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主观性、异质资本与创业判断——基于主观创业理论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性论文,创业者论文,主观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经济危机下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战略选择,是企业决策者面临的挑战,也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创业研究可以为此提供新的视角。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是指创立新企业。而从广义上讲,创业是指在企业各个职位上,个体或团体有目的地提供创新服务的活动,它不仅是指创造新产品的过程,而且包括了在组织设计、领导和融资等各个方面的创造性行为。与此相对应,创业者不仅是企业中有地位、有头衔的人,而且还包括在企业内部所有具有创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1]。洞察力和创造力来自于人的主观认知,因此,需要深刻意识到创业者主观认知在创业过程中的地位,忽视组织内部成员的主观认知,将无法获取组织创新的动力。当然,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是随机的,非决定性的,过度重视人的主观认知会使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随机而非稳定的状态。所以,应该对创业者的主观认知在创业过程中的地位有一个合理的判断。
但是,现有的研究对创业者主观认知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例如,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认为,创业者是一群具有特定个性和心理特征的人,把创业能力看成是天生的,完全否定了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业的行为。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证明,创业者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特征与创业决策之间并不具有因果关系。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会影响创业者个性特征,从而影响创业行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在相同文化背景下创业者特征和创业过程的不同,原因就在于它把外因看成了决定因素,而忽视内因,即创业者认知的作用。早期的资源观认为,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如灵敏的决策、独创性和远见等)在本质上都是不可模仿的资源,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但是它忽视了主观性的作用,无法回答“为什么创业者更易于发现机会和具备有效使用资源的独特能力”。社会资本观认为,创业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但是,这个观点仅仅看到了创业者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方面,即利用关系资源的能力。要理解创业行为,还需从更加宽泛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主观性认知研究最多的是经济学中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它以“人的行为”为分析单位,回答了创业者“如何发现创业机会”的问题,如创业警觉论。创业机会观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对如何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研究。但是这些观点只看到主观性的作用,却忽视了创业资源等要素对主观性的影响,因而无法回答“企业如何进行可持续创新”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需要对创业者的主观认知能力有一个综合的认知,不能只分析创业者个人,也不能忽视对创业资源要素的分析。主观创业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上产生的[2]。它既发展了上述理论中关于创业研究的合理部分,又弥补了各自的缺陷。主观创业理论以奥地利经济学派关于人的主观性研究为主体,创造性地引入异质性资源的概念,把创业看成创业者发挥主观创造性,对创业过程中所应使用的各种资源及其使用方式进行判断的过程。主观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者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判断逐渐获取更多的资源,或是发现资源新的价值,从而持续保持所拥有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企业“可持续创新”。在未来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创业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易于发现机会和具备有效使用资源的独特能力”。总之,主观创业理论把创业者的主观性作为创业过程的必要条件,其表现形式是创业者的判断行为。因为资源是异质的,创业者通过判断,不仅能发现机会,也会创造机会。外在环境不会严格决定决策的选择范围,创业者可以通过自动选择创造充足的机会空间。本文首先解析主观性、创业判断、资源异质等相关概念,进而剖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文献基础上构建主观创业理论下的创业模型。
1 创业者主观性:内涵及其来源
1.1 主观性的内涵
人们在生活中,通常把主观性看作是一个贬义词,认为主观就是脱离实际,就是反客观,是对客观的否定和背离,甚至是一种应予以克服的空想、妄为的错误和偏见。其实,主观性不只是具有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一面,还有深入实际、改造客观的一面。正是由于主观性这一属性,人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体。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经济学家Hayek(1955)的定义,主观性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偏好、知识和期望[3]。
个人偏好是主观性的第一个维度。显然,个体之间偏好不同,这点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如消费者偏好、效用等概念。自愿交换就是主观性应用的一个例子。一个人愿意放弃某一个产品以获得另外一种产品,说明这个人偏好后一种产品。
