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发展形态研究论文

兰州市城市发展形态研究

郭宏盼

兰州市作为我国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带状城市,对其发展形态和格局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兰州市不同时期的规划方案进行逐一解读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兰州市近60年的发展缩影,研究各个时期规划方案的优缺点对于兰州未来的城市发展具重大战略意义。

一、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范围包括兰州城市城区所处的整个河谷,包括河谷两侧山体,这一范围不仅是当今兰州市区所处的位置,而且也包含了兰州近60年城址变迁的全部范围,使人们能够清晰完整地看到兰州城市产生、发展的缩影。

二、研究意义

兰州市位于西北地区,相比于东南沿海城市而言,兰州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同时,兰州市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一种城市类型。所以,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对近代兰州市城市形态变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保办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业务不精,对医保制度和政策具体内容特别是医保新政掌握不准确,理解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准确对医保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详细的解答,甚者对医保政策解读口径不一致,出现失误或纰漏,导致患者投诉。

目前,“城市形态”一词在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中都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对城市形态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用地形式方面来入手,将城市形态定义为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以及开发模式。

入组患者采用查询“电子病历系统”结合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其心血管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及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出血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脑出血、皮肤出血)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患者院外用药情况,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CEI/ARB)、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

三、兰州城市概况

“两山夹一河”的城市形态构成了古代兰州主要的城市空间格局,黄河南北部的山脉为兰州古城提供了生态和景观屏障。五泉山、白塔山等标志性建筑与黄河共同构成古代兰州的特有的景观。

图1 兰州市规划区范围

四、古代兰州城址变迁历史

从指标设定主体来讲,预警指标是学校自我主导,评价指标则是由多方参与共同制定。课堂教学质量预警是学校基于自身需要,结合办学实际,定向于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自发性工作,具体指标由学校根据办学定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标准等自主设定,不同学校、专业、课程差异性明显,当然,预警指标的设定也需要考虑对接外部标准和要求;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往往是由政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普适性。由于评价指标存在的一定目标导向,大多数学校对评估指标的设定和使用往往是对外部指标的单纯细化。

图2 古代兰州各时期城址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地处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我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河谷型城市,故兰州具有“陆都”、“黄河之城”等美誉,兰州市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整座城市位于一条狭长的河谷之中,南北山峰连绵不断,黄河自西向东穿流而过,构成了典型带形河谷城市的形态特征。

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城区沿黄河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工业发展为城市主要职能,工业分片区进行分布,组团发展,兰州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雏形就此诞生。本次规划兰州城市空间向东西两边进行拓展,形成了以发展石油化工业为主的西固工业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兰州市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兰州城市空间出现了跨越式的扩展,相继建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七里河工业片区和以商业和行政办公为主的城关区3个主要城市组团,这些城市组团的建成明确了城市功能分区,使得各功能区之间不相互干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随着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完成,兰州城市框架的雏形基本确立。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版规划具有很明显的苏联印记,除了功能布局参照苏联做法以外,比如作为城市行政中心的“三放射交通格局”尤为突出,由“兰山三阁台—皋兰路”构成中轴线,以“城市客厅”东方红广场为中心向南构成“巴洛克”放射线,由“东方红广场—平凉路—火车站广场”构成东放射线,由“东方红广场—金昌路—五泉山广场”构成西放射线,兰州主城核心区由此形成“轴线对称”的空间格局,这是典型的“苏联规划模式”在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最直接的体现。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逐渐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例如对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使用指标的预测太过保守,城市交通拥堵、建筑密度过大、绿化不足等问题开始凸显,没有体现出兰州作为西北中心城市的优势。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开始了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五、近代兰州城市形态的变迁

(一)城市框架形成阶段(1949一1977年)

兰州在1949年前主要围绕老城(城关区)进行开发建设,当时市区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1949年后,为配合苏联援华项目在兰州的顺利落地,在时任兰州市城市建设科科长任震英的主持下,聘请了多位苏联专家以及中国规划工作者,展开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黄河对于古代兰州的城市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包括众多支流都是兰州城址变迁的重要因素。在历史上,兰州城址经过多次变迁,最终河道两侧成为聚落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军事防御和交通需要。同时兰州位于甘肃版图中部,是黄河、洮河、大夏河、庄浪河等主要河流汇聚之地,这些河流形成的河谷成为重要的城市对外交通要道和连接中原的咽喉要道。因为兰州自身所处的地形优势,既满足军事防御,又是重要大的交通咽喉,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兰州虽经过多次变迁,但始终都没脱离原有的城市格局,即南部皋兰山、北部白塔山、中部由黄河穿城而过的这种“两山夹一河”的城市自然格局。

引发剂加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缓凝性能反而降低是自由基浓度过高导致缓凝剂产物的网链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引起的。

