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型大学新生择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某“985工程”高校2009级新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为例论文,中国论文,择校论文,新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1760(2013)02-0059-13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国际化正在不断扩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空间。高等教育市场开始出现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趋势。2002年参加美国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考试的大陆考生仅200余人,至2009年这一人数激增至1.5万人。据公开报道,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有近100万人弃考,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1]可见,为了获得优质的生源、保证教育声誉和质量的提升,高校要面对来自国内外高校的竞争。因此,对于高校而言,研究和了解学生择校偏好与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学生的择校偏好与行为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内外大学生择校相关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作简要的介绍和回顾,并以我国东南某“985工程”高校的20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呈现其择校状况并分析影响其择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此类型高校制订有效的招生政策和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二、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本科生选择高校行为的实证研究非常丰富,其研究成果为高校制订招生政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分为择校阶段过程模式研究与择校影响因素研究两大类。[2][3]从营销学的角度考察择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多以消费者的激励—回应行为模型(stimulus-response model of consumer behavior)为基础。这一模型认为学生在择校过程中受到院校控制下的市场工具(institutionally controlled marketing vehicles)、院校特质(institutional attributes)以及院校控制之外的父母和朋友的个人影响等外部激励(external stimulus)的影响。如表1所示,研究选取择校的影响因素林林总总,但主要可以概括为他人影响、个人因素、院校特征、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students perceptions about value and costs)等几个方面。
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是国外大学选择研究的主流和特色。多学科理论视角的介入和研究方法的科学、严谨是国外大学选择的实证研究的特点。研究者常采用的数据包括案例数据、截面数据、建立在大规模、长期跟踪调查基础上的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等。常用的统计技术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
国内研究方面,赵文波、傅志刚通过对116位高考考生的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对考生志愿填报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该研究预设了3大类15个子因素。①研究发现,3大类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于他人因素和个人因素;子因素中对考生影响较大的包括确保考分能被录取、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知名度、老师家长的影响、就业前景等。[4]
钟宇平、陆根书以中国3个城市14所高校13511名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就22项可能影响学生选择高校的因素②,根据通过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获取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数据,并据此考查学生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和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指数(Importance Index);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高等教育收费条件下影响大学生选择高校的因素归为5大类,依次为学生财政、高校学术地位与设施、获得信息策略、专业及发展前景、家庭与同学的压力。其中学生受财政因素的影响最大。[5]
王处辉、于晓静采用多阶段配额抽样技术,随机选取天津市属重点中学、示范学校中的8所学校和部分长春市高考考生。在对回收的476份有效问卷的分析中发现,在研究者列举的12项“好大学”的要素——学校规模、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学校知名度、地理位置、学校学风、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录取分数线、管理水平、物质资源和高校排名中,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较大的前三个因素包括:教学质量、学校知名度、毕业生就业率。[6]
梁爽自主设计了“关于高考择校问题的问卷调查”③,以华东师范大学在读的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31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的择校行为。研究发现,在评价高校时,学生普遍看重的因素包括学校知名度、就业前景、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师资水平、学校规模、希望就读的专业在该校中的实力等。普遍最不看重的因素包括课外活动质量、获贷款的机会与数额、获助学金的机会与数额、获奖学金的机会与数额、图书馆设施与藏书量、生活成本、住宿条件等。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学界针对大学生择校问题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此外,这些研究结论既互有印证又存矛盾之处,如: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几乎在各项调查研究中均受到学生关注,而学生对经济因素的关注则在不同研究中表现不同。根据这些研究结论,研究者给出的政策建议也莫衷一是。更重要的是,由于调查工具、样本选取、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局限,上述研究结论很难推广,因此需要本文将在更精细的研究设计、更优良的数据品质基础上应用更先进的统计技术对这一研究主题做进一步研究(见表1)。
