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分类与合理使用论文_庄云娟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了解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分类、合理使用情况。方法:抽选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药物药理分类、应用情况做统计处理。结果:100例入选患者中,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中,利尿剂使用比例为38.00%,β受体阻滞剂为25.00%,钙离子拮抗剂为16.00%,(P<0.05)。结论: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特点均表现出明显差异,需严格遵照医嘱合理用药,以确保患者的血压水平能够控制在稳定状态,提升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分类;使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36-02

高血压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的患病率不断提升,若病情发展严重则很有可能伴发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对此,临床对已确诊的高血压病例需予以其服用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以降低血压的同时,避免损伤脏器[1]。本研究对象选100例高血压患者,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抽选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100例高血压患者,性别:男55例,女45例;年龄:30岁~85岁,均值(59.68±3.50)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入选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均予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检查,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2];均伴发头痛、头晕、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完全排除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药物过敏等患者。

1.3 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分类

此次研究过程中把抗高血压药物主要分成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T1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桔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几种类型,依据病情发展程度予以其针对性的药物展开治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尿剂药理作用机制:利尿剂可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明显减少血管外周阻力,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3]。临床常用的利尿剂主要涉及:吲哒帕胺、氢氯噻嗪,在1级、2级高血压疾病中应用较多。

第二,β-受体阻滞剂药理作用机制: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机体心肌β1受体起到阻滞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避免心排血量持续下降,降低机体心肌耗氧量,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临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主要包括: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此种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中应用较多。

第三,钙通道阻滞剂药理作用机制:予以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后,可选择性的和钙通道有效结合,使部分钙通道关闭,细胞中的钙离子明显减少,确保血管内的平滑肌松弛,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明显降低机体血管的外周阻力,使心肌耗氧量降低,所起到的降压效果非常好。临床比较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涉及:氨氯地平、维拉帕米、硝苯地平。此种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较广,尤其在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疾病中,治疗效果确切。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理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可确保机体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降低,血管扩张作用明显,从而降低机体血压。临床较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包括:依那普利、卡托普利。此药物在二级、三级高血压,特别在合并高血脂、心衰及糖尿病等患者中应用较多。

第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理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以较快的和血管紧张素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机体血管紧张素Ⅱ功能,起到很好的扩张血管的作用,确保外周阻力持续减少。临床比较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涉及:厄贝沙坦、缬沙坦,此药在高血压合并心脏病、肾脏病等患者中应用较多,可保护靶器官。

1.4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高血压临床资料,对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分类、应用情况做统计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抗高血压药物DUI(利用指数)、DDDS(用药频度)展开计算,以统计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1.5 数据处理

选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选(x-±s)表示;计数资料选(n/%)表示;经对比100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合理使用情况,(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析入选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中,利尿剂使用比例为38.00%,β受体阻滞剂为25.00%,钙离子拮抗剂为16.00%,(P<0.05)。见表。

表 100例入选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分析(n/%)

2.2 分析入选患者抗高血压药物DU、DDDS情况

DUI在前五位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氢氯噻嗪片(1.41±0.21)、氨氯地平片(1.13±0.22)、硝苯地平控释片(1.10±0.12)、非洛地平缓释片(1.11±0.17)、普奈洛尔片(1.10±0.15);DDDS在前五位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美托洛尔片(427.5±26.65)、硝苯地平缓释片(404.5±21.48)、氢氯噻嗪片(277.1±22.67)、呋塞咪片(249.50±25.50)、螺内酯片(224.3±23.3)。

3.讨论

高血压作为心内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病后若病情持续发展且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对全身各器官功能、结构均会产生影响,致使器官衰竭。临床对高血压展开治疗时,尽管所选方法可控制控制血压,改善病情,但很难彻底根治,患者需长期服药来缓解病情[4]。

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很多,比较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涉及: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几种,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发展情况、高血压发病等级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展开治疗,不同药物所表现出的临床疗效均存在显著差异。比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会造成糖类、脂类代谢严重障碍,利尿剂也会造成痛风症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伴发干咳、皮疹等病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会使肾衰疾病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钙拮抗剂的临床效果稳定,不会产生严重副作用,在临床应用较多。

此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中,利尿剂使用比例为38.00%,β受体阻滞剂为25.00%,钙离子拮抗剂为16.00%,(P<0.05)。综上,本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在选抗高血压药物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程、有无伴发合并症等,从而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清霞,刘永欣.社区抗高血压基本药物使用的药效和依从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4,19(12):1880-1881.

[2]刘莉.抗高血压药的应用趋势与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5,10(34):318-319.

[3]姜淑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合理性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5):154-155.

[4]刘元汉.门诊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探讨[J].特别健康,2017,18(21):60-61.

论文作者:庄云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  ;  ;  ;  ;  ;  ;  ;  

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分类与合理使用论文_庄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