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在钢琴演奏实践上获得的启发和查阅搜集相关音乐文献基础上,就浪漫主义时期德奥钢琴奏鸣曲这一重要体裁,以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这几位主要作曲家的创作作品为典例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发现浪漫主义时期德奥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大都遵循着古典时期钢琴奏鸣曲本身的结构原则,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但与以往相比,它突破传统形式,增加新的音乐元素,突出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多地融入了作曲家的主体情感,从而使奏鸣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浪漫主义音乐;德奥
西欧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促使民族主义思潮高涨,一些音乐艺术家们发挥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束缚,强调个性和自由的创作。音乐作为浪漫的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钢琴音乐随之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德奥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心灵的层面上,认为音乐作品要表现自身的灵魂和主体的感觉,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浪漫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作为钢琴音乐中重要体裁之一,在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自由舒展、连绵起伏的旋律在奏鸣曲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德奥钢琴奏鸣曲的节奏更加复杂多样,音乐更具活力,和声语言也更为丰富。
一、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开始于18世纪末,承接着古典主义时期。作为那时衰落的古典主义的对立面,浪漫主义在古典主义传统的规则和局限面前是自由的,它渴望无限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总之,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感情战胜理智,内容突破形式的时期。
“浪漫主义”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及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深入发展,拿破仑战争横扫了欧洲旧秩序,新的社会理想在欧洲广泛传播,工业化的技术进步使社会结构发生了迅速变化,资产阶级逐渐取代封建阶级掌握了政治权力。1830年和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更是促进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和民族独立运动,一种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高涨起来。正是在这种更加强调自由和个性的社会中,音乐作为各门艺术中比较浪漫的一种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退的过程,贝多芬作为横跨两个时期的人物,其创作特点已经体现出向浪漫主义过渡的趋向,而一般音乐历史将浪漫主义时期分为四个时间段,早期(19世纪10-20年代):韦伯、舒伯特;盛期(30-40年代):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中后期(40-80年代):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晚期或浪漫主义之后(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布鲁克纳、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
随着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它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作品中主要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一般为梦幻般的诗情和火热的激情。在这一时期里,流行的钢琴体裁数不胜数,有奏鸣曲、幻想曲、即兴曲、圆舞曲、前奏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其中,钢琴奏鸣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体裁,创作过这一体裁的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还包括横跨两个时期的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往往留给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德奥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