知识主观性是主观性的第二个维度,它体现为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不同,即个体拥有不同的隐晦和变化的知识。正如Hayek(1955)指出的,知识的划分对应着劳动力的划分[3]。知识主观性意味着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知识是带有主观性的。Lachmann(1986)认为,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作用,需要同它在实践中可能的使用相结合来解释,而这种解释的行为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很显然,解释行为是具有主观性的[4]。
期望主观性是主观性的第三个维度。按照Knight(1921)的观点,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是未知的,存在不确定性[5]。未来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1.2 创业者主观性的内涵
主观创业理论没有把创业者看成是特殊群体,认为创业精神和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只要他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决策的自主权。创业者主观性是指创业者的创造性、洞察力,即创业感知[1]。
根据主观性的内涵,创业者主观性包括偏好、知识和期望三个方面内容。创业者偏好主观性体现在,某一资源对消费品生产的重要性不是由该资源客观的、技术性的特征所决定,而是由创业者主观决定的,表现为他愿意为这些资源付费[6]。创业者知识主观性体现在,不同的人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知识是主观的,需要被发现,而且不同的人会发现不同的事情,或者会在他们发现的相同事情上产生不同的感知。创业者期望主观性体现在创业机会的创造上。创业者主观性认为,机会不仅可被发现,也可被创造,即通过创业者行为可以创造经济利润机会[1]。未来的不可知并不表明人对未来是束手无策的。未来是可以想象的,创业者可以而且必须要用“想象”解释经济数据和预测未来市场状况[4]。
主观创业理论中提到的创业者主观性同熊彼特创业理论中的直觉(Intuition)比较接近。熊彼特认为,创业成功依赖于直觉,创业者能够按照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直觉行事。即使在决策时他们并不知道是否正确,但他们可以发现最重要的事实而排除非重要的事实,尽管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7]。不过,较之于“直觉”概念,创业者主观性概念进一步剖析了偏好、知识、预期等三个层面的主观性特征。
2 创业判断:基于期望主观性的创业决策观
奥地利经济学派提出两种创业概念:创业警觉(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和创业判断(Entrepreneurial Judgment)。创业警觉论是指对现有机会的警觉,即发现现存的潜在机会[6]。创业判断论则认为,创业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创业过程就是创业者通过试验实现其判断的过程,资源是创业者实现判断的工具,企业则是实现创业判断的试验主体。不管是警觉还是判断,都是人的主观性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依赖的主观性维度是不同的。
创业警觉论以主观性中的知识维度为基础。它认为,创业者作为个体,拥有异于他人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私密的、隐晦的。创业收益来源于高质量的预见,如发现新的产品、新的资源组合、新的技术等,而这些是市场中其他参与者所不知道的。如果市场参与者的知识是一致的,那么就无法获得创业收益。创业警觉论强调对现存机会的发现。而发现过程中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是有新的见识。
经过Kirzner(1973)的演化发展,创业警觉论在创业研究领域一直占据了比较主流的地位。但是它有几个缺陷[2]。首先,它没有深入考察创业机会是如何被识别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关于创业的信念和期望是如何形成的,哪些重要因素影响了创业行为成功的概率。其次,它没有考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会被环境所影响,如高管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想法。最后,创业警觉论突出强调了创业者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知识,没有考虑创业者拥有资源的情况。显然,对于创业者来说,即使拥有相同知识,有相同的创业警觉,如果拥有的资源不一样,也不能创造相同的创业利润。
因此,主观创业理论认为,创业判断论更符合对创业过程的解释[8]。创业判断论以期望主观性为基础,是指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未知、各个结果出现可能性也未知的情况下的商业决策。Knight(1921)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个概念。风险是指最终结果是未知的,但是各个可能性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而不确定性是指未来结果及其分布都是未知的[5]。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Knight的不确定性同期望的主观性相一致。
创业判断论引入资源的概念,将创业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在一起。这点很重要,因为没有资源的创业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按照创业判断论的观点,创业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所拥有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使用方式进行判断。它强调创业者应该拥有资源,以及正确地使用资源。这就使创业理论同企业理论,特别是那些把资源所有权看作是企业关键组成部分的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相联系[9]。
综上所述,创业警觉是消极的,而创业判断是积极的。当无法获得明确的决策模型、规则,或是相关信息不可靠、不完整时,需要对变化做出判断,追求利润的人们才是创业者。他们不满足于消极地调整他们的活动以适应可预见的变化,或者已经发生的变化。相反,他们把变化本身看作是一种改进自身条件的机会,尝试预测和利用变化[10]。
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利润和损失表明,创业者对未来情况的判断是不同的。究其原因,资源是异质的,每种资源有多种属性[5]。这就增加了判断的复杂性。因此在创业判断前需要对资源异质性进行研究。
3 资源异质性:影响创业判断的关键因素
