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改革与技术溢出与我国加工贸易升级_加工贸易论文

跨国公司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外溢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加工贸易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07)06-0066-05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发展已深化到特定产品生产流程所包含的生产区段或工序层次,即产品内分工或国际生产分割(Arndt、Sven W.,1997)。以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产品内分工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和生产可分性技术的发展使原来局限于一国进行的一体化生产过程在国际间不同生产区位分割开来成为可能时,跨国公司便会调整其生产组织战略。加工贸易是与产品内分工相适应的典型的贸易形态,我国以“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要方式的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途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的变革使国际生产网络得以构建,国际生产网络通过多种机制产生技术外溢所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融入产品内分工,沿着全球化产品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提升,进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有效而便捷的途径。

过去20多年间,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是我国利用自身要素优势对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作出的积极反应,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升级的关系问题,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潘悦(2002)、崔大沪(2003)等探讨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加工贸易升级中的作用,认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逐步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朱有为、张向阳(2005),刘德学、付丹、卜国勤(2005)等,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关系问题置于国际生产网络中进行探讨,认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投资和国际外包是发展中国家提升加工制造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方式便会发生变革,并通过国际生产网络产生技术外溢,从而带动加工贸易的升级,然而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探讨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作用机制和政策含意。

二、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对应于以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产品内分工形态,信息技术和生产可分性技术的发展使原来局限于一国进行的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在国际间不同生产区位分割开来成为可能,这迫使跨国公司不得不变革或调整其全球生产组织方式。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从水平一体化到垂直一体化的转变,其全球业务实现从多元化到归核化的转变。当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时,跨国公司依据其在产品价值链不同增值环节中的比较优势,将其分散于全球的非核心生产活动,进行更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同时把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进行,使自己聚焦于生产率和增值价值更高的核心业务,从而形成了两种典型的生产组织方式:垂直一体化投资与国际外购(或外包)。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跨国公司一方面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通过合资或独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加工制造分支机构,在总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控制下进行面向当地或是全球的生产,并通过公司内贸易保证部件的及时供应,此外还有大量的当地供应商为子公司提供配套加工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全球外包、OEM(原始设备制造或贴牌)等非股权投资方式,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给具有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制造商及分包商。跨国公司可以将其海外的一系列业务——从生产设计、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到最终产品的组装、营销、售后服务进行分包(Díaz-Mora,2004)。跨国公司这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既能够利用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可以分享外部供应商的生产活动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在我国从事的劳动密集型最终产品的出口生产活动要么是通过在我国加工生产进口投入品最终以外商的品牌销售,要么是通过我国企业以OEM方式生产。典型例证有服装行业的皮尔卡丹公司、鞋类制造商耐克公司在我国从事的出口生产活动。

2.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促使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生产网络得以构建。当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时,跨国公司(通常为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旗舰厂商)开始进行国际生产分割,通过对外垂直一体化投资或国际外购使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逐步构建了国际生产网络。国际生产网络既包括厂商内部的交易,也包括厂商之间的协调,它将旗舰厂商的分公司、子公司和合资企业与其分包商、供应商、服务提供商以及它们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联系起来。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主体按其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不同可概括为旗舰厂商(或称领导厂商)、高层级供应商和低层级供应商三种基本类型。旗舰厂商(Flagships)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主导力量,旗舰厂商分为两类,一类是品牌制造商(Brand Leaders),如Cisco,GE,IBM,Compaq,Dell等,主要负责产品的基础研发、概念设计、功能设计、成品组装、系统集成与升级以及营销等核心价值环节;另一类为合同制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s),如汽车业中专业于各种重要零部件开发制造的大型全球供应商;如Delphi,Visteon,Robert Bosch,Denso,TRW-Lucas等,合同制造商为品牌制造商提供全球供给服务(Ernst、D.&Kim、L,2002)。高层级供应商直接与领导厂商进行交易,他们一般拥有自主性技术,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小型全球生产网络,除了核心R&D和战略性营销活动被领导厂商控制外,高层级供应商一般能够承担所有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高层级供应商在旗舰厂商和当地低层级供应商之间起中介作用。低层级供应商直接与高层级供应商进行交易,一般很少与领导厂商打交道,其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成本以及交货的灵活性和速度,他们主要负责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些低附加值环节。由旗舰厂商所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如图1所示。

3.伴随着跨国公司生产组织的变革,国际技术外溢发生在国际生产网络之中。与跨国公司的生产组织变革相适应,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使得每一个海外投资企业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分散的、独立的海外某个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所占据的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从而国际技术逐步在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各主体之间进行外溢或扩散。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为发展中国家当地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良机(Ernst,D.& Kim,L.,2002)。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是加工贸易升级的基本机制,参与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安排就等于把一个企业、国家或地区置于潜在的动态学习曲线之上,使之沿着全球化产品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提升,进而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图1 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

