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生产的“停滞”及其成因_重工业论文

辽宁工业生产的“停滞”及其成因_重工业论文

辽宁工业生产的“停滞”及原因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论文,工业生产论文,透视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近几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不难发现,辽宁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下跌。辽宁这个曾是全国较发达的省份出现这种局面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的工业生产的长期“停滞”是最主要原因。

1 辽宁工业“停滞”的基本特征

1.1 重工业比例奇大,结构僵化

辽宁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大,全国133种矿产资源中, 辽宁已探明60种,特别是铁矿资源及其辅助原料菱镁矿、石灰石等不仅储量大、分布集中、埋藏条件好,而且资源组合优良,为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世纪初由于俄、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资本的入侵,现代工业开始在沈阳、大连、营口等地发展起来,日伪时期辽宁的现代化工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在全国也占有极重要地位。但大多为原材料及半成品生产,机械工业和轻纺工业落后,工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

解放以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国家集中力量在辽中南地区进行了以鞍钢为主,包括抚顺煤炭工业,本溪钢铁工业和沈阳机械工业在内的重工业基地建设。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辽宁省的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几乎都在70%以上,1985-1990年间重工业产值比例稍有下降,1992年后比例又进一步回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辽宁省重工业比例一直比全国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目前高出20个百分点。

在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本地区几乎未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也未经过轻纺工业的发展阶段;而是依靠外来资本的输入及短期内省外人口的大量迁入,直接进入重化工业的发展时期。在建国初的一定历史时期内,辽宁的这种重工业体系确实充分地发挥了本区的优势,比较合理。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过程中,辽宁的重工业比例长期居高不下,几乎是顺着贯性一直发展下来。基础工业和支柱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张,新兴工业和主导工业发育不良,没能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弹性、可迅速纵深演进的工业结构。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工业结构本身就是最典型的停滞。

1.2 经济效益较低,工业增长缓慢

辽宁的大部分企业是五、六十年代,有的甚至是三、四十年代的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以钢材、有色金属、重化工业原料、一般建筑材料和重型机械、运输设备、机电产品等一系列初级原材料和粗加工的大路货为主,目前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低。

辽宁省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规模结构,及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老工业基地的共同问题早已有所显现。从辽宁省各个五年计划间的工业增长速度看,在“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辽宁省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速度;自第二个五年计划起,则一直低于全国平均速度,“七·五”和“八·五”期间更比全国平均工业增长速度低8—10个百分点。 辽宁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也由1985年的第3位降至1995年的第6位。

1.3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效益差

辽宁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以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资源开发型结构,使矿产和资金等可移动性生产要素高度集中,相应造成水和环境等不可移动的空间要素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本区目前是全国污染源最集中、“三废”排放量最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国家环保局确定全国300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辽宁省达332家,本区各类污染物平均密度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倍以上,污染最重的辽中南地区更在5倍以上,具体包括水环境的污染、 大气污染和其它污染。

1.4 能源、水资源短缺

辽宁是全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国4.1%、10.4%和5.4%。但以高耗能的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辽宁的能源消费量巨大,在全国属于能源短缺地区之一,每年原煤调入量3000万吨以上,原油调入量1000万吨以上。由于能源结构及地区发展趋势的决定,未来二十年内辽宁的煤、电、油的缺口将不同程度扩大。

水资源短缺是全局性问题,辽宁省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324.7 亿吨,人均水资源量为815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9,是全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 但在辽宁中部和大连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性质又有所不同。辽宁中部水源短缺和污染并存:本区中部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发达的重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重叠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大连的淡水资源短缺且开发条件差。

2 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透视

2.1 主要产业所依托的区域优势弱化,外在不经济明显

辽宁省的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等主要工业部门都是在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依靠良好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利用起步早的“先发优势”等发展起来的,与此相伴的是各城市相似的产业机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开发,除铁矿资源外,其它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度下降,品位逐步降低,开采条件日益恶化,使资源的平均开发成本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优势几乎不存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工业对原材料的依赖性降低,日本等原材料资源短缺的地区加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表现出工业经济和资源的分离,自然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辽宁省重工业生产所依托的优势明显弱化。从更深层次看,由于外在不经济,将使辽宁中部各市的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升。外部不经济主要包括:(1)矿产资源的开采条件恶化,平均开发成本提高;(2)从其它地区运入的原材料、燃料比例增大,运输成本提高;(3 )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由于辽宁等重污染地区各类污染物的累积(包括在时间轴上的累积和污染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也由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逐步增强,要求企业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

