业工人阶级的规模在英国已缩减到44%,法国30%, 瑞士24 %和西德18%。在从1975—1986年的12年间,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业工作已在几个欧洲国家消失。高兹因此认为,劳动已经改变,劳动者发生了变化,对待劳动的文化态度也正在发生变化。

所谓闲暇的增多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包括闲暇所带来的就业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面变化。

信息革命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用计算机及其系统运用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增加人的闲暇时间。本来,技术的本质就是化繁为简、化多为一,以尽量少的资源和力量取得尽量大的效能。而信息技术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以非常集约的脑力最大限度地支配和改造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上缩短了人类的劳动时间,从而也改变了人类劳动与闲暇的对比关系。换言之,由于信息革命的发生,人类赢得了从来没有过的闲暇时间。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32 页)人类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自身的发展,获得了闲暇也就获得了自身生存方式的改变。马克思当年的美好憧憬“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37页)第一次具备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就人类整体而言,信息革命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闲暇时间前提。当然,就一个个人类个体而言,人的发展还取决于其他社会条件、取决于闲暇时间的社会分配。然而,在信息革命的高技术世界图景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正在经历的剧烈的变动。

人类生存方式的最重要改变是人的就业方式的改变。从技术角度说,信息革命给人的就业方式造成的变化是积极的、令人鼓舞的。计算机操作的工作方式不象工业时代的工作岗位那么束缚人,人的工作地点和时间都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自主,越来越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就业”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劳作。从一而终的职业越来越少,人的发展余地越来越大。然而,从社会角度说,信息革命带来的闲暇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意味着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1996年底,美国学者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0%缩减到10%。同时由于办公室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的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0%减少到20~30%。其余60~70%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随着传统的“工作”渐次消失,随时应聘的劳动大军的人数将急剧增长。也就是说,计算机使人类整体的“闲暇时间”、“富余时间”空前增加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失去饭碗,使千万上万的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在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信息革命造成的结构性失业的条件下,争取就业、争夺工作岗位的斗争在未来社会将变得十分残酷。人们在享受“闲暇”增多带来的自由和就业的灵活性的同时,个体也将为应付未来更灵活、更多样的就业方式付出更高的发展自身能力的代价。

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改变还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全面转轨。闲暇时间的增长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由于计算机全面介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经历着工业革命以来又一次沧海桑田般的革命性变幻。生活方式的信息化对于今天的人类已经不是梦。在海湾战争上演一出现代电子战争的同时,全世界的人们也在电视机旁经历了一场电子信息媒介大战;网络通信、电视购物很快成了全世界各大城市新潮一族的“最爱”;各种门类的磁卡成为全世界收藏族热点追踪的新宠;孩子们的玩具也从过去时代的简单的洋娃娃、积木发展成今天的游戏机、电子宠物;凡此种种。就连人的阅读、书写、思考、写作、欣赏等方式也都发生了革命。唱片让位给CD盘,电脑和键盘代替了笔、墨、纸、砚。在这种情况下,闲暇时间的增多意味着生活方式的空前多样化。生存方式的变化则意味着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历史性转折。

所谓新中间阶级的产生是信息产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

新中间阶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他们主要是由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是信息时代劳动和劳动主体的变化给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引进的新成分和新因素。这意味着,由于传统的劳动发生了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代劳动者的概念已不主要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阶级,而已扩展到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的知识型的“新中间阶级”、“白领工人”。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产业革命造就了一个以智力劳动为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的“新中间阶级”。新中间阶级的产生这一显著的社会现象是西方在晚近几十年的社会演变中逐步形成的,它集中地凸现了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正是新的社会成分“新中间阶级”出现这一现象,被丹尼尔·贝尔等人称为“后工业社会”即晚期资本主义的来临。

新中间阶级的出现还导致了当代西方社会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新中间阶级作为来自非体力劳动职业的、相对高教育程度的人群,也即人们俗称的“雅皮士”,代表着当代西方新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由于信息生产方式导致的社会高度分化和个体多元发展,新中间阶级更重视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更反感公共领域对于个体行为的侵犯(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难于保障的情况下),也更重视生活的品质,包括外在生态环境和内在生活质量。新中间阶级的这一新文化价值取向与战后西方经济长期繁荣、教育普及和消费发展对西方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二者的共同冲击,形成了当代西方价值观的转折,即从关心经济和人身安全转向关心“生活质量”,从关心物质价值转向关心“后物质价值”。

三、信息高速公路的未来挑战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中心的当代科技产业革命及其引起的社会结构演变和价值观念变革表明,当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前景受到全面质疑。

首先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挑战。

第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将如何对待信息革命引发的结构性失业,社会福利国家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怎样面对人类突然而至的大量闲暇时间,是否可能建立新的就业文明?

