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生产率指标看制造业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增长方式论文,要素论文,制造业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29-08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红利下降,经济增速进入缓行期,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创新和改革驱动发展,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
一、制造业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制造业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率型增长转变。我国是世界制造和出口大国,近年来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外需增长放缓、产能持续过剩,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减弱。新形势下,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利用型转变,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要素升级和价值链提升转变,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相应地,应以提高制造业增长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建立制造业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以改变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和GDP增速的评价体系,引导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增长。
(一)以增加值为产出效益指标
行业增加值反映行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体现各方面的利益。首先,衡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GDP,是各行业增加值之和。以增加值为效益指标,有利于体现行业效益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其次,行业增加值是行业内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中间消耗,增加值的增长隐含了产值中物耗比例下降或附加值上升,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再次,行业增加值包括税金、工资与福利、利息、利润等,体现各方利益。其中,税金体现行业内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工资与福利是对职工的报酬,利息是对债权人的报酬,利润是企业可支配的剩余。
(二)建立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替代率指标体系
第一,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增加值率。劳动增加值率为行业增加值与行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之比,即行业增加值/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劳动增加值率越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第二,资金利用效率指标——资产增加值率。资产增加值率为行业增加值与总资产之比,即行业增加值/行业总资产。资产增加值率越高,资金利用效率越高,投资效益越好。第三,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能源消耗增加值率为行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耗量之比,即行业增加值/行业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越高,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效果越好。第四,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标——产值增加值率。产值增加值率为行业增加值与总产值之比,即行业增加值/行业总产值。该指标反映行业内企业营业活动的直接投入产出效益,通常单位产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该项活动的工业增加值率越低。因此,产值增加值率越高,资源消耗越低,创造的附加值越高,行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越高。第五,要素替代率指标——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为行业内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与行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之比,即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年平均从业人员数。该指标既反映投资与劳动的替代关系,也表明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低。
(三)要素生产率指标的应用说明
要素生产率指标比较直观、简便可行、数据可得,也省去了许多因假设而引起的误差。本文根据1999~2009年的统计数据,计算28个制造行业的要素生产率,并分类进行动态分析和行业间比较。一是行业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通过各种要素生产率的纵向比较,分析行业要素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为了反映技术经济特征对行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的标准,根据研究开发支出强度和研究开发人员强度,将制造业分为四类: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见表1)进而研究不同技术特征的行业要素生产率变化特点。二是行业间要素生产率的横向比较。为反映产业结构对要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各类行业的要素生产率比较,从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分析行业竞争力,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总体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三是采用当年价格数据计算名义要素生产率。在计算要素增加值率时,采用的是按现价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其中,产值增加值率中行业增加值与总产值之间的价格因素大部分被相互抵消;劳动增加值率、能耗增加值率和资产增加值率等,未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二、我国制造业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一)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上升
1999~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劳动增加值率从3.71万元/人提高到16.60万元/人,增长3.47倍。分行业看,各类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劳动增加值率都在快速提升。其中,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劳动增加值率增长最快,其余依次为中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图1所示,1999~2009年,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劳动增加值率从3.40万元/人增长到19.20万元/人,增加了4.64倍;中高技术制造业从3.32万元/人提升到16.65万元/人,增加4.01倍;低技术制造业从3.48万元/人提升到12.25万元/人,增长2.25倍;高技术制造业从5.94万元/人增加到14.69万元/人,增长1.47倍。2009年,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劳动增加值率最高,其余依次为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
按照1999~2009年的平均值排序,高技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为10.93万元/人,中低技术制造业接近高技术制造业,为10.45万元/人;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居第三、四位,分别为9.32万元/人和7.13万元/人。2006年以前,高技术制造业的劳动增加值率一直高于其他行业,2006年后,中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劳动增加值率超过高技术行业,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高技术制造业居第三位。
图1 各类行业劳动增加值率变化情况
(二)制造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稳步提高,近年由升转降