3.1 异质资源的内涵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是一步到位的,而不是一个随着时间和资源使用逐步开展的过程。在生产函数中,K表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资本投入。生产资源被看成是同质的。这种性质的资本被萨缪尔森称为什穆资本(Shmoo Capital)。在什穆资本的世界里,所有资本资产的属性相同,几乎不存在交易成本[11]。
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遭到摒弃。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资源基础观都假设,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对特定活动有不同程度的专用性。交易成本经济学[12]和“新”产权理论[13]认为,资产具有专用性,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是不同的。资源基础观认为,异质资源不能独立地产生竞争优势,不同的资源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效率,从而产生不同的竞争优势[14]。产权理论认为,资源有不同等级和种类的价值属性,因而是异质的[15]。以上这些经济学理论强调了资源的异质性。把这些观点应用到创业研究中可以分析异质资源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主观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资源异质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创业者心智模式异质、资源本身异质和资源所提供服务的异质[2]。
(1)创业者心智模式异质。按照彼得·圣吉的定义,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的假设、概括,甚至图像,它们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及我们如何采取行动”[16]。换言之,心智模式是人们对遇到的各种现象的简化理解或表示,是一种态度、信念和理解。它是决策的基础,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心智模式由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两部分构成。创业者由于主观性不同,即在偏好、知识、期望上不同,因而存在心智模式异质。
(2)资源本身的异质。资源本身具有物理性质差异。产权理论认为,资本物质异质是因为它们有不同水平和不同种类的价值属性。早期的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不仅有价值维度,也有时间维度。Menger(1871)把资源分为三个层次:能被直接消费的资源是最低层次的,能用来生产消费品的工具和机器是第二层次,能生产工具和机器的资源是最高层次的[17]。
(3)资源所提供的异质服务。尽管资源是异质的,但资源的使用并不是各种异质品的零散堆积,而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既然是结构,就意味着各种结构要素(即不同资源)具有协调和互补性。Penrose(1959)把创业者的创造力、直觉和知识与资源的利用紧密联系在一起[18]。她认为,投放到企业中去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资源给生产所带来的服务。资源本身集合了很多不同的潜在用途,根据资源的这些不同用途可以定义资源的价值。资源是静态的,但是它的使用方式是动态的,能使资源产生不同的功能和特性,从而使得不同企业之间,即使拥有相同资源,也具有独特性。资源的使用方式是由创业者主观感知所确定的。每个创业者所感知到的资源使用方式与其他创业者的感知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同的企业有各种不同的战略活动,从而导致了企业之间不同的绩效。
3.2 市场需求的主观感知与创业判断:资源异质的影响
如前所述,创业判断是存在异质性的。这是由于创业者进行判断所依赖的基础不同。比如,可供创业者进行判断选择的资源不同;创业者使用资源的想法不同,即心理模式不同;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创业者之间的心理模式不同,资源组合不同导致资源所提供的功效不同,即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异质。以资源异质为基础的创业判断,突出强调了“需求可以是内生”[2]。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是外生的,是外界环境给定的。主观创业理论却认为,需求是可以内生的,也就是说可以自己创造市场需求。从技术上看,创业者可以通过广告、营销、个人魅力等创造出需求,也可以通过与顾客、技术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创造创业机会。市场需求内生性的理论基础在于异质资源的有效生产不是因为拥有更好的资源,而是因为创业者能更准确地知道这些资源的相关生产性信息。而这些信息不是给定的,是被创造或发现的[15]。
需求的内生性观点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需求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只要备足相关资源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即可。当市场出现动荡,原有需求消失时,企业就需要有创业的精神,发现现有资源所未提供的服务,开发新的市场需求。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是无穷尽的。一方面是因为,创业者在做出生产决策时,不可能知道所有资产的所有属性。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资产的未来属性也不能被准确预见。另一方面,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同创业者的思想、经验以及知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创业者和管理者认知的改变,资源的使用方式发生改变,由此企业所看到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改变[18]。Mahoney(1995)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每个企业都存在没有认识到的资源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情况。随着创业者感知的变化,这些资源会产生主观性的生产机会。企业会通过“资源学习”推动对未来战略的认知[19]。
4 主观性、异质资源与创业判断的关系:一个分析框架
在对主观性、异质资源与创业判断关系剖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基于主观创业理论的创业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主观创业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模型