三、新生择校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查工具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样本高校为国家“985工程”高校。该校学科门类齐全,以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可以作为现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代表。而选择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则因为他们对刚刚经历真实的择校过程感受尤为真切。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对样本高校2009级大一新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该调查使用的问卷是在“台湾高等教育数据库整合计划”之“大一新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大陆的情况修订而得。问卷采用普查的方式进行。学生由校方组织,按照院系、班级顺序参与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752份,回收率72%。④并且,调查采用匿名和网上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全部问卷由若干个网页组成,学生需要完整回答每个页面的所有问题之后方可进入下一页作答。如果学生忘记回答某个问题题目,系统将会自动提示,直至学生回答全部问题并最终提交问卷,故提交的问卷没有出现缺失值,全部为有效问卷(见表2)。
该问卷针对学生择校行为的调查题目为:在您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大学时,下列原因有多重要?问卷中共列出了16个题项,按照“1=完全不重要,2=不太重要,3=重要,4=非常重要”四个等级计分。为分析简便,我们在后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图当中以简称代替,详见表3。
(二)相关题项信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择校题项的信效度水平,本文对有关择校的16个题项作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提取因子,最大方差法(Varimax)正交旋转,以特征值(Eigen value)大于等于1为标准。探索性因子分析载荷数值如表4所示。指标方面,KMO值为0.82,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01),说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如表5所示,影响学生择校的因子主要分为四类:因子1包含的题项主要体现了高校及其学科或专业的声誉、教学生活环境以及就业预期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将其称之为“高校特征”;因子2包含题项主要体现学生择校过程中亲属师友对其抉择的影响,可以将其称作“他人影响”;因子3包括高校与学生家庭距离远近以及有无亲友在高校方面的题项,可称之为“距离人脉”;因子4反映了高校专业师资及培养模式信息,可称之为“培养特色”。这四个因子共同解释了53.60%的方差变异。
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观察测量变量与隐变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对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优度尚无明确一致的标准。侯杰泰建议,倘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的值在0.9以上(越大越好),则说明拟合效果良好。[15]胡等(Hu,L.,& Bentler,P.M.)则建议CFI大于0.95、SRMR小于0.08为好。[16]本研究中,RMAEA=0.10、NNFI=0.88、CFI=0.90、SRMR=0.069。尽管个别指标与建议标准有所出入,但考虑到模型的复杂程度,可以认为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程度良好。
如表6所示,各变量对潜变量的因子载荷较为理想。除“特殊项目”略低外,各变量因子载荷均达良好指标。由于潜变量“培养特色”仅两个变量与之相关,且“特殊项目”的因子载荷尚可接受,故本文没有将其删除。
此外,通过计算组合信度估计值和平均变异萃取量可以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信效度水平。[17]其中,组合信度估计(Composite Reliability,)的计算公式为:
雷恩-伍迪(Raine-Eudy)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组合信度估计的取值大于0.5即显示测量具有基本的稳定性。[18]本文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估计值均高于0.6,说明变量信度良好。平均变异萃取量方面,“高校特征”与“距离人脉”数值较低,分别为0.41和0.47,略低于0.5。“他人影响”和“培养特色”均高于0.5。费耐尔等(Fornell,et al.)认为,如果配合λ>0.71的标准,平均变异萃取量大于0.5即可。塔巴克尼卡和菲德尔(Tabachnica & Fidell)则认为,因社会科学量表特性所限,可不必坚守λ>0.71的标准。[19]如表6所示,本文控制λ值在0.4的普通标准,其对应平均变异萃取量标准也略低于0.5。尽管“高校特征”和“距离人脉”两个潜变量指标值略低,但可以认为四个潜变量均通过了平均变异萃取量检验,显示较理想的聚敛能力,具备良好的操作定义化。最终,本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标准化路径图如图1所示。
图1 择校问题验证性因子分析标准化路径图
四、择校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比较择校各题项的得分可以较为直观地判断哪些因素对大学新生择校的影响更加强烈。表7是四个择校因子及其题项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情况。按照均分高低,各因子对择校行为的影响依次为:“高校因素”>“培养特色”>“他人建议”>“距离人脉”。其中,“距离人脉”因子的均值没有超过2.5分的中位数。可以看出,“高校因素”的标准差和离散系数也较其他三项小,因子得分分布相对集中,说明“高校因素”对新生择校的重要程度获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培养特色”因子中,“特殊项目”与“大学师资”的得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大学师资”的均分为3.28,而“特殊项目”仅2.09。同时,二者标准差与变异系数也存在较大差距。这显示“大学师资”对择校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特殊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新生对“大学师资”的重要性认识较为一致,而对“特殊项目”的重要性认识则不甚一致。
“他人建议”因子各项得分显示,他人对学生择校影响的程度,按大小程度排列依次是:“父母等亲属的影响”、“师长影响”和“朋友和同学的影响”。总体来看,在择校过程中,亲属影响大于非亲属,长辈的影响又高于同辈影响。“距离人脉”的平均分则普遍较低,说明其对择校行为的影响重要性程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高校为知名高校,具备良好的社会认知度。并且,其本省生源比例较大,又处于省内社会环境较好的中心城市。这些因素都可能降低距离人脉在择校过程当中的重要程度。
