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中国的漆器工艺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期间漆器工艺已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到秦汉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较春秋时期更为繁荣。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对江淮地区出土的漆器种类、样式及形制做一简单的梳理,来突出江淮地区出土漆器的种类与纹饰风格。
关键词:江淮地区;战国;秦汉;漆器纹饰
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抹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其胎骨主要有木胎、竹胎、夹纻胎、布胎、陶胎等[[]]。漆器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漆器早在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就已出现,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发现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这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生活用品,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的漆色是红色和黑色。西周以后漆器种类逐渐增多。
战国时期,漆器制造业发展空前繁荣,出现了更多的器形如杯、觚、豆等,而且使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文具和艺术品、乐器等;同时也用于丧仪墓葬之中。这一时期的漆器主要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漆器上雕刻纹饰比较发达[[]]。
汉代是漆器的壮盛时代,漆器的品种又增添如盒、盘、匣案、耳杯、唾器、面罩等,汉代的漆器也是以黑红为主色,纹饰主要以漆绘占多半,其次为锥画,后来又发明了多彩、针刻、铜扣、贴金片、玳瑁片、镶嵌等装饰手法。纹饰图案主要为蟠螭纹、云雷纹、动物纹、几何纹等[[]]。
一、江淮地区战国秦汉漆器主要的发现
江淮区域是指长江、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狭义上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区域,现今特指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下流)一带(包含扬州、高邮、泰州、南通、盐城、淮安、淮南、滁州、六安、合肥、安庆等主要城市)、河南省信阳地区、湖北东北部 。
1.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漆器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等地,江淮地区出土比较少。在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漆器的主要器形有盒、案、奁、耳杯、豆、镇墓兽、木虎、酒具盒等器物,说明漆器类型在这一期间已经偏向了生活用具,漆器的胎体主要为木胎,也开始出现其他胎体如石胎,但是使用比较少。漆器的颜色以朱、黑两色为主,纹饰以几何纹、凤鸟纹、云气纹较为常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西汉时期
到秦汉时期江淮地区出土漆器的地域范围开始扩大,秦的历史时期较短,江淮地区发现的主要是汉代的漆器,如安徽霍山县、六安九里沟、潜山彭岭、天长县等,还有江苏、扬州等地,都有西汉时期的漆器发现,这表明到西汉时期漆器的使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并出现了一些新器型,
二、江淮地区漆器的种类与特征
1.漆器的器类与器形
洪石在她的著作《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将漆器按使用功能划分为“日常生活用器类(包括饮食器具、居室用器、梳妆用器等小类)、丧葬用器类、兵器类、乐器类、交通工具、文娱用品、计量与天文仪器等八类[[]]。”
生活器具主要为盒、卮、奁、耳杯、梳、案、盘、豆、钵、砚等。基本上,这些生活器具一直被延续使用,在江淮地区的中小型墓中比较常见。有些器物逐渐发展为多种器形,如漆盒,从形状看,有方形盒、圆形盒。从用途来看,有酒具盒、剑盒、普通盒。一般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形状基本相同,可用子母扣相扣;西汉时期的盒又出现新的形式,出现了月牙形的双层盒,盒盖由圆形变为盝顶形,并开始使用彩绘装饰。奁在直筒型的基础上发展为圆筒状,圆筒状奁为平底,直筒状奁开始出现三足,漆色由纯黑色变为髹黑饰朱或髹朱饰黑,并绘以云气纹为主体,到西汉中期奁的足部、内部开始髹酱褐色漆。耳杯是最常见的一种器形,它的外形没有太大变化,口平面为椭圆形,平底,都为新月形耳,只是大小与纹饰稍有不同。
2.纹饰的变化
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漆器上的纹饰主要为雷纹、鸟纹、卷云纹、连云纹等,在战国中期到晚期,雷纹逐渐被各类云纹所代替,这是因为江淮地区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漆器大多为楚漆器,楚国漆器的云纹使用广泛,造型多变,卷云纹的使用突破了雷纹的呆板,线条流畅奔放,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人性的自由[[]]。
到秦汉时期,江淮地区出土的漆木器纹饰风格很大程度上也受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影响,纹饰样式基本上沿袭战国时期,主要为卷云纹、凤鸟纹,还出现了形如旋齿纹、三角菱形纹的几何纹及流云纹等纹饰。早期一般使用朱绘或墨绘纹饰,到西汉晚期开始出现褐色漆绘纹饰,江苏邗江胡场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大多使用褐色漆。安徽天长县汉墓中漆器多使用彩绘工艺。
从战国时代到秦汉漆器上纹饰都有凤鸟纹,说明了古代人们对凤的崇拜,还说明了楚文化对江淮地区秦汉漆器的影响。云气纹的大量使用也表达了汉朝人们的生死观,希望他们死后可以像神仙那样踏着祥云升天,由于人们对天堂的向往,而云又是通往天堂的桥梁,云纹成为满足人们到达仙境的载体,也是表达汉代生死观最适当的纹饰之一。
3.江淮地区漆器的特征
在战国时期,楚国向东扩张,源于江汉地区以荆州为中心的楚文化也随之东渐江淮地。后楚国迁都寿春,江汉楚文化与淮夷土著文化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因此江淮地区战国时代出土的漆器大多数为楚国漆器,如表1、表3、表4中的漆器均出自楚墓,出土的漆器反映了那时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意识,像前面提到的漆器的漆色大多为朱、黑;陪葬的镇墓兽、漆器上大量使用的凤鸟纹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祖先和“凤”的崇拜。这种文化对西汉时期的漆器有很大的影响,并在它的基础有了发展。
江淮地区因其环境的特殊性保存下来的这些漆器是战国秦汉漆器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很少有漆器出土,战国秦汉的漆器主要出土于湖北、湖南、苏州等潮湿地区。江淮地区的漆器从纹饰上、类型上还有胎体制作上都能够看出与这些地区的联系与流通,比如纹饰:战国时期都流行雷纹、龙纹、凤纹,到秦汉流行云纹、变体云纹、鸟兽纹等。漆器的颜色大都为朱黑,漆器类型豆、耳杯、盘在这些地方也很常见。这些相同点说明了江淮地区与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江淮地区的漆器虽然受晚期楚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它的形成与周围其他地区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总之,江淮地区的漆器是在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相交流、影响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张茹霞.安徽楚墓出土漆木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
论文作者:刘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漆器论文; 江淮论文; 纹饰论文; 地区论文; 秦汉论文; 西汉论文; 楚国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