在当今发达国家,高技术发展和结构性失业条件下的“就业”,即意味着一份可靠的生存保障。受到新一轮结构性失业威胁的不仅是体力劳动者,也包括白领阶层。许许多多的人都不会象在传统工业社会那样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和从事同一种专业的工作。他们可能终身都是半日制的、临时应聘的“短工”,几乎永远处于半失业的状态。今天西方社会严格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失业者或者终身没有就业机会的无业者。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闲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非意味着“发展”,而是意味着失业和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然而资本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从最大限度地剥夺劳动力到最大限度利用高技术)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危机,不可能对“闲暇”进行合理的社会再分配,也无法建立一种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新的就业文明。

劳动和就业的危机给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发展前途蒙上阴影。人们目前谈论的“社会福利国家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高技术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危机所造成的。例如,社会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是以尽量保障充分就业为基础的,然而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发生的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这一基础已被连根拔起。目前, 世界失业人口已达8亿,仅欧洲发达国家就有2000万,严重程度已超过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因此,当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在以“充分就业”为最高的政策目标时,其前景已荡然无存;又如,社会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必须以每个人都不能不劳动、每个人都不能利用该制度谋利为最低原则,而高技术条件下的现实情况则是许多人已被剥夺了劳动的机会和权利,或者不具备新的劳动能力。有就业机会的劳动者供养不劳动的失业者和无业者,不劳动的人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国家用以实现社会再分配的税源支柱已十分脆弱,不堪重负。由于当代发展现实从根本上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原则,社会福利国家因此面临重大危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纯粹由社会提供大锅饭的社会福利分配对社会有腐蚀作用,“不劳动者白得食”对青年一代的价值理想也是一种持续的瓦解。西方社会正在失去它的发展源泉和动力。

第二个问题是资本主义如何对待信息革命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如何处理新一轮的人性异化和文化迷失?信息高速公路在创造一种新文明的同时,也推进了人类生活模式单一化的趋势。

计算机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对象化能力大大增强,但人的自我异化也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在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中,亿万个节点就象无数个茧子,里面是一个个兴高采烈的作茧自缚者;人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此时的人也如同被蛛网控制住的小虫差不多,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自觉。人类生活模式的单一化、特别是语言模式的单一化超过了“福特制”时代造就“单向度的人”的情况。当有朝一日人们可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简单地“例行”自己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时,人之所以为人就很耐人寻味了。社会发展时至如今,人类必须在计算机的强大作用面前努力保持人类生活选择方式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生态环境,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即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则是人类的“类”生存环境,它的毁灭就是人类本身的毁灭。资本主义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具备这种文化自觉,它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未来前景就很值得怀疑。

其次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挑战。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面对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对待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社会力量即新中间阶级。新中间阶级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冲突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主题、任务和目标都受到现实的质询。这里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应当为谁、为什么而斗争。

第一个问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其阶级冲突和对抗形式是否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反对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斗争,主要是采取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式进行的。由于劳动和劳动主体的变化、新中间阶级的崛起,当代资本主义的冲突要比以往两大阶级的阶级对抗更为广泛。资本的对立面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工人群众,而且包括了以中间阶级为主体的形形色色的反资本主义人士。因此,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问题是:谁是社会主义运动未来的社会基础?工人阶级、新中间阶级和失业的现代无产阶级在今天的社会结构中各自处于什么地位?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是否仍然仅仅是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第二个尖锐的问题是如何对待以新中间阶级为主要社会载体的“新社会运动”。所谓新社会运动特指近三十年来在西方社会出现的诸如生态运动、女权运动等有别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新的社会运动形式。新社会运动由相当散漫的社会阶层构成,如绿党、和平主义者、性别主义者、同性恋者、青年、学生或专业人员等等,大致是由新中间阶级和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反资本主义人士这两部分人组成。新社会运动是反资本主义主流社会和现行体制的抗议运动。它超出了以往西方社会“劳动—资本”、“左翼—右翼”两极对抗的传统框架,难以纳入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主题和范畴。因此,新社会运动的出现给传统的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难题是:什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义运动与新社会运动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社会主义运动应当怎样处理它与新社会运动的关系,怎样才能把新社会运动纳入为社会主义的目标而斗争的历史轨道?

最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下,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正经历着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痛苦转型,不能放弃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信息革命的产生已经表明,全球已进入后市场化时代,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已通过全球生态危机展现出它的临界界限。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生态化、后现代化阶段;当我们在为市场关系的充分发育而努力奋战时,全球劳动力市场已在空前萎缩,单一市场因素已无法解决宏观经济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挑战,面临实现现代化和处理工业化后果的后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推进经济发展与保护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难题。在全球信息产业革命的恢宏背景下,我们只有谨慎地选择发展战略和确立发展目标,保持充分的文化自觉,才能在新的浪潮中后来居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标签:;  ;  ;  ;  ;  ;  ;  ;  ;  

信息高速公路与当代社会发展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