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大辩证内涵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大辩证内涵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十大辩证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内涵论文,本质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1)03-0013-04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这一精辟的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明确表述和直接界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具有鲜明的辩证特征。仔细探究,可以看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基础作用,也蕴涵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邓小平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概念,但其内容无疑包含了这些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又强调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解放生产力,讲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离开生产关系范畴,解放生产力就无从谈起。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正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这就是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有一个上层建筑的保障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切实奋斗目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二、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在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时,一方面,不仅强调了恢复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而且纠正了以往的一个理论失误,即不顾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把发展生产力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都没有讲到社会主义社会还要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讲到了。他认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这个“讲全了”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才是全面的理解。如果只讲发展生产力,不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与之想适应,只能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是生产力发展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它贯穿于全过程,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一切服从于它、服务于它的都是手段。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运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手段。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要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在这里发展生产力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手段。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发展生产力是根本手段,而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要靠根本手段来实现的,根本手段也贯穿整个过程,根本目的的每一步实现都要依赖生产力的发展。

手段与目的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前提下,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手段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手段中包含着目的,目的中包含着手段,共同富裕每实现一步都可以转化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了,它就转化为实现更高级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了目的与手段的地位与作用。目的象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一条基线也贯穿始终,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四、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首先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了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去解放生产力,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邓小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方面,而是在强调共性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制度的个性,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同过上富裕、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因此,它不允许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和现象存在,不允许与剥削制度本质相联系的腐朽思想意识和没落的生活方式蔓延。只讲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不讲其目的,就会产生经济发达但精神贫乏,科技进步但道德滑坡的现象。这样的社会是畸形的社会,根本谈不上全面发展。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界定,鲜明地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特性的辩证统一。

五、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过程而产生的一个突出的综合性问题,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也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经济发达的社会,应当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这就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工作效率。因此,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中,首先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效率原则的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把个人物质利益与工作成果挂起钩来。与此同时,又要防止由于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带来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而产生的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发生。因此,社会主义还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一定要逐步消除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其它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公平原则的要求。效率与公平两方面的统一,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本质论”中,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又防止了因社会分配不公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六、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本质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极大丰富、没有剥削、消灭了贫穷和两极分化、实现了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而这个理想与目前我国的现实中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资料不够丰富、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和不等程度的贫穷相矛盾;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决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展示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当代社会主义者的全部任务就是尽快缩小这些差距,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既反映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又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把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总结了出来,从而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完善结合,蕴含着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七、既定性与过程性的辩证统一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与理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于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表示不理解。究其思想方法来说,是由于不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性和过程性统一起来,而是把两者割裂开来。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中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最终结果。这样的表述,体现了“过程论”的思想方法,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既定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思想方法看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是既定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凡是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

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

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常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在酝酿、提炼、概括的过程中,都强调了这一点。他强调的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胆闯,大胆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都表明发展生产力也包括发展精神生产力。没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固然会使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失去基础,但失去精神生产力提供的支持,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整个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科技文化建设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可以创造产值,使生产力的发展形成量的积累;科技文化的进步则可以使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只有三者齐全,才算真正发展生产力。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强调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消灭剥削,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要抵制与剥削制度有本质联系的腐朽意识形态,打击与剥削制度有本质联系的社会丑恶现象。这些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充满朝气活力、公正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社会。

九、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目的应该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真理。但是,现实中存在着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因此,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特别强调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共同富裕是现实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目标,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只能靠发展生产力,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行动中的价值取向,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评价,邓小平又将此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显然,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十、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普遍原理和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概括。

邓小平是在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因此,他特别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坚持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重要原则,强调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我们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142.)。与此同时,邓小平又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几十年来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盲目追求更高形式和程度的公有化,反而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时,把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蕴涵在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之中,从而使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可以根据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具体确定。

总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确立来源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也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结晶。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当代具体实践辩证结合的产物这一本质的特征。

收稿日期:2001-03-05

标签:;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十大辩证内涵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