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育观念更新的切入点——基于浙江省绍兴市民办教育调查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绍兴市论文,浙江省论文,切入点论文,民办教育论文,教育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5-0020-06
目前,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如此迅速,显示出机制上的某种优越性。但民办教育机制优越性的实质是什么,与公立学校的办学机制有何根本的区别?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民办教育机构的调研,认为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民办教育机制优越性的现实表现,也是民办教育机制具有优越性的重要保证,而民办院校与公立校院之间的差异,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切入点。
一、民办教育观念创新的切入点的形成
办学校,前提是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办学目标与办学方向。要在公立学校占优势的办学环境中,建立一所与公立学校相竞争的民办学校,必须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办学特色,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反思现有教育的根本问题,把解决教育问题作为确立自身办学努力方向的突破口,以此厘定教育目标,进而在全校中培植相应的以尊重人根本的差异为基础的教育教学观念,这才能体现出民办教育观念创新的生命力。
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症结是什么?当前,最能让社会、家长、学校能直观感受到的学校办学中的问题,主要是统一的办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与统一的入学方式等等。但是,这仅仅是教育中出现的现象,而现象得以彰显是由教育活动本身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决定教育活动的是人的思维与观念。可以说,现代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提几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之类的口号就能解决,相反,必须深入问题的根本,即要反思教育问题形成的历史渊源。
现代教育承继了近代教育的传统,近代教育是在确信人的理性价值的前提下得到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对教育意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人的理性能力不可怀疑的基础之上,教育本身也被认为是培养与造就理性能力的有效通道,学校是训练人的心智、机能的场所(不管是教育心智说还是机能说,二者的共同点是对人的理性因素的信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夸美纽斯认为人是可教的动物,只有让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才能塑造社会所理想的具有知识、德行与虔信的人,而人获得了这三方面,就成为了一名完善的人。人既然有先验的品性,教育就成为使之完善的手段与途径。因此,按照自然的、顺序的原则,把受教育者集中在一起接受同样的教育是完全可能的。这种可能性的假设,演化成为集体化、规模化地训练培养规格化、标准化人才的思想准备,逐渐地使现代性思想在教育中占据了主导的空间(注:现代性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对它的定义,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的“现代性”,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从欧洲、北美发展起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包括新的科学技术、新型的机器工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工业生产模式,及这种技术主导而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对现代性,应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活动领域及教育思想中也深受影响.以上观点请参阅舒志定.通过教育:防御教育现代性的一种选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网络视域中的教育合法性问题[J].教育科学,2002(3).教师功能论辩[J].教育研究资讯双月刊(台湾师大),2003,(3).)。
但是,在现代性思想的优势发挥的同时,其固有的弊端也开始显现。80年代初的日本社会对此已作出反思(比如对高等教育中学历主义、文凭主义等观念的思索就是其中的表现),认为“学历”导向,使不少学生把“上名牌学校、找理想工作、过舒适生活、在竞争中取胜”作为努力目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学校暴力事件增多等,因此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善,在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协调中,培养宽广的心胸、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
在我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但感觉困难很大。困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对此类问题的认识不深刻,而是促使教师能够自主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机制不够健全,即教师只能机械被动地按照学校乃至政府规定的内容、时间、方式、评价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几年几十年不变,如此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许很适合干传授知识,但是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能够独立思考的受教育者是困难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被提出了。因此,素质教育其实是完善教师自主教育教学的机制。但存在于时下教师教育活动的不健全的机制,其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这样的教育环境,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进行教育活动,主要的任务是执行政府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把学生招进学校,组织班级教学,同时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安全,使学校的基本运行得到保证。如果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的学校教育,实质上是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最顽固的堡垒之一,全面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已经近十年了,但学校教育中这样的办学管理机制始终难以改变。
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民办教育对教育观念的创新,不是因为有了民办教育,才有革新教育观念的条件,事实上,民办教育本身就是观念变革的结果。因为观念不可能是凭空产生并指导着人的行动,那样只能是一种空想,是对某种观念的幻想。