图3 兰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图4 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布局完善阶段(1975一2000年)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上层政策和执行缺陷等原因,导致无数大大小小的工业无序地坐落在兰州各地,在西固一些居民区甚至出现有污染的工业和居民区混合布置的现象,导致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一些大型工业由于搬迁难度大、搬迁费用高等原因,为后期兰州市工业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错误。一直到1975年,任震英再次主持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他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总体发展战略,要充分利用兰州市特有的地形优势,把城市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兰州市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宜居城市。本次规划从人防的角度出发,沿山脚和黄河两岸开辟道路,修建南北两山东西向的穿山电车,并开凿若干条横穿城市南北的黄河隧道,在一些大型广场和主要的公共建筑中修建人防避难场所,并配备完善的战备系统。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继续沿用了沿黄河多中心、多组团布局的这种发展模式,此次规划使兰州的城市空间继续实现向外围拓展,农业用地减少,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较第一版规划而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总体规划还对兰州市的人口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在市区内原则上不允许安排大中型的工业项目,新建的工业项目必须安排在规划的工业片区之内,严禁随意布置。对于一些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以上的诸多规划建议都体现了兰州市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工业布局进行大力调整的战略思想。在土地使用压力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兰州市城市空间形态再一次向更大范围扩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各项功能。

图5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

(三)城市空间转型阶段(2001一2010年)

生物量测定 将各类草样称鲜重后,烘箱105℃杀青15 min,降至80℃烘干至恒重,称取干重,粉碎备用。

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在第二版规划的基础上,强化了带状组团结构,优化了城市空间格局,它强调分区之间平衡发展的原则,引导兰州市的城市空间格局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此次规划将安宁区作为兰州第二个城市副中心,建成之后将可以分担老城区的各方面压力,平衡各片区之间的发展。在城市职能方面,兰州市由原来的工业省会城市逐步转变为以工业、交通、金融和科技全面发展的西北中心城市。

从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起经过了10多年,在第三版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双中心结构最终未能付诸实施,城市单中心的城市格局依旧在持续,众多城市问题让用地本身就紧张的兰州市不堪重负。直到2013年,兰州市最终决定开始实施工业出城入园的搬迁改造工程,建设兰州新区成为解决老兰州各种城市病的唯一战略选择。

(四)城市未来规划(2011一2020年)

图6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了各个功能片区的职能分工,优化了以黄河为主要发展轴线的新的城市格局,使得兰州市区各用地之间协调发展。

2015年,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批准修编。在本次规划中,跳出了兰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将目光转移至南北两山这个天然屏障之外,在秦王川新建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的建成作为今后兰州市的产业园区和城市第二中心,同时也是白银、西宁、银川三个城市的共同辐射地,它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联系纽带,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按照产业出城入园的发展思路,本次规划将兰州新区打造成产业园区和城市副中心,使兰州新区不但能承担起老城区的一部分职能,同时又能将老城区的部分人口、产业和相关配套设施转移到兰州新区,大力缓解老城区的城市压力,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这种双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一方面体现了兰州新区作为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摆脱了地形限制,实现了兰州市的跨越式发展。

五、“新城”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在兰州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新城理论是英国人阿伯克隆比1940年提出的大伦敦规划。陈占祥作为大伦敦规划的参与者提出:“一些城市的根本问题就是拥挤。一个城市最怕拥挤,它像个容器,不能什么东西都放进去,不然就撑了。所以,有的功能要换个地方,摆在周围的地区,分散发展,这是伦敦规划的经验。”

城关区作为兰州的老城区,集中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及极大量的居住用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关区人口密度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为了寻求城市新的发展空间,缓解城关中心区的压力,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将“三滩新城”建设成为兰州第二市级中心,也就是一个功能完整、独立性强、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第三代卫星城,以此来疏解集中在城关区的居住、就业、交通和公共设施等,并带动安宁、七里河、西固片区的全面平衡发展。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分膨胀所产生的的各种城市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理论。兰州跳出河谷盆地的限制,将老城区的工业企业转移到兰州新区,把腾出来的土地按照规划进行整顿,改做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留有价值的工业厂址并进行保护利用,这也是沙里宁倡导的思想,把无序的集中变成有序的分散。

纵观兰州的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历史,第一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兰州市的雏形,确立了兰州市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定性了兰州市将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到了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定性依旧为工业城市,在空间上实现了往东西拓展的重大举措,丰富了城市用地结构;再到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兰州市确定为西北重要的中心城市,提出将“三滩地带”作为兰州市的次中心的双中心城市空间格局;到最后的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兰州市的发展跳出了缘由地形的束缚,提出双城互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兰州新区也在万人瞩目中诞生。分析总结兰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历史,总结各个时期的规划优缺点,对于今后兰州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标签:;  ;  ;  ;  ;  ;  

兰州市城市发展形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