德奥早在18世纪70年代就形成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这些艺术家们主张艺术(尤其是音乐)要把艺术创作的注意力集中到人们心灵的活动上,而不仅仅是描摹客观外界和表现理性,尊重自身的主体感觉是唯一重要的。德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在新的世纪里始终没有放弃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崇尚信念,他们不断地从贝多芬那里得到启示,韦伯、舒伯特与古典主义传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门德尔松和舒曼以巴赫以来德奥古典音乐传统作为艺术的最高标志,勃拉姆斯或是继承传统精神,或是恢复传统形式······19世纪浪漫主义的德奥音乐是在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基础上增添其独特的个性和各自的光彩、符合这一时期的全新的音乐。
德奥的钢琴奏鸣曲主要在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这几位作曲家的创作领域中。奏鸣曲,作为一种体裁,它必须与奏鸣曲式区分开来。可以说,任何作品的标题“奏鸣曲”都属于奏鸣曲体裁,根据19世纪早期的说法,它与交响乐、幻想曲和协奏曲不同。奏鸣曲是具有多个乐章的套曲,第一乐章的第一部分(呈示部)包含两个对比性主题,即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几乎总是在主属调性上,然后,这两个主题或其中一个在第二部分得到进一步展开(展开部),或插入新的材料,这之后是两个主题材料的复原,此时这两个主题就都出现在主调上了(再现部),第一乐章通常用的就是奏鸣曲式的基本原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虽使奏鸣曲的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到目前为止,奏鸣曲式的古典基础相对来说保持稳定。第二乐章通常为慢板乐章,情绪上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乐章为中速或快板乐章,大多用谐谑曲或终曲,与前两个乐章形成快-慢-快的对比,有的还增加一个乐章结束,形成四乐章的奏鸣曲。在音乐表现手法上,自由舒展、连绵起伏的旋律在奏鸣曲中占有突出地位,节奏更加复杂多样,音乐更具活力,和声语言也更为丰富。
这一时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所表现的音乐内涵多种多样。它们有的体现作曲家自身的性格特点,有的反映时代的特征,有的来自于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作曲家创作的独特思想和风格。
(一)贝多芬——跨时代的巨人
要说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一个人——贝多芬,这位横跨着两个时期的音乐巨人(即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理智严谨,也包含着浪漫主义的激情个性。“与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音乐相比,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另一个时代的产物,音乐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情感表现的幅度之大使当时的人们感到震惊:从痛苦的绝望到令人振奋的斗争情绪,从内心的忧郁到胜利的欢呼,从纯洁的爱情到悲愤的怒吼,从暴风雨般的热情到田园诗般的宁静,从活泼的幽默到深沉的哲理思索。一句话,贝多芬冲破了形式和贵族的重重束缚,把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中,最主要的是钢琴奏鸣曲,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堪称为古典奏鸣曲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新约全书”。他把奏鸣曲的刻板程度变为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在贝多芬的笔下,形式不是对内容的约束,而是内容展开的依据。我们从这32首钢琴奏鸣曲来看作曲家的钢琴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1794-1800):他写有1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代表了贝多芬的早期风格,从中可看出海顿、莫扎特等一些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他的影响,不论从曲式结构还是从钢琴语汇来看,他都以前辈作曲家所奠定的基础为起点,但这时已显露出贝多芬独特的个性风格——朝气蓬勃、倔强自信、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其中,著名的《“悲怆”奏鸣曲》与其他早期作品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不同,这是他初遭耳聋袭击时痛苦愁闷的反映,体现了他的悲剧性格,但末乐章的回旋曲情绪较为明朗活泼,与前两个乐章形成对比,表达了作曲家在忍受痛苦的同时仍对未来抱着赤诚的信心。
第二期(1801-1814):他进一步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传统手法的影响,从情感内容出发,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从中可以说明他的作品已出现了浪漫主义因素,如他的《“月光”奏鸣曲》加了副标题“似幻想曲”更印证了这点。其中第17首、第21首、第23首等钢琴奏鸣曲成为中期作品的代表作,尤其是第21首《“黎明”奏鸣曲》和第23首《“热情”奏鸣曲》达到了他钢琴创作的顶峰。贝多芬在这几首曲子中运用了大量高超的钢琴技术手段,如连篇累牍的分解和弦、音阶、琶音、颤音、双八度的滑奏等来表现乐曲的宏伟气势和英雄气概。其中也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各类情感:英雄性、悲剧性和抒情性。
