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王艳

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王艳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连云港222100

【摘 要】目的:总结预防宫颈癌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3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31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积极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下肢肿痛、活动受限等血栓样症状,发生率为3.0%,对照组发生率为2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13,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宫颈癌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干预

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宫颈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1]。若不能及时发现,尽早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甚至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因此,加强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文对23例宫颈癌患者采用积极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3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年龄39-72岁,平均51.7±10.4岁,其中Ⅰa1期6例,Ⅰa2期-Ⅱa2期27例;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31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年龄38-72岁,平均49.6±9.7岁,其中Ⅰa1期5例,行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26例。Ⅰa1期行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所有患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近6个月内无血栓病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积极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2.1术前护理

2.1.1高危因素评估: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表评估患者,根据低危、中危、高危、超高危风险制定系统化护理措施。

2.1.2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使患者及家属思想上重视,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告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1.3功能训练: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及翻身,训练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功能锻炼。

2.1.4术前准备:术前1日予营养液补充循环血量,避免禁食、肠道准备等造成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引起血液高凝状态,诱发血栓。根据患者小腿肚外周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抗血栓弹力袜,在进入手术间前穿好。

2.2术后护理

2.2.1早期活动:患者术后返回病房,予去枕平卧位,应用双下肢气压治疗泵对双下肢进行按摩,每日1次,每次持续2h,连续治疗3天。术后6h予垫枕,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活动肢体,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2.2.2补充液体:术后禁食禁水期间,注意充足补液,防止血容量不足。肛门排气后,可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流速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加强观察[2]: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肿胀、颜色、皮肤温度等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异常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肢体固定部位周径。嘱患者注意保暖,每日检查抗栓弹力袜的穿着情况,确保压力均匀。

2.2.4提高穿刺技术:由于下肢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因此应减少穿刺下肢静脉,避免发生下肢静脉炎。护理人员应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静脉部位反复穿刺。穿刺时注意缩短止血带绑扎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伤。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外渗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2.2.5预防便秘: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可引起便秘,必要时可应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时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下肢肿痛、活动受限等血栓样症状,发生率为3.0%;对照组7例患者出现下肢肿痛、活动受限等血栓样症状,发生率为2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13,P<0.05)。

4 讨论

宫颈癌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发病率是上肢的10倍[3]。血流缓慢、静脉壁受损及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4]。而宫颈癌术后患者存在多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5]。由于宫颈癌手术术前禁食、灌肠,造成脱水、体液不足、血液浓缩;手术时间长,因而麻醉时间长,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血液瘀滞;手术范围大,清扫腹腔、盆腔淋巴结时,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损伤严重,引起血小板的凝集功能,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血栓形成。术中、术后输血,导致红细胞压积一过性增高,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术后引流管较多,患者活动不便,长时间卧床或常取半卧位,使髂静脉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术后静脉注射化疗药也可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本文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血栓样症状,发生率为3.0%,对照组发生率为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早期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从饮食、活动、治疗等方面予积极的血栓预防护理干预,如术前补充循环血量,术后充足补液,指导患者多喝水,避免血容量不足;术前指导功能训练,术后早期床上翻身和被动活动肢体并按摩,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加强双下肢观察,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许琦,王悦,李艺,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5):337-341.

[2]肖正安.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6):73-74.

[3]王慰敏,马强,杨婷,等.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J].癌症进展,2013,11(6):558-561.

[4]王宏丽,张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75-4878.

[5]Palamone J,Brunovsky S,Groth M. “Tap and twist”: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neuroscience patients through foot and ankle range-of-motion exercises[J]. J Neurosci Nurs,2011,43(6):308-314.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