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监督的理论思考_世界观论文

关于有效监督的理论思考_世界观论文

对有效监督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必须建立和形成一套能够不断清除腐败,净化自己的有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监督。一方面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从思想上筑起反腐防变的堤坝: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健全法制,发扬民主,严格纪律,加强监督。

1

教育是根本,首先是因为政治思想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真正优势。反对“自发论”倾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是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着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符合一切真正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另一方面,我们又懂得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意识。这种科学意识,只有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通过学习由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和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发展的科学理论来加以把握。即通过“灌输”(教育)来加以实现。事实证明,我们的革命战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接受教育和实际锻炼中成长的。教育是根本,通过教育来提高党员的觉悟,加强党员的修养,培养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放松教育,就意味着停滞和倒退。列宁说过,放弃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就等于加强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真理。

其次,教育又是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诚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成果要靠监督来巩固。监督可以保护和弘扬正气,抑止和打击歪风邪气。没有监督的教育是纯粹理想化的教育,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必须以教育做条件,以教育做基础,并且要把教育纳入监督机制的全部运行过程中。

我们现今通常所讲的监督机制,指的是以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为目标,以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为依托,以正确解决党群矛盾、党内外矛盾、上下级矛盾、领导与被领导的矛盾为动力,以不断的拓展和处理信息源(党的活动及其后果)为过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顺利执行的运行机制。

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一个各相关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控制系统。其中包括监督目标和手段(方法)、监督的主体和对象、监督过程中的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等能得到正确处理。

1、监督的目标是对权力的制约。 监督就在于对权力加以规范和制约,防止权力的变异和滥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由此可见,监督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对权力的制约,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确定的党组织或党员个人。任何一个党的组织或个人,如果改变了权力的性质或扩大了权力使用的范围,那么他就可能成为监督的对象。总之,监督是建立在党的权力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基础上的,而权力的性质又是由党的性质党的宗旨所决定的,维护权力的正确使用,是全党的责任,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大家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高度的自觉性是我们党的监督机制的重要特点。这种监督的自觉性,是不可能由监督本身产生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经常正确的教育才能建立起来。

2、 监督的运行机制是由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矛盾运动的具体状况所决定的。一般来说,监督的主体即监督者是人民群众(在党内则是广大党员群众),监督的对象即被监督者,是掌握各种权力(包括人事权、财权、物权、管理权)的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国家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列宁和毛泽东都把党的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以及监督机关的工作人员,称做人民的“勤务员”。因此,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在监督过程中,就可能产生两种现象:一种可能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意识、“公仆”意识,懂得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具有正确行使权力的高度自觉性。这样,党的监督,人民的监督,就是真正有效的监督,而不是纯粹外在的强制性力量。另一种可能就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民主”意识薄弱,旧的影响严重,时常发生权力变异和滥用的现象。这时,监督就真正成为外在的强制力量,成为纠正和克服错误,清除消极腐败行为的机制。上述事实说明,被监督者素质的状况,使得监督机制可能发生积极的和被动的不同作用。被监督者素质较高,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能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那么这种监督就是自觉的、积极的。相反,监督就是被动的、消极的。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即党的素质越高,监督作用越趋向弱化,而素质越低,监督作用越强。而提高被监督者的素质,使监督机制的作用弱化的主要手段是靠教育。

3、党的自觉的有效的监督机制, 还依赖于监督手段(方法)的完善和正确运用。监督手段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是制度,硬件是机构。监督要靠制度来保障,要靠机构来执行。制度,包括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以及各种规定,是对党员、党的干部行为(决策和执行政策)的规范。是党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过程中的规律性的反映和要求,也是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要求。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认为建设好制度具有根本性。有了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充分地做好事,可以使坏人无法做坏事。可以使我们党避免某些错误。总之,制度的根本性,取决于它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和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好的制度要靠人来制定,要靠人来执行,这同样涉及到人的素质问题。人的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是制定和执行好的制度的先决条件。其次,好的制度要靠必要的专门机构来执行。在我们国家就监督机构来讲,在党内有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也有专门的监督机构,此外还有根据宪法建立的人民检察院。监督机构代表人民实施监督职能。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是执纪执法者,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才能具有权威性。列宁在谈到“工农检查院”建设时提出的标准是:“第一,它是模范的;第二,它是大家绝对信任的;第三,能向所有的人证明我们所作的确实不愧为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一个高级机关所作的工作。”(《列宁全集》第3卷,第444页)

在我国,由于法制观念淡薄,以及人的素质不高,一方面存在着法制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少数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法犯法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监督机构就是残缺的,不健康的。为了加强监督机构的权威性,除了要求认真挑选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明的优秀党员和干部到监督部门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党的任务和路线对他们进行岗位责任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担负的历史重任,严格地履行自己的光荣而神圣的责任。

有效的监督机制,还需要有广大而通畅的信息流通。违纪与犯罪现象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要求建立灵敏而广泛的信息渠道。监督部门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就要依靠人民群众,发扬人民民主,提高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自觉性。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吸引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只有形成一个内外结合,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才能提高监督机制的严密性、可靠性、及时性。

2

要认真研究反腐斗争的根本思路和对策,就要把教育和监督结合起来。在重视建立监督机制的同时,真正把教育抓起来。一定要加强党员世界观的建设和改造。世界观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从来就是一个根本问题。有了科学的进步的世界观,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名实相符的共产党员。什么叫世界观?就是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的看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是在不断进步着的(尽管包含着暂时的退步,但总的趋势是进步着的),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变化前进着的。这已经被全部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历史所充分证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在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生产关系,社会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决定的。人民要求建立合理的公平的、幸福美满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主义的主张。共产党员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并为实现这个主张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世界观。有了这个总的世界观,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地位和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为了金钱、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而活着,劳动着,工作着,奋斗着。有了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经得住物质的考验,金钱的考验,美女的考验,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特有的高风亮节。我们之所以强调世界观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管总的,管政治方向,管人生道路,管生活态度以及管变与不变及变好变坏的。其次,我们强调改造世界观的重要还在于需要这种改造。因为正确的世界观是在不断的自觉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树立起来的。是在和旧的思想及影响的不断批判和斗争中逐步确立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思想斗争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讲改造世界观的问题了,好象这是过时的旧话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周恩来同志说:“活到老,改造到老”。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要加强世界观改造,而且还要加强世界观的建设。这是因为,世界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也要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历史条件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变化,把握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和要求,把握了两种制度的发展趋势,摒弃过时了的旧观念,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因此,我们当前加强世界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只有用这个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处理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关系,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把党交给我们的各项事业搞好。

同样,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存在一个改造和建设的问题。商品经济一方面强化着人的平等、自由和公正观念,推动着人们主体作用的增强,商品生产的目的促进着人的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激化着人的进取精神,拓展出人的道德品质发展的新领域,丰富着人的个性、人性的发展。这些都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的发展也会带来负作用。全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非伦理性动机以及流通领域中的利己主义道德原则,有可能导致私有意识的膨胀,导致人们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方式,不择手段地猎取,占有商品与货币;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如果渗透到政治生活,非经济生活领域,则可能助长人际交往中的斤斤计较的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倾向,虽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上述负作用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意义,但如不加以遏制则会腐蚀人的思想。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必要完善市场法制,规范人的市场行为,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必须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培养人民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绝不允许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腐蚀人们的精神,污染社会风气,败坏社会秩序。”(在毛泽东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问题,是提高文化素质的根本,也是医治腐败现象的基本方法。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把教育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我们党就能永远胜利前进!

标签:;  ;  ;  ;  

关于有效监督的理论思考_世界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