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升纸质类文物展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以“护行四海-华侨华人护照特展”为例论文

探讨如何提升纸质类文物展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以“护行四海-华侨华人护照特展”为例论文

探讨如何提升纸质类文物展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以“护行四海——华侨华人护照特展”为例

王蔓蔓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 201306)

【摘要】 纸质类文物的展览因其展品形态的平面性,容易给观众单调、缺乏变化的感受。因此,在做此类展览的形式设计时应注重借助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综合考虑空间设计、装饰符号、色彩、灯光等因素创造良好的空间艺术美,将展览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关键词】 纸质类文物;空间;符号;色彩;艺术表现

纸质类文物一般是指字画、古书、文档、文献、奏折、信函、笔记、照片、书籍等一类文物,这类文物的变化主要表现于文字细节、图片色泽、书籍装帧、文档尺寸等,相对于自身就比较精美或者较有艺术魅力的立体文物,比如瓷器、青铜器、漆器、玉器等文物而言,纸质类文物的外观形态难以挣脱单调、缺乏变化的实际状况。在展示这类文物时,对展览空间艺术表现的追求就变得尤其不可忽视。

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和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江门市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协办的“护行四海——华侨华人护照特展”正是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华侨护照为主的纸质类文物专题展览。

护照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商周时代,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海外是从1840年后开始的,护照即在此时产生。在清末国家贫弱、列强侵凌的历史环境下,当时远赴海外的国人往往备受欺凌,中国护照无法真正发挥保护海外侨胞权益的作用。民国成立后,中国护照的地位仍然因为国内军阀割据、局势动荡、日寇入侵等原因在国际上遭到轻视,华侨华人出行依然时时被刁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发展壮大,经济日益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护照在保障海外侨胞安全与权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次展览旨在通过护照这一独特视角,展示护照与华侨华人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华侨华人远赴重洋、奋勇拼搏的历史进程和精神面貌。

该展览从“护照溯源”“走出国门”“统一规范”“通行天下”四个章节,以时间为脉络,从中国古代到晚晴时期、民国时期及新中国四个时间阶段系统展出了我国不同时期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巴拿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古巴、南非、缅甸、越南等十多个领事馆(公使馆)颁发的华侨护照(侨民证明书)原件,展示了中国护照从诞生、发展到真正能发挥保护海外侨胞权益的作用的历程。在护照作为普通人越来越常见的证件的当今,让观众通过展览了解护照的前世今生、形式变化,从中感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对于一个展览来说,空间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展览的空间布局绝非只是按照大纲的结构将展厅进行简单的分割即可,还需要对展览内容的逻辑关系与展厅实际状况进行整体分析和推敲,着重考虑参观动线的合理组织,各部分的有机组合,消化展厅中不利的原始结构,同时还需考虑空间的大小、形态、围合在观众参观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影响等。

展厅内部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各空间的围合关系、展柜的沿墙排列,无不体现出规整有致的整体感。空间形态从狭长到开阔,从转曲到敞开。随着时间推移,空间序列清晰有致。前序、铺垫、高潮、结尾,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将130余件展品、多媒体展示、互动展项有机串联起来,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空间的有序变化不仅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览的主体,动线流畅,回味无穷。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计算部分的知识内容是极其关键的,同时亦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难点所在。在实际教学当中,数学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往往是大费周章,而学生却会感觉这部分知识内容毫无生趣。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对教辅工具的开发,以便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厌烦感和抵触情绪。以多媒体计算为代表的信息计算手段恰好可以满足小学数学教师的需要,原因在于多媒体计算有着丰富的音频、视频功能,不但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现阶段,在电力市场的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中,我国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即通过对电力市场的资源整合,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例如:经济状况、用电情况、用户年龄等。针对不同用户的用电情况,制定相应的电力服务产品,不仅产品服务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价格上,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优惠。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处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电力企业为了实现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把握,并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应充分把握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的特点,即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理念。

一、空间的变化及交叉组合

展览中展出130余件(套)华侨护照(侨民证明书),其中不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华侨护照和最早的带照片的华侨护照,还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以及孙中山子女孙科、孙婉和孙娫等人的留学护照等。但是由于护照在其形态上的平面性,决定了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欠缺,因此,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创造最适合的审美体验空间。

食物为奶牛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及热能,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奶牛散热发生困难出现应激反应时,食欲便会下降。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 ℃以上时,奶牛的采食量急剧下降;当环境温度达到40 ℃时,奶牛的采食量仅为正常采食量的20%~40%。

此次护照展的展厅面积不大,按照展览大纲,展厅的内部由六个空间有序组合而成,各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既有变化又不失整体和谐。不仅参观动线得到合理的组织,而且展厅中间四个直径约1米的大圆柱也被有效隐蔽。观众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穿过廊柱拱券,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移步换景。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在想象中对文物布置有一个预期,充分显露出展览空间艺术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观众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转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时间与空间结合之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充分利用了展厅入口前长约10米的坡道,沿着坡道的墙面,在蓝色大海叠加世界地图的画面上错落布置了各时期华侨华人的照片,组成一组巨大的照片墙。不仅从视觉上有震撼,更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展览所要表达的主题立意。当观众沿着坡道缓缓走向展厅,一张张照片随着时间推移,从古到今,从黑白到彩色,不同时期华侨华人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场景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对即将开始的参观起到很好的预热作用和氛围烘托。