民办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使教育与市场经济拉近了一步。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发展民办教育的意义在于扩大了教育融资渠道,减轻了政府投入教育的负担,那只是一方面。如果民办教育的作用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政府只要发放一些“教育债券”,也能扩大教育资金,成为一条融资的有效渠道。实际上,民办教育的出现,更重要作用是推动着教育管理者自觉地思考如何办教育、教育是什么的课题。因为只有从实践中解决教育是什么,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前来就读,否则学校招生就会困难;而要吸引受教育者,就必须使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教育融合在一起,从个人切身利益的角度定位教育,实践办学行为,这种行为恰恰是符合市场经济社会的行事规范的。
首先,办教育要满足于受教育者的需要。受教育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但是,教育者怎样才算是尊重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并不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由教育者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而是要从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并不是传统所主张的是个人本位,而是强调教育必须要注意受教育者的目的以及个体间的差异,否则就难以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受教育者到学校接受教育,直接的利益需求是保障自身利益,即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的知识、技能、品质的发展。如果个人通过教育,既不能提高社会地位(如升入大学,在国现阶段是改变社会地位极有效的途径),又不能提高谋职能力,这样的教育无疑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这一角度说,受教育者选择学校,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其行为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当然有自利主义的表现,但这种表现恰恰是在市场社会中民众行为最基本的动机,所以应该成为教育者考虑办学行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民办教育对教育现代性瓦解的努力
以上认识,只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才可能产生。古代的中国教育,被纳入到政治系统中,教育被严重政治化,很难伸张个体的需求。建国以来的教育,国家本位特征仍然存在,统一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标准化的考试等,存在着压抑个体教育需求的症状。可喜的是在民办教育的办学者的思想认识上,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的真实内涵:
(一)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教育需求,是形成开放化办学思路的理论前提。
学校要开放办学,不仅是取决于办学者的观念,更要受到现实教育市场的制约,要适应教育市场的变化。学校只有主动迎接这种变化,才能使学校具有不竭的生源,有了生源,才有学校的价值。这一点也是学校办学行为要受市场引导的真实命题。当然,学校要顺应受教育的需求,并不是迁就受教育者,而是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吸引受教育者。也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统合受教育者个体需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矛盾,在传统教育中就已存在。但以往的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看作是社会的“恩赐”,受教育者能够到学校读书、接受教育,应该感激社会。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受教育者自身的权利被让渡给了社会,社会可以随意地组织教育活动,接受教育成了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民办教育管理者往往都很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具有浓厚的争取学生、争取教育市场意识。表现在实践中,就是通过扎实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性需求。这恰恰是学校生命力的核心。围绕这样的认识,民办学校有两点认识特别鲜明:
1、确立了强烈的学校品牌意识。就是说从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理念到建筑物的设计、校园环境的布置,处处都让人感受着本校的特色。如浙江诸暨荣怀学校,编印了《学校管理手册》,设计了有特色的校徽、校标,明确提出了办学行为的“三重、三抓”,即重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让每一位荣怀学子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重在建设一支各具教学特色又竞相攀优的师资队伍。重质量:视质量为生命,教学立足于培养“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有特长”学生。重服务:教育就是服务,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全面实施以满意服务为主体的CS战略。抓特色,学校以特色求发展;抓科研,确立以提高科研质量并转化为教育效率效益为重点,在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抓效益,盘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现有教育资源潜力,使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有机结合发挥潜能,努力使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确立学校可持续发展。
同时,树立品牌意识,坚持了这样一些原则:
第一,树立学校品牌意识,核心是确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意识,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服务于民众,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
第二,树立学校品牌意识,基本点是全面落实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样说,并不是说教育活动要因受教育者个体需要而随意改变,而是揭示了教育主体的基础,这就是只有在现实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才能讨论教育主体,否则变成了观念的,意识的主体。从民办教育对学校品牌意识的强烈关注中可以意识到,“把学生所关注的‘教育需要’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全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已经深深渗入到民办教育者的内心深处。