第三期(1816-1822):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只有5首,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集中体现。他在这5首奏鸣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赋格和变奏曲式,乐章与乐章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表明古典奏鸣曲式开始解体,更自由的浪漫主义风格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在技法上扩大了和声的运用,出现了减七和弦、半音、等音变换等,出现的大段长颤音更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手法,这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说明他已从戏剧性的情感表现上升到沉思性的哲学思维中去,人们可以在这当中体验到超凡的宁静和和平。
从贝多芬三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我们了解到,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常用四个乐章,但这种结构很快就被他抛弃了。之后他通过实践创作,确认三个乐章的结构——热情的、激动的第一乐章,深思的、抒情的第二乐章,以及戏剧性的、热烈的第三乐章。有时他会简化第二乐章,把这个乐章处理成过渡性的间奏乐段,或用第二乐章作为高潮,结束整个奏鸣曲。在最后的阶段,贝多芬使整个奏鸣曲式有了更为不寻常的变化,使之更趋向于幻想性。在一个乐章里,他会用一种新的素材来打断原有的乐思,复调的写法变得更为常见复杂,和声的使用也更大胆,同时奏鸣曲的主题相互之间联系密切,都蕴含着难以捉摸的力量。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除了在技术上和形式上有所改变,在音乐内涵上更是经过了彻底的洗礼。他的奏鸣曲不仅优雅动听,更具有严肃和深刻的意义,每一首奏鸣曲都根据作曲家的意志向听众揭示一种人类世界的英雄性、战斗性,以及人们的欢乐、悲壮、崇高等。他虽继续运用古典奏鸣曲这种形式,但绝不让这种形式干扰或破坏自己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倾向和限制自己赋予奏鸣曲所具有的丰富、深远的精神内涵。他最后的几首奏鸣曲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体现,他重在表达、发泄自己的主观情感,毫不顾忌形式上的原则标准,为后来的作曲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并且打开了通往浪漫时代的大门。
(二)舒伯特——用歌唱的旋律诠释钢琴音乐
舒伯特,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艺术歌曲之王。他的音乐来自于他的生活,他的音乐抒发着他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他的音乐永远散发着亲切、敏感、单纯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些忧郁和伤感,让人听了舒畅,也让人听了不禁感伤。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他的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也赋予了新的浪漫气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他的钢琴作品也深受影响,尤其表现在旋律的歌唱性上。“人们常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又使音乐变成诗。”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分为两大类,即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在这里主要讲述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他共写下了21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完成了的只有11首,其余都是未完成的。这种体裁对舒伯特的伟大前辈们(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创作来说是最典型的。“对于有着浪漫主义憧憬的舒伯特来说,既要掌握古典奏鸣曲的传统形式,又要寻找符合新的感情表达的途径绝非易事。舒伯特本人的艺术气质是抒情性的,充满幻想诗意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原则是表现对立矛盾的统一,要把浪漫主义的内容装进古典主义的形式,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舒伯特在海顿、莫扎特的基础上写,其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演变过程是从歌唱性、抒情性逐渐到英雄性、戏剧性,但抒情性始终占主体,他使抒情的形象趋向个性化,注入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19世纪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矛盾。
舒伯特也选择奏鸣曲式进行创作,但他并不遵循传统的奏鸣曲式原则,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旋律上,特别爱用那些能很好表现他感情的歌曲,但这样的旋律不利于扩展和延伸。他的奏鸣曲很少在展开部着笔,更多注重调性转换的效果和依靠和弦伴奏的旋律进行发展,再现时也不作修饰。他的奏鸣曲速度常常是一、三乐章用中速,而在第二乐章用行板或柔板。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多半是沉思性的抒情独白,与副部主题性格相似,对比并不明显,通常是两个抒情性主题的相互补充;展开部常以变奏手法来表现细腻的情绪变换。舒伯特力求从乐曲一开头就以更鲜明、更完整的形式展示基本主题的抒情形象,其后的发展则以变奏为主。他在第二乐章上没有太多的发挥。第三乐章则主要使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基本保持了古典主义风格。末乐章以优雅、轻快的抒情性为主,常以纯风俗性的舞曲形象出现,节奏往往受到西班牙或匈牙利的影响。