1999~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增加值率从18%增加到30%,增长66.6%。分段看,2008年以前,工业资产增加值率一直在提高,2007年达到最高值,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小幅下降。分行业看,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资产增加值率提升最快,中高技术行业增长最慢,低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如图2显示,1999~2009年,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资产增加值率从16%增至30%,低技术制造业的资产增加值率从24%增至42%,分别增长87.5%和75%,均高于工业平均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的资产增加值率从21%增至32%,增加52%;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资产增加值率从16%增至32%,增加50%。
图2 各类行业资产增加值率变化情况
按照1999~2009年的平均值排序,低技术制造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最高,平均资产增加值率为34%;其余依次为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它们平均资产增加值率分别为28%、26%和25%。
(三)制造业的能源效率在低水平上不断提高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较低,但一直在不断提高,近些年增速加快。2000~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能耗增加值率从0.24万元/吨标准煤增加到0.67万元/吨标准煤,提高1.79倍。分行业看,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增长速度较慢;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增长速度较快。中高技术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增长最快,其余依次是低技术、中低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如图3所示,2000~2009年,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能耗增加值率从0.28万元/吨标准煤增长到0.9万元/吨标准煤,增长3.21倍;低技术制造业从0.57万元/吨标准煤提高到1.64万元/吨标准煤,增长1.88倍;中低技术制造业从0.11万元/吨标准煤增加到0.29万元/吨标准煤,增长1.63倍;高技术制造业从1.49万元/吨标准煤提升到3.56万元/吨标准煤,增长1.39倍。
图3 各类行业能耗增加值率变化情况
按1999~2009年平均值排序,高技术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中低技术制造业最低,它们平均能源消耗增加值率分别为2.58万元/吨标准煤、1.04万元/吨标准煤、0.56万元/吨标准煤和0.20万元/吨标准煤。
(四)制造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稳中有降
总体看,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产值增加值率一直小幅下降。1999~2009年,工业企业产值增加值率从33.54%降至26.73%,下降20%。分段看,2001年和2008年分别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2002~2007年间,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率相对稳定。分行业看,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率逐步下降,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率相对稳定。如图4所示,1999~2009年,低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率从33.1%降至27.76%,下降17%,其中,2001~2007年大体维持在30%左右,2008~2009年连续下降,分别为28%和27.76%;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率下降幅度较大,从1999年的31.34%降至2009年的24.06%,下降23.23%;中高技术制造业一直稳定在25%~27%之间,2008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分别为23.95%和24.00%。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率从1999年的19.07%增长到2001年的25.03%,之后略有下降,大致稳定在23%左右,是各类行业中最低的。
图4 各类行业产值增加值率的变化情况
按1999~2009年的平均值排序,低技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最高,为30.06%,其余依次是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为26.32%、25.51%和22.78%。
(五)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加快,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带动企业技术进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增长较快。从1999年的12.38万元/人增加到2009年的31.54万元/人,平均值为20.45万元/人。按平均值排序,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高于其他行业,其余依次是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
动态看,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增长最快,低技术制造业增长最慢。1999~2009年,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从13.90万元/人增长到36.04万元/人,年增长率为10.05%;中高技术制造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从10.38万元/人提升到24.42万元/人,平均增长率为8.99%;高技术制造业从10.23万元/人增长到20.36万元/人,平均增长率为7.19%;低技术制造业从7.58万元/人增长到14.72万元/人,平均增长率为6.93%。(见图5)
图5 各类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
三、主要结论与启示
(一)各种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变化趋势
1.我国工业企业的各种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两升两降。即劳动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资金和综合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一是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大,1999~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劳动增加值率年均增长16.34%,2001~2006年间加速增长。二是能源利用效率在低水平上有较大幅度提高,2000~2009年工业企业的能耗增加值率年均增长5.04%,“十一五”以来能源效率明显提高。三是资金利用效率先升后降,1999~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增加值率小幅上升,增长66.6%,2008年起呈下降趋势。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值率呈阶梯形下降,1999~2009年产值增加值率年增长-1.39%。
2.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资本替代劳动的发展阶段,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是带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从2007年起,大部分行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加速提高,特别在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高,但资金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如,中低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增长幅度较大,资产增加值率较低。因此,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简单扩大规模向节能减排和提高效率转变,特别要注意提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3.要素价格、政策环境和管理水平影响要素生产率变化。一是工资成本增加和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替代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投资规模激励和GDP导向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虽然通过技术装备投资,产业规模效益增加,提高了资产增加值率,但近年来部分行业过度扩张、生产能力过剩,又导致资产增加值率下降,结果是资产利用效率先升后降。四是人工和资源价格、环境保护成本等综合成本快速上升,而管理落后和产业升级滞后,导致综合要素生产率下降。