三、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机制

为适应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调整其全球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和国际外购,形成了由旗舰厂商所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国际技术通过两种渠道产生外溢效应:从旗舰厂商到高层级供应商的溢出以及从高层级供应商到低层级供应商的溢出。高层级主体向低层级主体溢出或转移技术或知识,一是为了使低层级主体能够掌握生产相关产品或零部件所必须具备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二是为了使低层级主体能力得到提升后,可以向其转移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并让其承担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使自身可以集中资源和能力从事更具战略性的任务,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旗舰厂商运用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技术顾问等机制向其全球子公司、合资企业的加工企业或独立供应商转移知识。因为跨国公司在采取垂直一体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外购业务时,对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他们通常会直接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或提供技术顾问等方式向产品链条中的低层级供应商转移较复杂的技术知识、传授较先进的管理经验,使低层级主体能够掌握生产相关产品或零部件所必须具备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逐步带动加工贸易的升级。韩国、台湾地区和我国大陆的诸多当地化供应商都享受到了这种技术外溢带来的利益,电子产业在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向低层级供应商(通常为加工制造企业)提供或迫使他们购买更复杂的机器设备以改善他们的生产能力。机器设备越复杂,其技术含量越高。复杂的机器设备对其使用者来说是实现生产过程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当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向低层级供应商提供机器设备时,技术知识就以机器设备为载体转移至当地供应商或加工制造企业。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并不一定是复杂机器设备的提供者,但是他们可以迫使加工企业购买更复杂的机器设备以提升他们的加工制造能力。

3.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采用OEM协议向当地独立的供应商转移知识。在OEM协议下,委托企业(通常为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向加工企业(通常为低层级供应商)提供生产质量控制手册、产品和服务标准、产品与工艺设计蓝图、设备资料以及培训讲稿等文献。加工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将这些显性知识内部化为隐性知识,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就实现了技术的溢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商大多都是利用OEM这种技术溢出机制,实现从OEM到OBM(原始商标制造)的转变。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从事OBM生产最先进的国家,自有品牌产品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台湾厂商则在电脑、自行车、运动器材和鞋类等领域先后进入到了OBM阶段。这意味着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某些制造商已实现了从低层级供应商到高层级供应商的转变。

4.当地独立的供应商运用反向考察、人员培训等机制来提升其生产能力。对于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技术外溢机制。对于当地独立的供应商来说,仅仅从高层级主体得到显性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时,通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低层级供应商会反向地派遣有关人员到旗舰厂商的最佳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接受系统培训,以实现对显性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5.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在实现中间投入品采购的当地化时带来的前、后向产业联动效应也是实现技术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外溢的催化剂。在国际生产网络中,旗舰厂商或高层级供应商如果能够实现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的当地化,需要同当地供应商发生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当地独立供应商从中学习和掌握高层级主体向他们溢出的技术并付诸于实践,提升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中上游厂商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由国内简单加工的产品转变为由国内生产,最终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意味着加工贸易把中上游产业带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实现了由下游产业向中上游产业的延伸(Howard Pack & Kamal Saggi,2001)。

然而,在现实中,当地独立的供应商要把高层级主体转移过来的显性或隐性的知识付诸于实践通常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社会化,结合,外部化和内部化。因此当地供应商只有通过参与国际分工网络并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

四、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对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至今,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是我国利用自身要素优势对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作出的积极反应。通过积极参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我国已有许多加工制造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和自主创新有效地吸收国际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溢出的技术或知识并提升了自己的加工制造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我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利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FDI这一技术溢出机制有效地实现了从提供配套产品到自创品牌的转变。1994年2月,我国长城计算机集团与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合资成立了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深圳)有限公司IIPC。根据合资协议,长城计算机公司以加工贸易方式为美国IBM公司提供配套产品,生产IBM品牌机。由于从事的是计算机零部件与组装的加工贸易,其加工配套出口的产品必须与美国IBM公司站在同一条技术水平线上,这就给长城深圳公司提供了一个“干中学”的良机。该公司科技人员将从合资公司学到的技术迅速应用到自创品牌——金长城计算机的开发设计和规模生产上,使自己的品牌保持着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的发展水平。

另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格兰仕集团通过OEM这种技术外溢机制实现了从OEM到OBM的转变。格兰仕公司前身是一家生产羽绒制品的厂家。1993年开始投产微波炉,并参与到由欧美制造商所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引进并集成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从全球市场的视角来配置资源,以OEM方式向全球市场推出产品。同时,格兰仕集团为了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与美国的R&D机构共同合作开发自主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从OEM到OBM的转变。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格兰仕已成为我国微波炉行业的龙头企业。

但是,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不是自动的,需要技术的接受方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我国还有很多加工企业也参与到了国际生产网络之中,但他们仍然是国际生产网络中较低层级的供应商,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成本,这些企业仍主要从事加工制造,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缺乏自有品牌,设计与销售环节极为薄弱。同时,他们对高层级主体的依存度极高,在网络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极易受到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冲击。我国的许多加工企业正是由于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所以不能充分获得国际技术外溢的好处。

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承接OEM国际外包协议,扩大为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采购商以及全球供应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向ODM(原始设计制造)、OBM或者具有综合能力的合同制造商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更新改造生产设备的步伐,提高在中间产品及零部件方面的生产供应能力,从而增强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五、结论

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制度结构相适应的跨国公司生产组织的变革已成为国际生产网络形成的主要动力源。加工贸易是与产品内分工发展相适应的典型的贸易形态。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是加工贸易升级的基本机制,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就等于把加工贸易企业置于潜在的动态学习曲线之上,使他们的加工制造能力沿着全球化产品链条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密集型环节提升。然而,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外溢不是自动的,需要当地的独立供应商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既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又要主动学习和吸收高层级主体向其转移的先进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提升其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标签:;  ;  ;  ;  ;  

跨国公司生产组织改革与技术溢出与我国加工贸易升级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