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动机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毕生论文,动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从出生到发育成熟这一阶段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把人的毕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毕生发展观逐渐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流趋势[1]。
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心理学家Heckhausen和Wrosch发展出毕生发展动机理论[2,3]。该理论指出,大多数人都在积极塑造自己的人生,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与判断追求长期目标,同时摆脱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即使面对挫折沮丧甚至失败,人们仍具有非凡的能力来保持航向,维持自身的能动性。研究者在分析过去15年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适应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动机的调整。动机调整的过程通过不断选择、追求、适应一些发展性目标来完成。积极的动机调整可以使个体有效运用动机策略,把握积极目标,同时放弃无效或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个体的发展潜力取决于能否掌控调整动机的过程。
2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的理论基础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以毕生发展理论与毕生发展控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指出了适应性发展的标准以及发展的动机与目标,并在控制概念上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2.1 毕生发展理论
毕生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了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个体间的异同点以及个体适应性发展的条件[4]。毕生发展动机理论搜集整理了毕生发展理论[5,6]所探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性发展的标准与目标。
研究者认为,任何有效的毕生发展理论都需要说明其理论所采用的标准,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会因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而不同[6]。一些研究者把心理过程作为标准,如生活满意度或心理健康[7]。采用这种主观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适应性的获得并非由个体所获得的成就决定,而是取决于他对这些成就的理解。然而,主观标准由个体本身决定,无法进行个体间比较;其次,个体对自身经历或成就的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偏离客观事实;再次,这种主观标准无法对“成功的发展历程”达成跨文化一致性。因此,适应发展标准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评估:是否有助于进行人际比较;能否消除主观性导致的信息失真;能否建立对“成功的发展历程”的跨文化一致性。
绝大多数毕生发展理论家认为,个体能动性在毕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9]。发展的中心命题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积极主动且目标明确的角色[10]。个体能动性在探讨目标选择、目标追求、目标放弃的动机过程中得以体现。
2.2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
2.2.1 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以控制概念为基础,控制概念包括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5]。初级控制指个体按照自身意愿对环境进行改变[11],次级控制指个体改变自身从而与环境相一致。研究者从两个属性维度上描述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对象(外部世界vs.个体自身)与过程(行为vs.认知)。尽管初级控制强调行为而次级控制强调认知,但它们都涉及行为与认知。
该理论认为,初级控制指向外部世界,它使个体根据自身需求与发展潜质来改变环境,并以此进一步挖掘自身发展潜质,因此初级控制处于首要地位。当初级控制失败时,次级控制可以作为补偿性功能帮助个体应对失败。次级控制策略指向个体内部认知过程,保持并延伸了初级控制水平。这种辅助的动机过程可以支持而非代替初级控制。有研究表明,初级控制对个体在主观与客观两方面都是有益的,例如获得梦寐以求的职位或积极的情绪[12]。另外,研究者发现,在非美人群中,初级控制策略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经济萧条地区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个体[13]。
基于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概念,研究者提出了毕生发展控制理论[5,6]。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对不同领域环境的掌控程度(即初级控制程度)是判断适应性发展程度最关键的依据[5,6,9]。毕生发展控制理论更强调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在功能上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个体的初级控制能力得到最大化。
2.2.2 初级与次级控制的毕生轨迹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提出了初级与次级控制的毕生轨迹[6]。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初级控制能力先上升,后达到稳定,最后再下降,个体必须通过努力来实现初级控制的最大化[9]。当初级控制能力在老年期减弱时,个体需要实施次级控制策略来帮助完成初级控制的目标。若初级控制的目标无法实现,个体需要放弃这些目标转而追求其他可实现目标。在此过程中,个体通过次级控制策略调整预期、价值观念、归因等,个体自身也会变得更依赖于次级控制策略。
3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在毕生发展理论和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整合并发展出一套综合性理论观点,阐述了两个相关模型——初级与次级控制最优化模型和发展规律的行为阶段模型。前一个模型探讨了跟目标把握与放弃相关的控制过程,后一个模型探讨了生命历程中目标把握与放弃过程的连续结构。
3.1 目标追求的毕生曲线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认为,整个追求发展目标的行为周期构成了个体的发展过程[9]。发展目标是组成动机的单位,但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够终生追求,生理成熟与老化、社会年龄等级划分等因素共同影响个体控制能力曲线,该曲线类似于倒U型函数(如图1)。其中,历史变化会影响个体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例如,学业与生育年龄在过去几个世纪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随着社会和人口的变化,毕生轨迹仍将继续变化[14-16]。