然而,“舒伯特的奏鸣曲被有些音乐史学家认为,过于松散而不够严谨,温馨柔和的歌唱性旋律很难发展成具有严密逻辑的大型奏鸣套曲,但也许正是这点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随意性。”“舒伯特的奏鸣曲形成了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的一条不间断的细流,菲利普·拉德克利夫认为,舒伯特之所以选择这种形式是因为它与旋律对比的音乐思想基本一致,他在奏鸣曲中展露出了个性的每个方面,以自发性、创造性、直接性、力量等为创作的核心内容。” 浪漫主义时期是钢琴独奏音乐的黄金时代,浪漫主义伟大作曲家们主要的钢琴曲就是循着舒伯特的创作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三)舒曼——具有诗人气质的音乐家
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他是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感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的表现目的和意义,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们有着深远影响。
在舒曼的钢琴体裁中,他曾创作过三首钢琴奏鸣曲,即《升f小调大奏鸣曲》(Op.11)、《f小调奏鸣曲》(Op.14)和《g小调奏鸣曲》(Op.22)。《升f小调大奏鸣曲》的出现,象征着与古典奏鸣曲全然不同的浪漫派奏鸣曲诞生,篇幅虽长而不易演奏,却有着它美妙迷人的音乐魅力。它是“舒曼献给妻子克拉拉的作品,它的慢乐章唯美抒情,其中的谐谑曲则极具生命力。”它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引子由柔和的慢板转而由升f小调序奏与主部灵活的快板;第二乐章是三段体的抒情曲;第三乐章由最快板的谐谑曲和慢板的间奏曲组成;第四乐章则是回旋曲式的快板终曲,庄严、肃穆。
《f小调奏鸣曲》被誉为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同等级的作品,曾被改为“无管弦乐的协奏曲”,但有人却评论该曲:“近于贝多芬和韦伯的调性,具有大奏鸣曲的特性,却没有完整的协奏曲性格。”该曲也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灿烂的小快板,同样用奏鸣曲式写作;第二乐章是悠闲的谐谑曲;第三乐章为自由的变奏曲;第四乐章是以最急板的奏鸣曲式结束。
《g小调奏鸣曲》是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最短的一首,精简有力,较接近古典的钢琴奏鸣曲形式,它有着鲜明的主题,合乎逻辑的发展,整个奏鸣曲具有持久的魅力。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充满浪漫气息;第二乐章则是自由的变奏曲;第三乐章是富有个性和幻想的诙谐曲;第四乐章为回旋曲,给人一种暴风雨般倾泻的感觉。
舒曼的钢琴奏鸣曲有着丰富的音乐主题和典型的浪漫派诗意。他将他的“贯穿性组曲”的原则用于奏鸣曲式,加强了形象的对比性。舒曼对奏鸣曲的尝试就是将他性格中的两重性用奏鸣曲形式表现,即奏鸣曲式中的主部和副部最宜代表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他在主题动机的展开上仍旧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他的钢琴奏鸣曲风格始终如一,他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他的亲身感受,或主观伤感,或亲切温暖。舒曼敏感地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憧憬和幻想,全神贯注于音乐本身,进行一些过去没有过的音乐描写试验。他把纯粹的感情转变为纯粹的声响,在当时和现代,都是一位极有特色的作曲家,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四)勃拉姆斯——浪漫乐派中的新古典主义者
钢琴艺术史上以德奥为中心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代表是勃拉姆斯,他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与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相结合,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钢琴作品虽不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体裁,却是他全部创作的起点。”
勃拉姆斯最早的钢琴作品为三首奏鸣曲(作品1号、2号、5号)和一首谐谑曲(作品4号)。“对于身处浪漫主义顶峰时期的青年作曲家来说,一上来就写作三首大型钢琴奏鸣曲实非易事,表明勃拉姆斯从创作一开始就显露出反潮流的倾向。他反对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提倡纯音乐。在他看来,音乐早已过了登峰造极的时代,古典主义精神已在浪漫主义洪流中失去,他要为恢复古典传统而奋斗。这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是他艺术理想的表白。”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1)共四个乐章,它继续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热情而富有活力,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贝多芬的影子。第一乐章的主题大胆地运用了一连串和弦与平行八度,其节奏的律动和贝多芬的风格很像,期间还有大量的平行六度、大量的三度乐句,以及模仿与卡农等复调手法,这些则是巴赫给他的烙印;第二乐章是行板,勃拉姆斯在这个乐章注上了“根据古老的德国情歌”,并在开始十二小节附上了歌词,他还将这十二小节的旋律写成了三个变奏和结尾;第三乐章是谐谑曲,节奏活泼,在e小调上出现,中段转到了C大调,变得更加激动,然后直接再现第一段;第四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回旋曲式,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经过变形处理,成为8/9拍,是整个奏鸣曲最有效果的一个乐章。总的说,这首勃拉姆斯早期的奏鸣曲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对主题的合乎逻辑的处理,“它出版于1853年,题现给他的挚友,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