首先,创业者主观性是导致创业者心智模式异质的直接原因。资源本身的异质是资源物理性的体现,它和创业者心智模式之间的关系在于:资源本身属性不受创业者主观性影响。但是创业者可以主观感知资源的不同属性,从而影响资源所提供服务的异质性。创业者主观性同资源所提供服务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Penrose(1959)创立的主观资源理论认为,创业者的主观认知可以塑造和改变资源所提供的服务,从而使企业进行不同的战略活动[18]。
其次,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异质性关键在于创业判断的作用。每个创业者所感知到的生产性机会都与其他创业者的感知不完全相同,因此,资源和资源所提供的服务会因为创业者自身的主观认知不同而有所不同。某一资产在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是由创业者主观决定的,而不是由该资产的客观技术性特征决定的,因此,创业者对所拥有资源使用方式的创业判断就显得非常必要[2]。
需要注意的是,创业者对资源使用方式的主观判断不仅仅是为了被动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创造需求。主观判断的对与错,会受到市场检验。创业者对未来状况的判断会直接影响企业在动态市场中的绩效。如果所执行的战略提高了企业绩效,可以说创业判断是正确的。反之,市场会检验出其错误。
第三,该模型强调了内外部组织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许多创业模型,如Cartner模型、Sahlma模型和Zahra- George模型等,都已经考虑到组织外部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组织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技术与市场环境,资源取得环境,创业能力与企业发展环境等[20]。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成员的心理环境,如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归属感、合作精神等,同时包括组织文化环境,如组织的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
但是,基于主观创业理论的创业模型同时强调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即企业所拥有的特殊的隐晦的知识对创业判断的影响。创业过程具有主观性,但同时又具有企业特征[2]。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企业特质的管理才能(如管理者对企业资源所拥有的经验知识和隐晦知识),企业成长会具有局限性。管理者所拥有的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是很难从一个企业转化为另一个企业的个人技能、经验的。
5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5.1 结论
本文以主观创业理论为视角,阐述了创业者主观性、创业判断和资源异质性等重要概念,并由此构造了一个反映上述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创业模型。这个模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组织创业中所需要的必要因素:创业者的主观性和创业资源。没有资源的创业者不能成功,反之资源缺乏,创业者的主观性就不能发挥其潜在的使用方式。两者缺一不可。本文模型中创业判断的作用,对现实管理实践具有启发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未来是不可知的,在很多情况下,对未来是无从准备的。因而,创业者(即企业内部所有具有创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资源中未被使用的生产性服务,对资源的组合进行有效的创业判断,从而能创造新的创业机会。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虽然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创业模型,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模型中创业者是个人,而在现实中很多是创业团队。因此,未来研究可考察创业团队如何通过创业判断进行战略选择。更进一步可以研究,如果原有创业团队成员发生改变,新创业团队的心智模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资源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认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次,模型中创业者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心智模式异质。从行为学角度看,主观性是认知的特性。而影响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如情感、意图、动机等。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创业情感等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未来研究可从创业者情感、意图、动机等角度考察创业者创业主观性,以期拓展创业模型。另外,创业者的主观性会受到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些社会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创业者社会关系对其创业判断的影响。创业者的主观性还会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因此,可以研究创业者的过去经验对创业判断的影响,可比较研究企业间在创业判断上的不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两家企业刚开始可能有相似的资源,面临相同的机会,但是由于对资源的开发不同,使资源所提供的服务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创业判断,导致最后不同的发展结果。这种现象可以从主观创业视角进行深入研究。
标签:创业论文; 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创业机会论文; 创业资源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心智模式论文; 异质性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心智模型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