(二)行业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根据2009年的数据横向比较,低技术行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和资产利用效率较高,高技术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动态看,中低技术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产增加值率增长最快,中高技术行业的能源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增长,高技术行业的产值增加值率增长较快。(见表2)
1.低技术制造业的要素生产率“两高一低”。即资本的利用效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较低。低技术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低、中小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比较充分。因此,资产增加值率和产值增加值率最高,劳动增加值率最低。随着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各种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低技术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使用自动化设备等替代劳动,在提高资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有所增加。但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尚不能弥补要素成本的增加,增值空间减少,产值增加值率下降。加上部分行业自主品牌企业较少,如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密集型行业,许多企业是为外国知名品牌加工和配套,甚至为外企的内销产品贴牌生产,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品牌企业获取。因此,低技术制造业要改变目前低端加工和贴牌生产的状况。一方面,要培育自主品牌,加强技术改造、创新和管理,提高产品档次和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2.高技术制造业的要素生产率“一高一低”。即能源利用效率高和产品附加值率低。高技术行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行业,应具有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是低端加工制造,以出口加工为主,具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特点。因此,虽然其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较高,但是产值增加值率较低,不仅低于先进国家的高技术制造业,还低于国内低技术和中等技术制造业。动态来看,高技术制造业的要素生产率增长都不快。其中,劳动生产率、资产增加值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增长较慢,尤其是劳动生产率从2007年之前的最高降至2009年的第三位。虽然其产值增加值率的增长快于其他行业,但年均增长速度仅为2.4%。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高技术制造业是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其布局和效益受全球化分工的影响。如,美国苹果手机大都在中国组装,苹果公司控制产品设计和营销,中国组装厂的代工收入仅占销售价格的2.5%、增加值的5.5%,大部分增加值都由设计营销和零售企业获得。因此,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亟待改变目前靠出口加工和贴牌生产的模式,依靠发展自主品牌和创新,提升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竞争力。
3.中低技术制造业“一高两低”,结构亟待调整。即劳动生产率高,资金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中低技术制造业主要是钢铁、建材、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和高能耗行业,以国内市场为主,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高,规模效益明显。虽然其劳动增加值率较高,但资产增加值率和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较低。动态来看,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但目前中低技术制造业仍靠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投资和规模增长过快,出现产能过剩,加上原料价格上升,导致综合要素利用效率下降,资产增加值率的增加远低于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的提高。特别是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钢铁、建材等行业的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出现大面积亏损。因此,我国重化工业亟待转变依靠投资扩张的传统路径,加强技术改造、创新,提高产品档次;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强管理,提高行业要素生产率。
4.中高技术制造业处于成长和转型阶段,要素生产率上升空间较大。中高技术制造业大都是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行业,主要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发展起来,处于中低端制造,面临激烈国际竞争。除劳动生产率处于第二位外,其余要素利用效率都处于第三、四位。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增加,各行业技术能力提高、技术改造加快,装备制造业产品档次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升级,提高了生产率。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如,华为、中兴、联想、三一重工等,在部分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与其他行业相比,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能源消耗增加值率增长位居第一,劳动增加值率、资产增加值、产值增加值率的增长均居第二。因此,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改进管理,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三)从提高要素生产率入手,实现竞争优势升级
综上所述,随着要素成本的增加,我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正在减弱;随着外需增长放缓和国内经济进入缓增期,产能过剩的问题显现出来,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因此,在生产要素成本快速增加的大背景下,巩固与提升我国制造业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以提高要素生产率为着力点,不能再靠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展,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资源消耗转向提高要素生产率,从依靠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靠外延扩张转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力培训,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大批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和管理者。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提升产业链的价值,提高产值增加值率。三是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企业集约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节能减排。四是合理调整要素价格,促进要素利用效率。实行资源税和能源价格改革,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五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减少投资导向激励,以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倒逼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实现竞争优势的升级。
各行业应根据各自特点,突出转型重点。低技术行业应重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高技术行业则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率;中低技术行业应重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综合成本;中高技术行业要注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产值增加值率。
收稿日期: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