《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也共有四个乐章,“具有更多勃拉姆斯创作初期的特征,如不加修饰的率真,近乎粗野的刚硬与梦幻般的柔和情绪呈鲜明对照。就整体而言,第一奏鸣曲较多阳刚粗犷气质的显露,而第二奏鸣曲则在充沛的活力与热情之间,隐隐透露出阴柔的感伤气息。”“其中第一乐章充满戏剧性,高潮的形成与消退都具有英雄气质;第二乐章与第一首奏鸣曲一样也是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用类似问答的形式将旋律加以节奏变换,效果上十分接近舒曼的音乐;第四乐章《终曲》以简短的引子开始,整个乐章如同竖琴式的效果,从中渗透出抒情柔和的颤音和色彩斑斓的音响,展示了勃拉姆斯的天资才能。”这首奏鸣曲在继承了古典传统的同时,又具备了新的音乐语言和浪漫情绪。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共有5个乐章,在不同的时期完成,这是三首奏鸣曲中最成功的一首,勃拉姆斯独特的钢琴效果才开始真正发挥出来了。其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对比鲜明的音乐动机,一个节奏性强烈,一个旋律抒情平缓;第二乐章是降A大调的充满感情的行板,充满浪漫诗意的柔美旋律流淌在浪漫的气息之中,时而紧张有力,时而宁静徐缓,最后进入降D大调并在此结束;第三乐章是谐谑曲,“以一个像是横扫一切的七和弦大琶音开始”;第四乐章是间奏曲,类似于行板,降b小调主题非常忧郁,与第二乐章的旋律密切相关;第五乐章在旋律和节奏上充满对比,同时在织体上也有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高贵、庄严的气质。“这首奏鸣曲的二、三乐章由克拉拉·舒曼于1854年在莱比锡首演,全曲则由勃拉姆斯本人在1863年公开首演。”
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来自于他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推崇,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气息,理性、严谨、朴素······他继承贝多芬的音乐思想,表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斗争生活。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德奥钢琴音乐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激情涌动但又经过深思熟虑,属于19世纪浪漫时代具有古典风格的作曲家。在浪漫主义潮流中,他恢复了已经失去的古典主义传统,是一位典型的反潮流人物。他开创了这一时期新的音乐风格,对之后钢琴音乐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将会通过其他民族的音乐语言继续得到表现。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钢琴奏鸣曲,与以往的钢琴奏鸣曲不同,它突破传统形式,增加新的音乐元素,突出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多地融入了作曲家自己的主体情感。总之,无论是作曲家自身的个性体现,还是时代的呼吁,都造就了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的全新创作。浪漫时期德奥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大都遵循着古典时期钢琴奏鸣曲本身的结构原则,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使奏鸣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因而,在钢琴演奏上也添加了很多新技巧。本文的探讨,不过是作者期望自己对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有更深的了解,也使我们在钢琴弹奏训练及演奏上获得理性的认知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199-292.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95-144.
[3]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钢琴曲与器乐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100-102.
[4]鲁宁.《钢琴名作赏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5:49-122.
[5][美]Patricia 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61-175.
[6]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254-267.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第3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205-269.
[8]《New Grove Dictionary》电子版.
[9]沈旋、夏楠.《古典音乐欣赏》[M].第2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1:54-108.
[10]钱仁康.《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8:722-723.
论文作者:王静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奏鸣曲论文; 乐章论文; 钢琴论文; 浪漫主义论文; 舒伯特论文; 贝多芬论文; 音乐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