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实行静脉输液760例患者,按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0例。观察组实行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医院投诉率、纠纷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5%、71.8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静脉输液中,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医院的投诉率和纠纷率,并可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临床效果
静脉输液,主要将大量的无菌溶液/药物,直接输入至患者的静脉中,可在较短的时间给药,且疗效显著,应用于抢救和治疗中,均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静脉输液率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的压力也较大[1]。这时,就会发生护理差错,提高静脉输液的风险。而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的实施,可有效的预防输液风险事件的出现,且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即为对输液风险进行识别,并实行合理的评价和处理。经系统的方式处理,降低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医院方面的经济损失,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实行静脉输液7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0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69例、111例;年龄范围2~74岁,平均(38.6±3.5)岁。对照组男、女各242例、138例;年龄范围6~72岁,平均(39.3±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主要需按照常规护理的要求,开展护理管理工作。
1.2.2 观察组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构建完善的输液护理机制,不同的药物,应制定不同的输液机制。针对输液器和注射器等器具,制定完善的应用机制。然后,结合药皮试过敏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风险事件曝光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交接班机制、护理文书机制、医嘱机制、无菌操作机制、护理安全机制,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机制、护患沟通机制等。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三查七对的原则,做好取药和配药、输液、巡视、更换药物等工作。然后,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并反复核对患者的相关信息。经上述措施,加强对患者的重视,防止患者出现紧张和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心理。实际查对的时候,需避免产生混淆患者姓名、药物换错等现象。
明确操作的步骤,科室实行治疗的时候,护理人员需做好无菌操作。待完成配药工作后,需防止长时间放置药物。实际输液的过程,护理人员结合的病情,合理的调整患者输液的速度。尽可能选择易于固定和穿刺的静脉实行穿刺,并调整患者的舒适体位。如果产生不良反应情况,护理人员需及时上报主治医生,以便停止输液。
安全输液管理,护理人员需经输液的具体步骤实行操作,并做好患者输液药物的名称核对工作,告知患者输液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以降低不必要的护患纠纷率、医患纠纷率。实际输液的时候,还需做好药物的核对工作,加强对药物信息的了解,并严格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其他病史。此外,护理人员须加强对药物的剂量和浓度、保质期的核查力度,以及日常巡视力度。需要注意的是,需做好婴幼儿、老年人群的输液管理工作,严格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情况、面色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投诉率、纠纷率。
1.4统计学处理
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例数(n)代表,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经χ2检验;P<0.05,即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对比
两组给药错误率、药物渗出率、针刺伤率、输液反应率、总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对比[n(%)]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投诉情况、纠纷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投诉率、纠纷率分别为:96.05%(365/380)、0.05%(2/380)、0%;71.84%(273/380)、0.21%(8/380)、0.13%(5/38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静脉输液,即为护理工作中的操作之一,且会对医院的整体形象、信誉构成影响。静脉输液护理中,实行风险管理,可加强护理人员对输液中的风险事件的了解,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能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防止患者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前,首先需构建完善的输液护理管理机制,做好相关的查对工作,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3]。实际输液的时候,还需做好输液安全管理工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实行道德方面的培训。不同上岗护理人员,均需接受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便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4]。
总之,静脉输液护理中,实行风险管理,可降低护患间/医患间的纠纷率、投诉率,并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安伟华.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51—252.
[2]何芬.手术室静脉输液风险的预见性干预研究进展[J].蛇志,2015,27(4):429—431.
[3]王丹,石婧,张玲.护士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现状及相关因素[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2):129—131.
[4]关真.护理风险管理在皮肤科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2):144—146.
论文作者:马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0
标签: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发生率论文; 药物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