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论文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论文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

姜波1,李丽君2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政课程”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出现了被边缘化的情况。为了打破传统思政课“孤岛化”的局面,“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育人理念开始出现。因此,全面理解“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时代背景,牢牢掌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重要意义,才能找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途径

党的十八以来,针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的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全育人这一目标。

除了金正恩,朝鲜也有不少普通民众去往白头山参观。金正恩还曾表示,要在白头山站附近新建一座参观者旅馆,修建各种便民设施,供参观者在一眼望得见白头山全景的多个地点拍照和休息。

一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政课程”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出现了被边缘化的情况。“思政课程”一度陷入“孤岛化”的境地。“思政课程”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如“全国寻找尿素锦鲤!”,内含100吨实物尿素,霸王餐、往返机票我们全包。我们高度负责尿素中奖者的各种安全。

(一) 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另一方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入侵”。多元价值观念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入侵,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三观地树立。首先,从外部因素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地提升,各国在文化之间的合作呈现扩大化趋势。文化的多方面合作使各国之间对文化采取求同存异的政策,这就导致国家间文化排斥现象逐渐削弱,而文化包容性日渐增强。西方社会思潮中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的思想存在着被“同质化”的风险。其次,从国内层面看,改革开放促使国内市场经济迅速腾飞,在激流涌荡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世俗化、功利主义思想观念开始迸发,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地阻碍性因素。

(二) 思政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

世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关键。5月31日,世行发布《中国经济简报》称,中国当前投资水平和增速仍然偏高,中国在投资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资本配置效率而不是绝对增速。预计近期有若干因素或导致经济增速放慢,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是威胁中国增长前景的主要风险之一。美国最近宣布的贸易措施的经济影响是可控的,但投资限制可能会造成较大影响。

徽式老宅,刚走进去总是眼前一团黑,站定了,闭眼,再睁眼,才能看清屋里的陈设:厅堂正中是八仙桌,两边是圈椅。电视机就在八仙桌上。

二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必要性

首先,在认识层面,要强化“育人共同体”理念。“育人共同体”是指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课,同时德育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师育人工作的灵魂人物,身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任务。其次,在组织层面,要协同好高校各院系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各院系要在学院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的培训、以及学院的管理层面体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一) 改变了思政课程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向“强强联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在坚持把德育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的同时,要加快努力改变思政课程孤立无助的现状,充分发挥各门专业课的优势,打破传统的思政课单方面育人的“孤岛化”局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强强联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通过将思政课程显性的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的教育结合起来,开拓高校课堂教学新模式,创新高校教育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加深对思政课的了解。从不想学,到被动学再到主动学,进而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变成一种信念和信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形教育是指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之外的,比如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以及校园的管理制度等层面的教育。与这种“隐形教育”不同的是,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主要是通过专业课教师以及院系等多方面发挥作用。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灵活性弥补思政课程的局限性。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功能和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才能更好的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相处促进,协同创新。

传统的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首先,传统的思政课专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具体的案例分析。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更多的是要依靠教师自身过硬的教学素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将自身的实践活动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握住课堂这块主阵地,才能避免涂鸦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做到全过程育人。其次,传统的思政课程形式单一。从长远看,这必然会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单调乏味的局面。最后,从教学载体角度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度依赖课堂教学,而忽视网络教学。

(二) 实现了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内在的统一联系。首先,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并且都是进行“三全育人”有效的教学手段。其次,二者在具备“强强联合”的共因。从理论维度看,“思政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观点,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间接的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现实层面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既不是对“思政课程”文字上的转化,也不是简单的提出来的。“课程思政”是在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德育为其根本任务,实现高效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高校是育人的主战场,面对大学生参差不齐的价值观念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结合起来,有效的将“思政课程”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去。

三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

最后,在教学机制层面,要激发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效应。由于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所以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除此之外,学生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主体。能否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也是“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决定因素。

(一) 转变传统“孤岛化”教学模式,打造思政教学新格局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二者同向同行发展,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在教育工作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明确指出要从之前的“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因此要着力推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展。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统一体。因此,要打破“孤岛化”教学模式,试图打造全新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二)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无缝衔接

首先,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衔接,防止出现重复教学。要利用好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以思政课为主导,引领课程思政的转向升级。此外,教育部门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对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构建从上到下合理的运行和监督体系。

其次,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衔接,构建全新教学模式。一方面课程思政教学则要力图突破传统大班教学模式,实现小班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不同的主题教学,打造出教学新模式;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们选择符合自己兴趣方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分配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课时,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双赢。

最后,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衔接,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要做好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工作,只有保证专业课教师真懂真信,才能确保学生知信行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显性的思政课教育与隐形的课程思政教育共融共生共发展。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可以说,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举措,这一举措开拓了崭新的教学模式,开发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开创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9(001).

[2] 何衡. 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30):29-32.

[3] 邓晖 ,颜维琦 .从“ 思政课程 ”到“ 课程思政 ”——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 光明日报,2016-12-12(008).

[4]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6] 赵伟,王哲.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18):92-94.

本文引用格式: 姜波 等.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60-26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7.08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 姜波,女,满族,辽宁本溪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学位,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丽君,女,汉族,甘肃秦安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

标签:;  ;  ;  ;  ;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