2.2 计划经济体制掩盖的矛盾公开化,生产要素组合不合理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辽宁这类以重工业为主、计划经济条件下受益较大的地区,已逐步暴露出计划经济体制下掩盖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充分发挥辽宁的资源、经济和历史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将鞍钢改造等二十多个重点工程安排在辽宁,搭起了本区重工业基地的基本框架。一方面国家通过项目布局、资金供给、原材料供应及产品统销等手段加强了本区基础工业基地的形成。另一方面国家对本区进行严格的制约,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转换由国家统一安排。当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减少了对本区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本区以重工业为主的单一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及其它社会福利由国家包下来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利益等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不挂钩。转入市场经济后,国家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不但要维持正常经营,还要负担退休职工的福利及中小学等社会福利设施的开资。有人形容这些企业背着职工福利的包袱,抱着中学等设施与其它企业竞争。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浮于事、机械臃肿。因成本和利益脱钩,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转入市场机制后,在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公开化,企业富余人员的存在说明这些企业的生产要素组合不合理。

2.3 国家政策的影响

任何国家都要通过其产业、财政、金融、区域政策和经济法规等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政策对国民经济全国发展的积极作用是自不待言的。但各个地区受益不平衡,辽宁省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也是其生产要素组合不合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2.3.1 开放政策。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 本区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较晚、开放层次较低、获得国家开放政策的倾斜较小,政策运用的也较死,导致本区的外商投资等项指标明显低于广东和江苏等省区。在我国企业资金普遍短缺时期,这种对外开放程度及引入外资量的差距必然对地区工业的振兴产生深远的影响。

2.3.2 投资政策。近些年来, 国家逐步把投资重点由原来的老工业基地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依靠国家投资维持生机(即输血),处于国家对这里的投资减少、地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又末形成(即造血)的转轨时期,以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辽宁,必然面临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2.3.3 扭曲的价格政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国家最先放开的是消费品价格,最后放开的是原材料价格,前后间隔10年左右。在这种双重价格体制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以轻纺和其它消费品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受益最大;而对以冶金、石油、机械、化工和能源生产为主的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极为不利。国家试图通过政策性补贴缓解这种矛盾,但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的负面效应却是深远的。一方面因企业的经营与效益不能完全挂钩,往往是产品生产量越大亏损也越多,严重挫伤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明亏暗补的形式也往往掩盖了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对企业竞争意识的培养及企业经营体制改革都不利。

2.3.4 国家产业政策。建国初期至70 年代末是我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辽宁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曾经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作出巨大贡献。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食品、服装等轻工业部门及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生产为主的工业部门得以迅速发展,部门经济效益也较好。我国这一时期发展快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区无一不得益于对这种机遇的把握,辽宁省的产业则不适应这种变化。

3 几点思考

3.1 辽宁的工业发展历程说明,区域优势是个历史的范畴, 有一个从潜在优势到现实优势、直到优势消失的过程。把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维系在某种单一区域优势上,忽视其它优势利用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不断地发现和培育新的区域优势,形成纵深的经济结构,才有可能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3.2 区域经济发展遵循“大道原理”, 在经历痛苦的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需要有一个发展相对慢的“停滞”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辽宁工业的“停滞”带有一定必然性。问题是怎样缩短这个调整过程,使辽宁的工业早日重新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3.3 在辽宁,现代城市工业的发展, 不仅没能淘干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澡盆中的水(A.Lcwis,1989), 相反在城市工业内部又出现了大量企业富余劳动力,面临农村企业和城市工业两个澡盆中的水都需要淘干的特殊矛盾。

本文是在周一星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孟延春和曹广忠博士给予了真诚的帮助,论文中大量引用了周一星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标签:;  ;  ;  

辽宁工业生产的“停滞”及其成因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