表8所示的重要性指数[20]可以进一步说明各题项对新生择校影响重要性程度的差异情况。重要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性指数比较可见,因子间重要性指数的排序与前述均值比较的结果是相同的。“高校特征”是学生在择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其中,“校园环境和设施”、“学校知名度”以及“就业前景”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而“大学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重要性相对较低。“他人影响”与“培养特色”对择校的影响作用相当。相比较而言,“他人影响”下的三个选项重要性指数相当,而“培养特色”的两个指标呈现“一高一低”的情况。“大学师资”重要性指数较“特殊项目”高出近40%。最后,“距离人脉”因子整体的重要性指数得分较其他因子差距较大,其对择校过程的影响也最低。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学生就读高等教育的机会。伴随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开放,国外优质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正在不断加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加大了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成本。对将要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而言,权衡不断增加的高等教育教育机会和日益高昂的就学成本,在哪里、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对高校而言,更加明确的定位以及对目标生源择校行为的研究也成为保障学校发展的必需策略。
对于高校和学生双方来说,站在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不同角度,需要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以实证调查为工具,向高校反映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了解高校教育管理过程,最终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切性,是教育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
(一)基本结论:学生择校行为体现了较强的理性特征
样本高校学生的择校行为是较为理性的。前文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有关高校特征的相关指标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择校行为。首先,就业前景成为学生判断高校特征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影响其择校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学校的声望、专业的声誉以及师资也是影响择校行为的重要指标;最后,父母师长的建议对学生择校的影响也较大。综合来看,学生择校决策是综合了其对目标高校的认识以及身边师长的建议而做出,体现了较强的理性特征(见表8)。
(二)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高校的特征范围
由于本研究数据仅来源于针对一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故研究结论也仅限于此类型高校的一个样本,不具外推性。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研究并不强调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如果将其他地区的研究型大学,或者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作为调查样本,完全可能出现与本研究不同的结论。实际上,只有经过大量的、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调查研究,我们才有可能在不同结论当中寻找共通的规律和各异的特征,最终形成对学生择校行为的实践认识与理论解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研究只是形成这个认识过程当中微小的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后续研究者扩大样本高校的特征范围,对处于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或者对尚未进入高校的高中生进行调查,通过研究结果的积累和对比增强结论的外推性。
注释:
①3大类因素为:个人因素、他人因素、社会因素;15个子因素分别为: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性别适合、确保考分录取、该院校(专业)容易学、毕业后找工作方便、该校(院专业)对口(工作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工作舒适)、该院校(专业)毕业生国家需要、该院校(专业)学杂费低奖学金优厚、该学校离家近、该学校办学条件好知名度高、该学校地处大中城市校园环境优美、家长的影响、教师的影响、亲朋好友的影响、同学的影响。
②文中提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1.学生财政因素,包括获得助学金的可能性与数量、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与数量、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与数量、勤工俭学的机会、学费的数量和生活费用的数量;2.学术地位与设施因素,包括图书馆设施与藏书量、研究与计算机设备、大学的学术地位、校园生活质量与课外活动的多样性等;3.获得信息策略因素,包括大学里有老师到中学做宣传、中学老师的推荐、中学有大学的详细介绍材料、报读前曾到高校里参观;4.专业发展前景因素,包括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自己希望报读的专业、自己希望报读专业教师的学术地位与教学质量、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大学毕业后继续升学的机会;5.家庭及同学压力。
③该研究预设19个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知名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学校规模、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就业前景、学费、生活成本、获奖学金的机会与数额、勤工俭学的机会、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学校所在城市与家庭所在地的距离、希望就读的专业在该校的实力、图书馆设施与藏书量、继续深造的机会、住宿条件、课外活动质量,并归纳成6个母因素:经济需求、文化需求、学术需求、与学校所在地有关的需求、就业需求、情感归属需求。
④此处问卷回收率按照回收问卷总数除以新生总数计算。
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大学新生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985工程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