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体育评价论文_乐晓峰1,, 邱秋2

改进体育评价论文_乐晓峰1,, 邱秋2

摘要:通过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本文试图从评价内容、标准、过程、主体及评价内容个性化出发,充分利用评价作用,以评价激励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体育学习,评价,激励

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评价就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学生,或者在期末对学生进行几个项目的考核,教师根据考核量化的分数,确定几名体育尖子生,在运动会或素质抽测前进行短期的训练,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经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摸索总结出一套体育评价方案,用于指导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全面评价学生

以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局限于体能、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此可见,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中国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曾经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因个体差异,运动能力有优有劣,学习态度有好有坏。运动能力优的,学习态度不一定好;运动能力劣的,即使学习态度好,但仍然难以达标。这样,就会削弱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有助于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其内容主要有:

1、考勤制度。包括课堂制度与常规,课堂学习态度与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占10%。

2、基本常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文化,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如体育卫生知识、健康知识、运动安全知识等。占10%。

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表现在耐力、速度、灵敏、力量、柔韧等。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占50%。

4、特长展示。主要是选修项目。如乒乓球、足球、跆拳道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占10%。

5、进步分。各单元阶段性测试之间的分差越大,进步分越多。占10%。

6、自评、互评分。占10%。

二、评价标准机动化,重视个体差异

在我手中有四个版本的体育课考核标准,每个标准不近相同,这些评价标准是少数体育教育专家制定的,虽然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但不一定符合每个地区,尤其是山区县,学生耐力、力量一般较好,在800米、投掷等项目中,部分学生能够轻松过关,少数学生不经训练也能得到优秀,而在速度、柔韧、技术性强的项目上,标准过高,学生较难过关,如跳高等项目。所以我们因地制宜的制定标准,把耐力、力量类项目的评分标准略有提高,而把技巧、柔韧、速度类项目的评分标准稍微降低,这样让评分标准适合大部分学生,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客观、准确的评价学生。在评分标准普调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微调。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所以如果采用统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显然违背了选择性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原来的测试成绩,在考核表的基础上适当作调整。例如:把爆发力好的学生的短跑、跳跃类项目标准提高,把协调能力好的学生的技巧、武术类项目要求提高,把力量强的学生的投掷类标准要求提高等等,反之亦然。只有这样,让每个学生在每个项目上都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学生的发展

传统评价只是在期末进行,学生总想到期末拼一拼,能考多少是多少,不能很好的激励学生平时练习。现在,凡是可进行定量测验的,我都进行阶段性测验,记录成绩,用作判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依据。这样,就让学生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有效促进学生练习积极性。比如仰卧起坐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把每次测验结果作记载,看每次测验间的分差,分差大,进步大,进步分就多。学生甲仰卧起坐第一次12个,第二次18个,第三次25个,学生乙仰卧起坐第一次20个,第二次22个,第三次26个,显然,甲的最终个数比乙少,但进步比乙快,那么甲的分值就高。定性测验的项目,如体操、武术、韵律操等,在考核时,学生因紧张易造成失误,不能较好的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现在,我把考核放在教学过程中,每堂课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掌握动作的质量,进行分段考核,用以确定最后成绩,避免一考核定“乾坤”。无论是定量测验还是定性测验,评价动态化都有效的帮助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最后形成满意的终结评价,两者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评价主体互动化,多方促进进步

过去只有教师评价学生,教师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的学生,评价是“一言堂”,教师是唯一的参评者,学生不能主动接受评价。传统的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的做法,使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用上课也能得高分,造成与评价的目标脱节、评价偏离重心。而在自评和互评,定量、定性的过程中,始终高度把握评价的目的,关注个体差异,对学生个体才真正谈得上公平、公正。学习新课程标准后,我总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因为学生既是参评者,又是被评者,是评价的主体,所以他们之间实行了相互的沟通、交流和监督。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进行考评时,让学生再进行自评,组内互评,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每个单元的表现,更能准确、客观评价学生。比如跳远教学中,学生了解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后,通过自己练习,观察其他学生的动作,可以相互比较、交流、学习,是助跑速度不快,还是起跳踏板不准;是腾空收腹不够,还是落地后坐,观察中学习、评价,然后知不足。这样,比起教师的说教、示范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在加大被评者自评、互评的同时,教师适时点评,变“线性”评价为“立体交互”式评价,多方促进学生进步。

五、评价内容个性化,鼓励特长发展

过去的评价,只局限教材内容或者考核表中出现的教学项目,所有学生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考核,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随着选修内容的增加,学校各种体育兴趣班的开设,校外各种体育培训的举办,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项”。有学乒乓球的、跆拳道的、体育舞蹈的、足球的、游泳的……,每周都有训练,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还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打下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县的跆拳道、游泳培训的开展如火如荼,不少学生通过了各种考级、参加各级比赛。同时,通过对山区农村体育运动的挖掘整理,我们组织安排一些项目进入农村学校的课堂,组织教学、比赛、考核。比如抛秧(毽子)投准、花样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舞龙、舞狮子、竹竿舞、推铁环、踩高跷、摸石过河等等。这些项目在农村经常出现,学生耳濡目染,学得快、玩得乐。把这些项目扩充到教学、比赛、考核中,激励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敢于“露一手”。这样,让每个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审视,改革不适应学生的课程内容,改变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把评价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从而让体育教育真正的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耿培新等.体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2]杨桂仁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2002.(8).

[3]朱万银等.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论文作者:乐晓峰1,, 邱秋2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0

标签:;  ;  ;  ;  ;  ;  ;  ;  

改进体育评价论文_乐晓峰1,, 邱秋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