坡道的尽头,空间打开,融入了民国时期护照形式和碉楼元素的立体造型的主题墙凸显了序厅的宏阔大气,展览主题也一目了然。

从抽中的乡(镇)中选择一个村委,选在该村委附近的自然村相关的清查表,通过村主任或村民了解村屯的情况,核实地下水取水井数量、每个井的规模和位置,调查村内塘坝、窖池等数量,如果存在规模以上的地下水取水井还应核实井径、装机等,以核实清查数据是否准确真实,对象是否有错、漏报,同样按规定计算错报、漏报率。

此次展览的形式设计是希望通过展厅内部空间的变化及组合交叉,通过装饰符号的运用、色彩、灯光等方面的处理打动观众,引发情感共鸣,并力求做到返璞归真,将华侨的赤子情怀和拼搏精神真诚、朴素的表达。

二、装饰符号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桥乡”美誉,碉楼作为当地特有的建筑,是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突出表现了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因此,此次展览从碉楼的造型中提炼了罗马柱和拱券结构的造型元素作为装饰符号,在各内部空间组合的交界面做为过渡。罗马柱丰富的线条,拱券结构颇具美感的弧形,打破了普通建筑结构中单调生硬的直线型,使整个展厅颇具民国风情。

三种不同类型的关联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司法处置时也应当有着不同的标准,每种类型由于其与涉黑组织的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与交叉,在规范关联性企业的处置模式之前,需要对其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本文称之为“涉黑关联企业”,但最核心的对黑社会组织起重要支撑作用的是“关联性企业”,也可以作为扫黑除恶打击的重点。

在各版块说明、图文写真等的立面处理上也增加了线条,立面的凹凸、进退关系,不仅丰富了墙面的造型和立体感,而且与空间中的罗马柱、拱券结构相呼应。

(1) 测试时间——一般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跟随AW3列车跑车测试,时间预计为1 d;第二阶段跟随AW0列车试运行高密度跑车测试,时间预计为1 d。同时,应在线路开通前满足基本行车安全保障的各项要求。

经过提炼的装饰符号,轻盈适宜,又能折射出几分侨乡特色。既可以丰富展览的深度,又能够减弱纸质文物趣味性不足的先天缺陷,给观众舒适、活泼的体会。

三、色彩与灯光处理

纸质类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载体之一,护照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此次护照展在形式设计过程中强调通过色彩、肌理、明暗关系的暗示功能,营造真实质朴、没有过多装饰感的展示氛围。

考虑到展览的时代背景、地域和展品的颜色特征,展厅的色彩选用绿色为基调,柜外的墙面图文采用较为厚重的绿色,柜内选用清新的淡绿色,有明有暗,内外呼应。

柜外墙面图文的深绿色点缀在大面积做旧的米黄色肌理漆墙面上,有重有轻,层次丰富,使整个展厅凸显浓郁的民国风和侨乡特色;柜内包布的淡绿色将陈旧发黄的护照衬托出来,打破平淡,力求为观众在观赏文物的过程中营造清新、素雅的视觉环境。从绿到米黄的过渡使用,使展厅陈列环境既和谐统一,又醒目、饱满、富有生命力。

另外,灯光作为空间重要的媒介,为彰显展厅的艺术环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纸质类文物的展览,为了营造最佳的展示效果,灯光的处理也花了一些心思。一方面,调整好直接照明的亮度,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纸质类文物产生一定的损害;另一方面,为了更突出展品,避免平淡,在直接照明的基础上叠加局部照明,突出展示重点,视觉上产生一种立体感,一定要调整好照度、位置、角度等,避免形成光斑和阴影。通过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照度的灯光处理,使纸质类展品上的文字印记清晰明了,同时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营造良好的层次感和整体美学效果,使观众获得最佳的参观体验。

四、总结

纸质类文物因其自身形态的平面性,在做此类展览的形式设计时通常需要更加注重审美空间的营造,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法提升展览的艺术表现力。此文所提到的艺术表现并非完全感性的,一定是理性的、以科学为依据的形式美。包括各空间的尺度大小、组合方式以及线条、弧形等造型尺寸、比例的推敲,柜内体块高度、坡度的科学计算,以达到视觉上最合理、最舒适,借助理性的形式美的设计手法增添展览的魅力,从而实现展览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审美。

参考文献:

[1]李晋.谈提高纸质类文物在展览中的艺术展示[J].广州文博,2007:313-317.

[2]邢照华.试析纸质文物展示中的场景设计[J].兰台世界,2009(10):48-49.

[3]郭海涛.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7(2):60-61.

[4]陈同乐.南京博物院编.中国展法——南京博物院展览漫谈[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中图分类号】 G26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蔓蔓(1981-),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探讨如何提升纸质类文物展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以“护行四海-华侨华人护照特展”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