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96A07宫遗址出土文献残存物品考证与解读_尼雅论文

尼雅96A07宫遗址出土文献残存物品考证与解读_尼雅论文

尼雅96A07房址出土佉卢文书残文考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雅论文,书残文考释论文,卢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7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43(2000)03-0042-02

1996年10月,尼雅考古第一线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中日联合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尼雅遗址南部发现了一座古城。这是尼雅近百年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古城遗迹,对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变迁和西域历史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报道了古城发掘简况。据报道,这座古城位于遗址中心——尼雅大佛塔之南约13公里,南距现代居民点民丰县喀帕克阿斯村约15公里。古城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530米。城墙南面开有一座城门,城门外正对城门约6米处,有一座房屋遗址,编号96A07。发掘者从中发现两件佉卢文书,一件在地表采集,字迹已经荡然无存;另一件在房址内西壁墙缝中发现。(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民丰尼雅遗址南城城门发掘简报》,载《新疆文物》1998年第1期,第1—5页。)本文将要讨论就是这件出自96A07号房屋遗址的残文书。

考古简报发表前(约1997年10月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王炳华先生寄来这件文书的照片,委托我做文字解读。当时忙于教学和各种事务,我在给王先生的复信中仅释读了全书的纪年部分。为便于探讨尼雅南城一带遗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我们将释读这件文书的全文,供学界参考。

这件文书的右端和下半部均残缺不全,左上角有一穿孔,估计采用上下两片木椟合二为一的形式。这类文书模仿汉简中所谓“封检”,原来应有木槽、封泥槽和系绳用的线槽,后来简化成系绳穿孔的木椟形式。这件文书现存4行文字,有些地方字迹浪漫。我们用///号表示前文残缺,用x号表示一个无法释读的字母,圆括号内的文字原文模糊不清,方括号内的文字则根据上下文补入。我们的释文如下:

1.////[samvatsare……ma]hanu'ava[maha]rāya jitu[m]gha mayiri devaputrasa mase 1 divase

2.////x khi laro uthi(da) nammasamrasa bhuma didavahamnayasaka bhumasa la[hati]

3.////x x ma x ma ph'alata saratammi bhu(kta) milima 1 dadavo eda bhumammi kid'a

4.////……ma……

尽管该文书是个残件,但是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读。大意说:“某年1月某日,威德宏大的、传大的国王、侍中、摩习梨天子在位之际……罗若愿意把土地赠给名勇。乘誉获取土地……即便没有收获,也是在秋天交纳粮食1弥厘码。在这块土地上做”。

考古简报对这件文书纪年的报道不十分准确。文中说:“该房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简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林梅村先生释读,发现写有马希利王(293—323)6年纪年,时为公元298年左右。”其实,我们在给王先生的复信中是这样说的:“第一行是文书的纪年,文书内容似为一买地契约。可惜字迹不十分清楚,文书又残,我只对纪年部分的释读者十分的把握。读作:[samvatsare……ma]hanu'ava[maha]rāya jitu[m]gha mayiri devaputrasa mase 1 divase;意思是:‘时唯某年1月某日,威德宏大的、伟大的国王、侍中、摩夷梨天子在位之际。’其中表示年和日的数目字残缺,其余释读均无疑问。方括号中的字亦残,我根据同类文书复原。摩习梨在这这件文书中写作mayiri (摩夷梨),因为犍陀罗语/h/相当于/ya/,所以他肯定就是其它文书屡次提到的鄯善王mahiriya(摩夷梨)。在目前所见佉卢文书中,他是第五位鄯善王,排在安归伽之后和元孟之前。安归伽嗣位等17年,鄯善王始有“侍中”头衔,所以摩习梨亦有此头衔jitumgha(侍中)。元孟在位年代是十分确定的。史载咸康元年(335)前凉杨宣伐鄯善,鄯善王元孟献楼兰女(见《晋书·张骏传》)。摩习梨在位至少30年,元孟在位至少11年。由此推算,摩习梨在位年代必在3世纪末至4世纪初之间。”

简报说的“马希利王”即鄯善王摩习梨的别译。关于第一行文字的释读,我们没有新的补充意见。需要讨论的是第2—3行的内容。

第2行提到三个当事人——罗若(laro)、名勇(nammasamra)和乘誉(vahamnayas aka)。罗若或写作laro'a'e,见于尼雅N.XXVI号遗址所出另一件摩习梨纪年文书(编号600)。这是一位颇有钱财的贵妇人。她擅自动用皇家母马谋私利,结果吃了官司,被鄯善王判罪。这两件文书属于同一位鄯善王在位时期,出土地点亦相近,所以两件文书中提到的“罗若”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我们知道,犍陀罗语的/am/相当于/u/,所以第二个人的名字显然就是佉卢文书屡次提到的nammasura,相当于梵文nāmasūra(名勇)。这个名字见于斯坦因发现的第72、80、120和384号文书。由于这四件文书均无纪年,难以判断他们是否为同一个人。第三个人的名字相当于梵文vāhanayasa(乘誉),这个名字未见以前发现的文书。

第2行最后一个字母/la/与第3行开头几个字母构成一个以字母/la/起首的动词,从上下文看,估计是犍陀罗语动词lahati,相当于梵文labhati(获得)。第3行的bhu(kta),显然相当于梵文的bhukta(粮食)。

尼雅南城一带如今已是满目黄沙,但是鄯善王摩习梨时代,这里无疑是一片绿洲,有许多沃野良田。我们讨论的这件文书三次提到bhuma(土地),为我们了解尼雅绿洲沙漠化问题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标签:;  ;  ;  ;  

尼雅96A07宫遗址出土文献残存物品考证与解读_尼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