图1 达成不同发展目标的机遇的年龄分级顺序[17]
3.2 初级与次级控制最优化模型
发展的实现需要个体在适宜的时间对目标进行正确的选择与把握。在发展规律模型中,最优化是指选择目标时考虑机遇、时间限制等各种因素[9]。毕生发展动机理论认为,检验一种控制策略的适应性主要看它是否有助于个体在初级控制中对各方面的优化和长期能力的增长,其判断标准有:(1)目标符合现实条件;(2)结果对其他领域或长期发展有益,最起码无害;(3)能够维持目标的基本性质。
研究者认为,在初级与次级控制最优化模型(OPS)中,有两个维度:选择性与补偿性[9]。在2(初级/次级)×2(选择性/补偿性)模型中,需要区别选择性的初级与次级控制策略、补偿性的初级与次级控制策略。
个体在确定某一长期发展目标后会制定出有关把握目标的特殊控制策略[3,9]。把握目标的策略包括:选择性的初级控制策略,即行为资源的投入(如时间、努力、技能);选择性的次级控制策略,即当把握目标的过程出现困难时个体必须从自身内部(如强化认知、积极想象)来维持巩固所选目标;补偿性的初级控制策略,即当个体现有行为资源不足时利用其他外部资源(如辅助工具)来实现目标。经一系列调控后,个体需要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18]。放弃目标的策略包括:补偿性的次级控制策略,即特殊的自我保护策略,例如自我保护归因方式、减少社会比较等。一个人制定了目标,会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在该目标上(选择性初级控制),进行积极的想象,如获得一定报酬(选择性次级控制),向前辈请教以促进目标的实现(补偿性初级控制)。当目标无法实现时,个体果断放弃并运用自我保护的归因方式使自己在情感与自尊上不受失败的消极影响(补偿性次级控制)。
一般来说,成年早期的个体旨在那些发展收益的目标。而成年晚期的个体往往避免可能会失败的目标[19],同时他们会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调整选择性的与补偿性的初级控制[20]。次级控制策略可以使成功的经历转变为初级控制的动机资源[21]。其次,选择性的次级控制策略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22]。最后,补偿性的次级控制策略能够支撑初级控制。
3.3 发展规律的行为阶段模型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呈现出了个体实现某个目标过程的轨迹(如图2)。个体往往在机遇增长时期发展目标并对最优目标付出行动(图2浅灰色部分)。若因推迟了目标选择时间而错过最佳时机(机遇水平已开始下降),个体则需要更高水平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完成。
图2 机遇的年龄等级结构与发展目标的把握[17]
研究者指出,目标循环过程与合适的控制策略之间也有联系[9](见图3)。在目标选择期间,与各个方面相匹配的最优启发法被激活[23]。决定目标选择后个体进入目标把握阶段,这个阶段涉及选择性初级与次级控制。随着机遇变得越来越受限,目标把握会变得更紧迫,个体会增加选择性初级和次级控制、补偿性初级控制策略。随着机遇逐渐减少,目标可能变得无法实现,该状态就是发展界限。若个体未完成目标并越过这个界限,他需要放弃此目标并使用补偿性次级控制以保护其动机资源。
图3 发展规律的行为阶段模型[9]
行为阶段模型有三个观点:(1)行为阶段间的转变(从目标选择到目标把握、从目标把握到目标放弃)是相互独立的;(2)每个阶段中,多种控制策略协调作用使各阶段的动机性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3)每个阶段内,某种特定的动机倾向会形成信息加工的特征,从而优化每个行为阶段的效用。
3.4 与其他模型的区别
3.4.1 双重过程模型
双重过程模型的核心是,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模型,应对理想与现实情境的差异:同化模型是指个体调节情境以符合既定目标;顺应模型是指个体做出自我调整以获得可利用的行为资源[24]。在过去的15年中,通过对成年期与老年期个体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变化稳定性的纵向研究,同化与顺应过程的理论已经有所改进[25]。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可以为“控制与成熟”研究领域中的各种现象提供综合性的解释。
3.4.2 SOC模型
SOC模型为毕生发展规律过程提供了一般理论框架[26]。SOC模型认为,在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中,个体都是通过三种过程实现自身价值的:选择(Selection)、优化(Optim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当个体制定目标时,首先进行选择。优化是为达成日标所进行的各个方面的投入。当所使用的方法不再奏效时,需使用补偿来维持其功能水平。选择、优化、补偿综合成为一个协调的过程,在个体的积极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
3.4.3 区别
双重过程模型重点强调同化与顺应过程,认为这是个体发展中不断经历的两个阶段;SOC模型重点强调选择、优化与补偿过程,认为这三个过程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发展。与双重过程模型、SOC模型相比,毕生发展动机理论则认为,同化、顺应、选择、补偿的过程并不适合于每个个体,这些过程及策略对目标机遇来说是盲目的,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对其他目标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毕生发展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整体性,以及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中目标间的关联性。该理论认为个体是发展活动中的能动性主体,策略本身并不能决定控制策略的功能性,相反,控制策略功能性的决定性因素是与机遇的匹配性以及对其他初级控制领域与长期后果的权衡。
4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的应用领域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中的许多观点都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并在诸多研究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童年期和青春期,个体的应对能力与自我调节过程是两项重要的发展任务[5,27,28]。毕生发展动机理论模型可以为青少年的适应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控制策略,积极进行目标选择、目标把握、目标放弃之间的转换。该理论还可以作为干预的理论基础,帮助个体使用最优控制行为对抗各种压力源。例如,抑郁症儿童经过初级与次级控制增强训练,抑郁感显著改善至正常范围[29]。毕生发展动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对老年人的管理与看护。一套综合性干预对于调动改善老年人的体力(选择性初级控制)、指导老年人使用技术援助与他人帮助(补偿性初级控制),都发挥了一定的效能[30,31]。
毕生发展动机理论认为,目标把握与放弃的方式存在文化差异[32]。尤其是关于选择性与补偿性次级控制策略,文化与压力源的特征会影响初级与次级选择的偏好。近年来,有些研究者着手研究了社会关系中的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行为[33]。例如,选择性地与某些人保持社会关系,同时放弃与另一些人交往,可能会使个体在最大程度上受益[34]。个体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因此对社会关系模型方面的进一步探讨及未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个体的适应性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