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寄科 四川大竹 635100
【摘 要】目的 了解和掌握大竹县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为防控蚊媒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2009—2016年每年的4—11月在大竹县城区三个不同方位开展蚊虫密度逐月监测。结果 监测期间共捕获成蚊16557只,其中以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0.98%、40.19%。2009-2014年各年度蚊密度高峰期集中在8月,而2015年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2016年高峰期在6月和8月两个月,其中密度最高出现在2015年6月,为3.91只/(灯?h);蚊媒疾病发病数量高峰也集中在8月,8年合计为47例。不同生境中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密度为3.96只/(灯?h)。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地为城市提供防治依据,并将监测结果与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为城市蚊虫及蚊媒疾病的防制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蚊虫;监测;季节消长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地跨“三山两槽”,呈“川”字型,三条山脉平行并列,三山之间为宽阔的浅丘地带,称谓东西两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风力小、空气湿度大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11h;年平均降雨量为1375.8mm,72.8%降雨量集中在5—9月;年平均气温17.4℃,4—10月平均气温为22.24℃,7—8月平均气温高达27.3℃。大竹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适宜蚊虫的孳生繁殖及蚊媒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为了解和掌握大竹县城区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动态,及时预警和预防蚊媒传染疾病,控制蚊虫密度,现将大竹县城区2009-2016年蚊虫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监测点 设在大竹县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各1处,共5处进行监测。布放位置:居民区布放在1楼门前屋檐下、医院布放在1楼窗外屋檐下;农户布放在门前屋檐下;牲畜棚布放在饲养猪或牛的棚内。布放高度:挂在诱蚊灯的进虫孔距离地面1-1.5m处。监测时间:从2009—2016年每年的4-11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连续监测8个月,遇风雨天气(风力5级以上)顺延。
1.2监测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诱蚊灯使用“功夫小帅”光催化捕杀蚊蝇器(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处监测点不同方位布放诱蚊灯3盏,晚上8:00布放,次日早晨8:00收回,将收集到的蚊虫冷冻或乙醚麻醉处理后,进行分类鉴定、计数。蚊密度计算公式:蚊密度[只/(灯·h)]=捕获蚊虫数/(布放灯数?捕获时间)。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蚊虫密度监测
2.1.1蚊类种群构成 大竹县城区2009-2016年共捕获成蚊16557只,其中以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40.98%、40.19%;其他依次为骚扰阿蚊占14.28%、白纹伊蚊占2.51%、中华按蚊占2.03%(见表1)。不同年间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致倦库蚊:x2=745.634,P=0.000;三带喙库蚊:x2=148.826,P=0.0005;白纹伊蚊:x2=213.039,P=0.000;中华按蚊:x2=58.673,P=0.000,骚扰阿蚊:x2=423.559,P=0.000)。
2.1.4主要蚊种不同生境密度分布 2009-2016年监测结果显示,主要蚊种在不同监测生境密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183,P=0.013,不同蚊种在不同环境中密度卡方检验结果x2=123.183,P=0.000;x2=109.719,P=0.000;x2=132.113,P=0.000;x2=53.733,P=0.000;x2=264.066,P=0.000)。按监测生境密度由高到低,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排序均为牲畜棚>农户>医院>公园>居民区;白纹伊蚊排序为牲畜棚>农户>公园>居民区>医院;中华按蚊排序为牲畜棚>农户>居民区>医院>公园。主要蚊种构成在同一生境密度也各不相同(见表2)。
3、讨论
3.1蚊类种群构成分析 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大竹县城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数量较少,可能因白纹伊蚊为日间活动型蚊种,而监测的诱蚊灯为晚上8:00开始布放。从成蚊密度季节消长上来看,8年的蚊密度变化除2016年呈双峰曲线型外,其余7年均呈单峰曲线型,与各年间季节变化的差异有关。蚊虫的生长繁殖与气候有着紧密联系,温湿度与降雨对于蚊虫的生命周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数据图表得知,2009-2014年各年度蚊密度高峰期集中在8月,而2015年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2016年高峰期在6月和8月两个月,根据蚊虫密度高峰期时间适时采取大规模的灭蚊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不同生境蚊密度分析 牲畜棚和农户两种生境的蚊密度要高于其他三种生境,可能是两种生境处于农村或城郊结合部,环境设施、卫生条件、孳生地治理和卫生宣传,与城市的居民区、公园和医院相差较大,提示开展防蚊、灭蚊活动中,要加强对蚊虫密度高的孳生地进行治理。2009-2016年五种生境的监测结果反映出不同生境的主要构成蚊种存在差异,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三种蚊虫密度相对较高,可能与其环境及孳生场所血源动物牛、猪等较多有关。
3.3蚊虫密度与乙脑发病季节消长分析 一个城市降低蚊虫密度的意义在于能够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而目前在城市中由三带喙库蚊所传播的乙脑,按蚊所传播的疟疾时有发生。通过对蚊虫密度与乙脑发病季节消长分析得出,乙脑发病数与蚊虫密度两者存在密切相关,在蚊虫密度较高的7-9月,乙脑发病数也较高,而随着蚊虫密度的下降,乙脑发病数逐渐减少。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将蚊虫密度与蚊媒疾病的发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蚊虫密度监测的意义最大化,既能作为评判创建卫生城市的有效依据之一,又能及时预警城市蚊媒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参考文献:
[1]朱子福,倪朝荣,凌颖.温州市2010-2013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3):322-324.
[2]李希尚,李胜国,王加志,等.云南省腾冲市2012-2013年蚊媒调查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4):398-401.
[3]刘维,彭渤,郭建华,赵岩.吉林省城区2015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5):513-514.
[4]肖珊,彭莱,龙建勋,何俊.长沙市2007-2015年成蚊密度监测及趋势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7,28(1):46-50.
论文作者:陈真华,谢林波,王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蚊虫论文; 密度论文; 生境论文; 大竹县论文; 乙脑论文; 牲畜论文; 居民区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