第三,树立学校品牌意识,必须坚持在多样性中保持统一化,在统一化中体现差异,如此才能保持教育的活力,展示教育质量的实质。品牌是一种比较优势,只有与相同产品的比较才体现其特色与优势,因此,作为一所学校,要有品牌,就必须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在校学生学有收获,不断成长。这样,凡搞同一标准、同一类型的学校,往往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但既然是社会的学校,又不能因强调过于个性化教育而忽视社会整体性要求,这里就有一个学生社会化目标的问题。由此就要求在差异中求得同一,但反对简单的同一,把同一变成机械的划一与标准化,这恰恰是现代教育理性张扬的误区所在,正是当下教育所要防御与抵制的。
第四,教育品牌是个目标,因而树立教育品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不断改变、革新中才能实现这就使管理与运作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有了差异,即学校要不断地顺应教育市场的变化,调整教育管理策略,以适应教育新需求。这也是传统教育所缺乏的。
2、坚持开放为本的办学模式。民办教育虽然是在一地举办,但利用教育市场资源克服地区的局限的特点,在当前民办教育办学实践中越来越突出。如浙江诸暨荣怀学校对学校的定位,就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培育、全方位展开、面向全体学生’并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四全一自’开放型德育工作特色,构建‘起步早、要求高、重口语、会交际’的外语教育特色,构建‘自我循环、品质第一’的后勤保障特色。在这样的定位基础上,作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1)适度扩大规模,与国内外名校联合创办高等教育,形成‘上挂下连外辐射’的幼、小、中、大整体优化的浙江荣怀教育集团;(2)筹建出国留学预科部,举办大学生预科班、青少年自考培训、特色学科短期培训、远程教育(网校)等多种形成的基础教育,构建以全日制寄宿学校为主体,中短期培训班为辅助的荣怀教育网络,为建设‘学习化社会区’提供教育资源,有力推动当代大教育;(3)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探索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以市场为依托的开放办学,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呈现着这样的特点:
第一,范围广——只要社会需要的都纳入民办教育的范围。民办教育兴起之初,主要是进行一些文化补习教育,随后是职业教育,但现在的民办教育对象,已不再局限于这些。如浙江诸暨海亮教育集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需求,积极构建培养学生的新的绿色通道:“1)接受全国高考检验,进入高等学校深造;2)学校与国内各类著名大专院校开展教育合作,用保送、选派等方式为海亮学子创设多渠道的深造途径;3)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高中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办理出国留学手续;4)凭借海亮集团的社会声誉和昌盛大业,对大学结业学有专长的海亮学子可向著名企业推荐或直接进海亮集团工作”(《海亮校情指南》)。
突破学制相对分割的局限,实施完整的教育——不少民办教育机构都在尝试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如浙江诸暨海亮教育集团,分成二个校区,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36个教学班,提出把“全日制、一贯制、寄宿制、小班制”融合在一起,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实施特色教育,在特色教育中挖掘学生潜能。绍兴南洋中锐学校,以人性化教育为价值目标,追求个性化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服务,建成了双语幼儿园、特色教学小学部、国际化的初中部、面向世界的高中部。
第二,形式多——目前的民办教育机构,已不仅仅局限于全日制的普通教育,面向社会的中、高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很大,面向社会的各种专业进修教育是新的生长点。
可以说,目前的民办教育几乎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全日制教育到业余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的各种教育类别。南洋中锐学校明确提出多元化办学、多渠道升学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如单独组班、外教授课的海外留学班,2002年秋季起,又增设赴加拿大的出国预备班,由加方选派教师,引入国外教材,同时学校还与国内几十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意向,开设艺术、体育等特长班。
集团化办学与办学集团化的形成——既有部门、社会团体办学,也有个人办学,既有本地单位和个人办学,也有外地企业、集团和个人办学。而且在办学主体构成的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办学集团化的新趋势。如绍兴南洋中锐学校,与无锡南洋国际学校、无锡南洋学院、合肥中锐国际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构成了教育集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海亮教育集团在1995年投资1.3亿元建成外国语学校后,2000年又追加投资1.75亿元建成私立诸暨高级中学。天马实验学校按集团化办学思路,分三期建成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总投资达1.4亿元。荣怀学校在一期投资近1亿的基础上,依靠办学积累,建成了高中部和幼儿园,走规模化与集团化办学之路。
民办教育由于最近十几年才得到重视,与当地的公立学校相比,民办教育机构往往缺乏深厚的底蕴和历史的积淀,缺乏足够有效的办学传统与经验。因此,新生的民办教育要不断地拥有生机,必须是在市场需求中做文章,市场需求什么,民办教育就发展什么,走多样化的道路。有了多样化,才能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
(二)对标准化的学校管理,不是采取简单的一概否定,而是要使标准化管理本身成为激发人的创造性工作的认识基础,因此学校的管理以标准化为平台,搭建创新发展的通道。
反对规格化、学历主义教育,主要是反对把个人本身当作教育的手段,当作教育的被动的对象。强调学生个性与教师个性差异存在的客观性,是反对规格化教育的一个方面。因为个性差异及智力、能力等个人资质的差别,只是教育发展个性的可能性,教育确实应该以遵循个性差异为前提,但强调差异,并不意味着就能否定标准化、统一化教育的价值。第斯多惠指出,“因为天资只是发展和培养的可能性,所以还必须另外附加一些条件,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些附加的条件是天资以外的”。[1](77)第斯多惠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资质差异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承认了个性差异,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差异作为绝对价值呈现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如果是这样的话,差异本身就成为价值与目的,这与肯定教育个性差异为前提的认识相违背。
基于此,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二方面的因素,天资的存在和激发的存在。[1](76)因此,一旦把标准化当作教育的最高目的与根本任务,以统一的标准约束个人的积极性,就会压抑天资。但这并不表明标准化与个人的天资、个人创造性具有必然的冲突,相反,二者具有很强的共性。所以,还要主张在标准的基础之上讨论教学行为规范,以规范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但这种制约不是限制,这样就使讨论化作两个问题,即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统一的问题,并非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
