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不仅有效适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实现城市与人以及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运用自然降水和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从而确保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遵循海绵城市的基本特征,能够实现园林与水资源利用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挥二者的综合作用。本文在阐述海绵城市的定义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当中园林设计要点进行了探究,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设计;水资源
1海绵城市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1.1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犹如海绵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弹性”应对自然灾害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功效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得到优化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比如生态优先原则,促使自然途径、人工措施二者有机融合,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雨水可以在城市范围内得到积存、渗透乃至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日益加重的水资源危机,保护好生态环境。
1.2海绵城市基本特征
(1)整体规划特征。在构建海绵城市的时候,要站在全局角度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所建项目作用,全方位分析各影响因素,做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客观了解城市已有的雨水系统,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内容落到实处,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确保城市园林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生态优先特征。海绵城市理论是建立在生态性基础上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清楚其中的敏感地带,比如湿地、河流等,将其纳入到自然排水系统中,确保城市区域的雨水得以储存、渗透、净化,循环利用雨水资源,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好城市已具有的生态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特征。我国地面环境极其复杂,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建设环节必须全面、客观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点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尽可能使用低影响的开发设施、组合系统,构建雨水湿地群落与下沉式绿地,还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综合利用工程、非工程措施,避免存在安全隐患,提高城市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
2海绵城市当中园林设计要点的探究
2.1依据海绵城市特征进行园林整体设计规划
“因地制宜”是城市在实施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由于每个城市在环境和地域方面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土壤性质、降水条件及植被覆盖等方面比较特殊的地区,在实施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下,对不同城市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园林设计的有效性。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园林雨水收集、存储、净化系统的合理设计,并结合当地城市山水格局,坚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按照地势情况和水流汇集情况来进行园林汇水方面的设计。
2.2合理设计应用海绵城市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
如果遇到降水量较多的情况时,会使得土地的渗透性受到影响,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雨水收集问题,在此基础上创建道路渗滤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设计时要根据园林绿地坡度的实际情况,尽量在符合坡度效应的情况下建设。
合理的园林铺装设计能够保证地面渗水、排水功能的全面发挥,与水泥地面相比较,不仅可以节省物料投入量,还非常符合园林的生态化设计,让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关系。一般来说,铺装设计需要在地上铺设砂砾垫层,以增加稳定性和透水性。在主路上大都是在垫层上铺设砖层,以方便行走;在辅道或者是主路两侧,可以铺设石子路,以更好地实现雨水渗透。
园林内部可根据地形地势条件来建设相应的生态水渠,既可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又能实现雨水汇水的作用。水渠的建设可以有明渠和暗渠。暗渠通常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在地下留有一定的排水沟,顺势而下。明渠则需要采用沙拉石子和透水土工布进行铺设,以便形成一定的渗透吸储功能,再顺势实现导流。
(2)雨水储蓄系统
在园林雨水储蓄系统的设计中,可以设计相应的集雨型绿地,这类绿地的植物配置为不怕湿涝的植物。在多余的雨水导入集雨型绿地时,这里的植物可以起到储水的功能,并且仍可成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或者是暂时以湿地的形态存在。而对南方雨季持续时间长的地区园林建设来说,小型湿地的打造更是必不可少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工湖的设计可以增加园林意趣,同时,人工湖还可以担负起园林雨水储蓄功能。人工湖的日常水位要控制在合理高度,以便在下雨时能够留有足够的空间作雨水储蓄。在人工湖的设计中,还应注意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这样在雨水冲刷泥沙进入人工湖后,还可以尽量保持湖水的清洁,减少人力的投入。
在园林内可以设置专门的地下储水池,使得园林中生态水渠、道路渗滤沟、雨水缓坡的水都可以达到地下储水池。地下储水池的功能一般是对雨水的二次利用,可以在园林中设置多个地下储水池。
(3)雨水净化系统
雨水的净化可以直接通过土壤渗透来实现,比如通过草坪就可实现雨水的渗透净化,再将渗透过的水收集起来。大部分的雨水都是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的渗滤净化,渗滤过的雨水会被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者渗滤池中循环利用。
生物处理净化主要是利用生物所带有的净化功能来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在城市园林中,大多是通过植物来完成雨水的初步净化的。另外,微生物构成的水塘也具有净水功能和二次过滤的功能,而且生物净化后的雨水还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净化系统。在植物选择方面要注意选择既能耐湿又能耐旱的种类,乔灌草地被搭配种植,形成层次丰富的立面景观,这样无论在积水还是干旱的情况下都能呈现植物造景之美。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各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来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在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来强化园林设计雨水收集、存储以及净化等作用,并逐步的达到园林绿地植物配置的科学、合理化的目的,实现自然降水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最大程度之上节约水资源的关键途径,最终从根本之上充分的保障了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华彬,邵晓娜.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2):17-18.
[2]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03):128-131.
[3]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05):30-31.
论文作者:张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园林论文; 人工湖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