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探究《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克洛德的本我,他的本我主要表现在对爱斯梅拉达爱情的渴望和对弟弟约翰深重的亲情上;第二部分分析他的自我,他的自我是压抑的自我,也是向本我屈服的自我;第三部分分析他的超我,他的超我主要表现在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卡齐莫多的同情上。克洛德的本我是强大的,超我又是不完善的,所以最后自我也向本我屈服,超我也没能挽救他。
关键词:克洛德 精神分析法 人格结构
1.克洛德的本我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等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无意识的,由唯乐原则支配的,只有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才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1.1对爱情的渴望
克洛德本是一个内心纯净的教士,但是作为一个人,他还保有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对爱的渴望,只是因教会的清规戒律被压抑着,在娇艳、纯真、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出现后,这种被压抑的膨胀的欲望便被彻底激发了。她天生能歌善舞、纯洁善良,像落入凡间的精灵,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了,教士克洛德更是又被她唤起了久久被压抑的欲望。此时他完全处于本我的欲望中,受本我的支配。即使他意识到这是堕落的行为,想要逃避,却根本无法逃避,她的身姿在脑中挥之不去,最终克洛德在经历了许多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后,终于向本我的人性屈服,承认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在对少女的单相思中,克洛德被压抑的性欲在无形中越来越强烈,可能开始他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直到最后强烈到只要看见女人的身影,肉体就兴奋不已,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性欲不曾被扼杀,在克制和抑制中竟然变得如此强烈。因为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欲望,是人无法控制和否认的,宗教虽然用教义和铁誓禁锢住人的思想,却无法抹灭人的原始欲望。无论是在牢房时想同少女结合,还是在看到少女在卡齐莫多房间后,偷偷溜进去想要强行占有她,都体现了克洛德的性欲,这是人的本能,原始的冲动,本我是非理性的,在本我的情欲之下,这种行为是没有理智的。
1.2 对弟弟的亲情
克洛德虽然是一个严肃高冷的教士,但作为一个兄长,他对自己的弟弟有深厚的亲情,一场瘟疫夺走了父母亲的生命,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弟弟还活着,这是全家留给克洛德的唯一亲人了。克洛德从小就离开父母,被送去隐修,被幽禁在书籍的高墙深院里,可现在突然有了亲弟弟,顿时唤醒了他本我的亲情,他对小弟弟疼爱备至,尽心尽力。当他看到弟弟时,发现骨肉亲,手足情,才是唯一需要的。弟弟完全填补了他整个生活的空隙了。于是,他倾其全部的热情去爱他的弟弟小约翰,他将他寄养在一个磨坊中,每天除了书本,唯一的乐趣就是去看小约翰,那张喜笑颜开的、容光焕发的脸蛋,多少次使教士阴沉的面容开朗起来。
克洛德的本我是善良的,充满感情、渴望感情的,所以当他看到几乎素未谋面的弟弟后,能主动承担起做哥哥的责任,对弟弟关怀备至,宠爱有加,因为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
2.克洛德的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
2.1 压抑的自我
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矛盾时,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压抑、否认、退行等防御机制。
克洛德疯狂地爱着爱斯梅拉达,但是由于他是教士,所以不敢表现出来,只能在教堂顶上偷偷地看他,更不能像别人一样同她说话,这时就是充满欲望的本我同副主教身份的超我出现了矛盾,需要自我来调节,这里克洛德的自我采用的是压抑的防御机制,为了防止有损自己的名誉和威望,他压抑着自己的爱,克制自己想到广场上看她的冲动。
“您听着,皮埃尔・格兰古瓦君,据我所知,您还没有被打入地狱。我关心您,并要您好。然而,您只要稍微接触一下那个埃及魔鬼姑娘,您就要变成撒旦的奴隶。您明白,总是肉体毁灭灵魂的。要是您亲近那个女人,那您就大祸临头!”这是当克洛德得知格兰古瓦和爱斯梅拉达结婚后,一股嫉妒之心油然而生,非常生气,虽然格兰古瓦极力辩解说她是为了救他,才嫁给他的,而且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少女并没有让他碰自己,但是克洛德还是粗暴地重复道“发誓你手指尖没有碰过这个女人”这时,格兰古瓦便问道“这件事跟您何干”克洛德便羞红了脸,因为格兰古瓦抓住了他的破绽,认为他对这件事过于关注了,就对他产生了怀疑,而克洛德明明是爱埃及少女,嫉妒、害怕自己的爱人被其他男人碰,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爱和不安,明明脸红得像少女的面颊,却不能承认,硬要用宗教来为自己辩解,把深爱的人说成是魔鬼,亲近她就会大祸临头,以此来否认对埃及少女的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无论是压抑还是否认对爱斯梅拉达的爱,都是受自我的支配而做出的反应,
克洛德是副主教,在那个崇尚宗教的时代,是受人尊敬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随心所欲地表达爱恋,他的自我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压抑和否认本我对少女的爱情。
2.2 向本我屈服的自我