个人自由,这是教育活动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权利。受教育者享受受教育的权力,受教育者也应具有如何使自身的权利得到尊重的自由。但自由,并非意味着没有任何责任、督促,只有使个体自由与责任同时得到肯定的时候,个人才能真正得到发展。“自我训练必须发展,由于意志的成熟生长必须放松外部的训练,否认这一点也是无益的。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根本的真理,即自由必须与责任携手并进”。[2]
从这一点上说,看到了学生个性差异,只是开展与重视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步,进而必须强调处理好制度、规范因素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这一对关系。
不难发现,当前各民办教育机构都非常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并把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作为办学最主要的思路,但各校并不是不要规范与制度,而且各项管理制度仍然是十分严格。不同的是他们对此的理解已经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当作了教育工作的前提与第一需要。他们认识到制定教育规范、规则不是教育管理目的本身,而是把它当作教育的基础,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与基础。如果失去这样的规范,就会使创新人才培养与个性教育成为一种主观的观念活动,从而陷入到相对主义的路径。
(三)用聘任制解构传统学校人才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的局限与死板,赋予教师发挥自己能力的主动权,这是学校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
教育活动必须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教师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构造教育活动发生的前提。这就有必要思考以往教育中调动教师积极性受到阻碍的原因。
教师积极性的激发,离不开两方面因素:即尊重教师内在需求与完善外在的教师管理机制。如果离开外在机制讨论教师积极性,则会使讨论陷入到理想主义的空幻之中,而忽视个体内在的力量来讨论积极性,也会使问题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结合二者来讨论,才是必然的选择。从现实情况看,外在机制的改革更是教师内在潜能展开的条件,是保障。如果教师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则意味着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传统计划管理体制下,教师为单位、部门所有,教师个人的去与留的决定权并不真正掌握在教师手中,近期虽然也进行了聘任制改革,但实际上政府或学校对教师仍保存着安置教师的责任,换言之,即使碰到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学校与政府也很难把这些教师辞退,这样就使教师心中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求稳思想,只要不犯错误,教职还是能够有的。另一方面,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师,要选择不同学校,却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学校、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在城市里的高中学校往往更吸引优秀教师,但办学条件、环境相对差一些学校,要聘任高水平的教师就十分困难。同时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已经受聘的教师,是否一定能够发挥积极性?不可否定,聘任制下的教师,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一种约束,但由于教师背后仍然有“人事关系政府所有”,教师们为了维持这一所有关系,可能要把精力化到其它方面,如人际关系、做表面文章等,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从这一点来说,民办学校的教师聘任制改革,为教师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为民办教育聘任制是彻底的,教师与校方除了聘用关系外,没有其它人事关系,校方不存在对教师的控制权,一切要依双方的意愿来签订聘用合同,教师可以对学校说“不”,而学校管理者更考虑的不是教师与校方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而是校方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把聘用制看作是教师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可以说这种以能力决定聘用与否的教师管理策略,既能吸引教师积极工作,又能确保教师更集中精力投入教育工作,真正能够使教师尽心、尽力地开展教育工作,学校由此转变成是教师的服务者,是教师的后勤人员,而不是不做事只指挥的“老板”。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教师自主教学、创造性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所以,转变必要的管理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效益的关键。这是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实践所揭示的基本经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实质所在。
但在看到民办教育为改变传统教育简单划一教育模式局限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民办教育在这一做法中隐含的问题,必须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使其发挥积极效应。
1、在积极利用市场调节的同时,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的调控作用,不是阻止民办教育的发展,而是通过考虑对公立学校如何改造挖潜,尤其是改变公立学校的行政化办学的色彩,使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一致的市场竞争条件,营造民办与公办学校相辅相成的格局,以此推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共同改革与提高。
2、民办教育在创特色教育的时候,需要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要尤其重要的是,民办教育一定要正确定位,不能为了赶时髦,人为地提一些口号,以吸引民众,而是针对教育市场的需求与缺口的把握,以扎实的工作来获得教育市场。观念创新一定要,但更要的是正确定位,这是发展学校的基础工作。
3、继续发展民办教育的办学优势。民办教育最大的办学优势是相对的独立完整的办学自主权,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与此相应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建立良好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使好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能够较快地得到落实。
(调研中承蒙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