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08
摘要:铁路路基软土地基应满足路基稳定和工后沉降的要求。一般采用换填垫层、搅拌桩、管桩等措施,最后根据软土厚度、特性、埋深以及路堤填高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选后确定。对于软土层较厚地区,当路堤填方较高时,为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一般采用加长桩身长度进行地基处理。而对于普速铁路,若采用刚性桩处理,则造价高昂;若采用柔性桩处理,则达不到工后沉降等控制指标的要求。
关键词:多桩型复合地基;深厚软土地区;铁路地基;处理应用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I级双线铁路,设计行车速度160km/h,不良地质为流塑状淤泥质黏土,一般埋深3.0~4.0m,层厚约30.0m。某桥头路基填方设计高度约4.5m。工程地处海湖积平原,地势相对较平坦。地表以杂填土为主,其次为粉质黏土及粉土,再下为淤泥质黏土;沿河流域淤泥尤其深厚,具有埋深较浅且厚度大的特点。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
对于本工程,设计考虑轨道及列车荷载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15,桥头地段工后沉降不得大于10cm。
根据文献[1]的相关规定计算模型如图1。计算得出其最危险滑弧切深为8.63m,天然地基条件下的稳定系数为0.69<1.15,不满足稳定的要求。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出桥头工后沉降为58.86cm>10cm,亦不满足要求。需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
图 1 稳定检算示意(单位:m)
2 地基加固方案分析
分别考虑三种地基加固形式:一是水泥土搅拌桩,采用桩径0.5m,间距1.2m,三角形布置;二是CFG桩,采用桩径0.5m,间距1.6m,正方形布置;三是管桩,采用桩径0.5m,桩间距2.2m,正方形布置[2]。
搅拌桩对于软土地基效果良好,但桩长宜控制在15.0m内,对于深厚软土地基加固效果有限;CFG桩虽然桩长可以达到25.0m以上,能控制工后沉降,但在流塑状软土中的成桩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不对其进行分析;管桩处理流塑状软土,其效果和深度都较理想,但造价相对较高。
2.1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加固方案
软土地区优先考虑以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据文献[2]规定,浆体搅拌桩桩长不宜大于18.0m。而根据相关工程经验,当搅拌桩桩长大于15.0m时,成桩效果不理想。故将桩长暂定为15.0m。桩间土天然地基容许承载力为σs,桩的断面面积为Ap,面积置换率为m1,单桩容许承载力为[P]。则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为
(1)
式中:β为桩间土折减系数。
经计算得出,σsp=116.4kPa。
考虑搅拌桩加固长度至危险滑弧以下1.0~2.0m,则桩长10.0m即可满足要求;计算得出经搅拌桩地基加固后稳定系数为1.92>1.15,满足规范要求。事实上,根据稳定系数1.15进行反算,1.9m的桩间距即可满足要求。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工后沉降S1,经计算得出采用15.0m长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后的地基工后沉降
S1=22.52cm>10cm,不满足规范要求。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采用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时,可以满足稳定要求,但工后沉降无法控制;且在深厚软土地区,当沉降要求较严格时,工后沉降较稳定性而言,成为主要控制因素。
2.2 管桩地基加固方案
由管桩、桩帽及加筋垫层组成的桩网结构,可用于基础变形控制严格的软弱地基加固。暂定管桩桩长为30m。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P]按式(2)、式(3)计算,并取较小值
式中:Pf为桩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η为桩身强度折减系数;Ap为桩身截面积,m2;li为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m;qi为桩周第i层土的容许摩阻力,kPa;qp为桩端地基土容许承载力,kPa。同时,应满足
P0≤[P]/ψ(4)
式中:P0为单桩加固范围内的路堤及轨道结构、列车荷载,kN;ψ为单桩承载能力发挥系数,取0.9~1.0。经计算得出,单桩容许承载力[P]=695.98kN>P0/0.9=562.98kN。
由于管桩是刚性桩,其桩身加固深度范围内的工后沉降量可近似看作零。其下卧层的压缩量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工后沉降S2=3.18cm<10cm。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管桩方案加固,可以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而根据相关工程经验,管桩每延米造价一般是搅拌桩的6~7倍左右。对普速铁路而言,其造价相对高昂。
2.3 多桩型复合地基加固与效果
对本工程而言,单一搅拌桩地基加固方案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而采用管桩方案,虽然可以达到预期,却造价高昂。为达到技术经济合理,故采用搅拌桩和管桩组合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加固方案。加大管桩间距:考虑管桩间距3.0m,三角形布置,桩径0.5m,桩长30.0m;于管桩形成的三角形桩区中心布置搅拌桩,搅拌桩构成正六边形,桩径0.5m,桩长10.0m。管桩与搅拌桩组合加固方案平面布置示意。
2.3.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计算思路:将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中荷载分担比高的管桩(主控桩)形成的复合地基,视为一种新的等效天然地基,再将等效天然地基和搅拌桩(辅助桩)形成复合地基进行计算,求得两种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σak,管桩的断面面积为Ap1,平均面积置换率为m1,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Ra1。则,管桩和天然地基形成的复合地基承
载力特征值为
(5)
式中:β1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一般β1≤1。
经计算得出,σspk1=144.1kPa。搅拌桩的断面面积为Ap2,平均面积置换率为m2,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Ra2。搅拌桩与承载力特征值为σspk1的等效天然地基复合后的承载力,即为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
式中:σspk为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β2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一般β2≤1。对于正六边形布置的搅拌桩而言,其面积置换率m2不能采用规范规定的公式进行计算。此时,考虑计算方法如下:
搅拌桩的加固范围,可看作由若干正六边形区域组成。单个正六边形的面积A1=7.79m2。在此区域内,共有6个三分之一的桩截面,这些桩的总截面积A2=0.39m2。则m2=A2/A1=0.05。经计算得出,σspk=156.8kPa。
2.3.2 工后沉降计算
采用等效天然地基的思路,即:将天然地基和主控桩所形成复合地基视为等效天然地基,并求出其复合压缩模量;再求出此等效天然地基与辅助桩形成的复合地基模量。然后,运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复合压缩模量
Esp=ξEs(7)
式中:Es为加固后桩间土的压缩模量;ξ=σspkσak。
经计算得出,此复合地基加固的软土土基工后沉降S2=6.57cm<10cm。
事实上,只采用3m间距管桩加固时,其沉降即可满足要求。但依据已有工程情况来看,过大的桩间距有可能不能满足承载和变形要求,且容易引起桩顶应力过于集中。
2.3.3 加固效果
采用管桩夹打搅拌桩这一形式进行地基加固,根据工程现场数据来看,其复合地基承载力可以达到250kPa,工后沉降量小于10cm且基本趋于稳定。
3 结语
由上述计算及工程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采用刚-柔、长-短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基加固,可以很好地控制路堤的稳定及工后沉降。
参考文献:
[1]TB10035—2006/J158—2006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TB10106-2010/J1078—2010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陈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地基论文; 承载力论文; 管桩论文; 间距论文; 系数论文; 稳定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