自我是协调本我、超我和外部环境的,但是事实上自我常常不能同时照顾到三者的统一和平衡,当本我的欲望过大,大到自我不能控制时,本我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自我就屈服于本我了,这时人的行为是受本我支配的。
克洛德在牢房向少女表白时,表达了他无尽的相思和所受的折磨,想要用修道院、祭坛、工作、读书等事情来逃避对她的爱,但都毫无用处。这时,他开始不停地哀求少女,求她发发慈悲去爱他,为了换取她微微一笑,可以献出自己的鲜血、名誉,今生和来世,愿做她的奴隶,这时,他完全放下了自己的自尊,向本我的人性屈服,从暗恋到大胆的表白,表明了他的本我战胜了自我,本我已经掌握了主导权。在本我的爱欲和自我的理智中,克洛德没有把握住平衡,在本我中迷失了自我,让欲望战胜了理智,使自我屈服于本我。
3.克洛德的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
3.1 对宗教的忠诚
克洛德出生于中产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把他送到托尔希学院去过着幽居的生活,他是在那里靠啃弥撒经文和辞典长大成人的。他唯一的兴趣就是看书,学习宗教知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他,博得了隐修院上下的敬重和称赞,最终成为巴黎圣母院最年轻的教士。他的内心十分纯洁,心灵里清澈如水,明净似镜。没有人比他更自豪,教士们向他请教贞洁情操,博学之士向他求教经学教义,对他来说知识就是他的一切,他在教堂的楼顶一间密室里,终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克洛德理想的自己就是这个对宗教痴迷、狂热的自己,在宗教的教规下,他展现出了超我。
“不止一回,只要看见女人形影走过,我的肉体便兴奋不已。男人性欲和男人血气这种力量,我本以为在狂热少年时就已经终生将其扼杀了”、“通过斋戒、祈祷、学习和修道院的苦刑,灵魂重新成了肉体的主宰,于是我回避一切女人。再说,我只要一打开书本,在光辉灿烂的科学面前我头脑中一切污烟瘴气的东西便烟消雾散了。”因为从小被幽禁在书籍的高墙深院里,教会禁欲的道德观念在克洛德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但是他作为一个人,无法抵挡本能的欲望,然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后,通过斋戒、祈祷、学习,将它压制住了,宗教和知识再一次给了他力量,他把欲望看做是来袭击他、腐蚀他的魔鬼,而他用对宗教的虔诚击败了它,让灵魂重新成为了肉体的主宰。在这个过程中,克洛德遵循了社会对教士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守护了自我理想,也成就了他的超我。
3.2 对卡齐莫多的同情
卡齐莫多是个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可怜人,虽然有着其丑无比的外貌,但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可他却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戏弄和欺辱。当幼小而丑陋的卡齐莫多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连庄重而博学的罗贝尔都厌恶地诅咒嫌弃他,而年轻的克洛德却主动走近他,最后收养他、保护他、教授他知识。长大后的卡齐莫多更是因为外貌备受侮辱,而克洛德却从没有嫌弃他的长相,更没有像别人那样欺负他,而是一直将他留在身边。人的超我是按照至善原则行事,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是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克洛德对卡齐莫多怀有同情心,他一看到这小东西那样凄惨,那样畸形,那样无依无靠,不由联想起自己的弟弟来,暗自发誓,一定要把这弃婴抚养成人,他以极大的耐性,教会他说话、识字、写字。这正体现了克洛德的超我的至善原则。
克洛德的超我主要体现在对宗教的虔诚上,用宗教和戒律掌控了自身的欲望,通过内化的道德规范,追求自身的完美,过着简单的、 清心寡欲的生活。
克洛德本是一个受人尊敬、富有声望的副主教,是忠诚的教徒,但是由于本我的欲望,爱上了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从此便改变了他命运的轨道,在本我又强烈的对爱的渴望,而超我则是对宗教的虔诚及其禁欲主义,而自我在调节两者的矛盾时,失去平衡,最终向本我屈服。
参考文献:
【1】安少康译. 维克多•雨果著,巴黎圣母院,【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高觉敷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林尘,张唤民,陈伟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赵旭东.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评析,【J】,河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二期
【5】付艳萍. 对《巴黎圣母院》爱情对比的分析,【J】,文教资料,2009年第三十二期
【6】郭焱.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人性挣扎,【J】,外国文学,2008年第二期
【7】李仙.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男性人物情感世界解读 ——以《巴黎圣母院》和《哑巴三龙》为中心,【D】,吉林:延边大学,2012
【8】叶存春. 弗洛伊德结构主义意识观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四期
史智(1992.09.04),女,汉,湖北,研究生在读,黑龙江大学,日本文学方向
论文作者:史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克洛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自我论文; 弗洛伊德论文; 我是论文; 宗教论文; 欲望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