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质量管理初探_质量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质量管理初探_质量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质量管理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质量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跨出了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以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为主流、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为支流,形成了当今国际经济联系中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投资网络,使国际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生产,从世界市场走向世界工厂,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跨国公司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成为当时最大的跨国公司投资来源国。70年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并且纷纷建立跨国公司并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的跨国公司抗争。原苏联、东欧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蓬勃兴起,其作用也日益增大。跨国公司大部分来源于发达国家,其投资的部门和地区,也主要是发达国家。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1年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在80年代大大加快,1982-1989年平均每年递增29%。1989年的跨国直接投资流量为1960亿美元,到1989年底,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已达1.5万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已有1.1万家,其设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约10万多家。跨国公司的总产值约占资本主义国家总产值的1/3,控制了50%的国际贸易,70%的国际技术转让,80%的工艺研究,其流动资金超过了西方政府外汇储备总额。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欢迎外商来华投资;也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去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从事跨国经营。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1991年9月底,我国共批准在海外(包括港、澳地区)开办各类非贸易性企业927家,双方协议总投资额为2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3.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9%。这些企业分布在五大洲的10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泰国等。

在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组建跨国公司,对于冲破各种垄断和人为的歧视及限制,增强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取得世界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学会运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发展跨国公司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第一,在某些技术领域我们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应用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吸引力;第二,伴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结构调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发达的海外融资市场又为筹集资金提供了条件;第三,我国有大批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经过近十来年的锻炼,已有一批企业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为我国拓展海外投资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招商引资上,但可以预言,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作重点一定会转移到对外投资上。发展和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是一项朝气蓬勃的伟大事业,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正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二、跨国公司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跨国公司,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化经营组织,它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跨国性的,即以本国为基地的母公司,跨出国界在国外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是采取“全球”战略来安排投资、生产和销售;三是公司内部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内部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这些特征使得跨国公司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在质量管理上,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主要包括语言、教育水平、宗教、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类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文化差异反映在质量上,一方面是对待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同要求。如被大陆人称为“短命伞”的台湾伞,在美国很畅销,竟占美国进口伞的60%。美国人对雨伞之类的产品只是“一次性使用”的需求,用完即扔,成了台湾伞的优点,而大陆人喜欢坚固耐用的高质雨伞,故大陆人称质低价廉的台湾伞为“短命伞”。再如,欧洲的一种农机销往扎伊尔,这些产品性能很好,但是对于使用、保养和维修技术要求比较高,而当地的使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无法适应这种复杂的机器,因而打不开销路。另一方面是对待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同。在一些国家或地区,非常重视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成为一种积极的、全面的、预防性的及全员参与的管理。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管理人员单方面的事,主要职能就是质量检验。以检验这项基本业务工作为例来说,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工作内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也极不相同;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检验工作完全是技术性的工作;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检验则是“把关”的同义词;在一些落后国家或地区,检验竟被视为在产品上打记号。

第二,技术差异,这反映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人的技术素质差异。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中,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人不仅仅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且还是一个对其他因素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比如工人精心操作可弥补设备精度不高的缺陷;相反,如果操作人员不负责任,精良的设备也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人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即对待质量是抱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另一是客观方面,即所掌握的管理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多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上的差异,就更加容易造成人的技术素质的差异,人员技术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工序能力差异。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就是按照相同的设计图纸去生产,但所得到的产品质量也会存在很大差距,原因就在于工序能力存在差异。任何产品的形成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工艺阶段,每一个工艺阶段又可以由许多道工序构成。由于工序能力不同,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就不同。再次是传统技术上的差异。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家庭实现了电器化,工人和农民的差别很小,每个人都会操作机器,大部分人都会开汽车,故这里的人们较易适应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而在我们中国,人工刺绣、剪纸、雕刻等方面的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能工巧匠多。因为这一点,一些国外的跨国公司来我国创办子公司,充分利用中国人的心灵手巧的优势,从事玩具、手工艺品的生产。最后是标准化水平的差异。由于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采用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不同,也就必然会造成相似零部件和产品的质量不同。这为跨国公司寻找原材料、零部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采用进口方式,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成本高,购买周期长;如就地购买,则可能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缺乏互换性。

第三,政策和法律差异。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质量政策和质量法规:有的国家或地区,鼓励产品之间的自由竞争,限制市场垄断,政府对产品质量的干预较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纠纷可以通过健全的法律得到解决,并保护消费者权益;有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稀缺,经济落后,重视社会供给的数量,忽视质量,限制高档产品的生产,质量法规不健全,企业的质量意识差,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还有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工业基础好,国内市场又小,政府鼓励产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促使本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等。跨国公司应该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质量政策和质量法规,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方针和质量政策。

三、跨国公司质量管理的原则

跨国公司同单一的国内公司相比较,具有跨国性的特点,同国际贸易相比较具有偏重生产的特点,同一般的国际化经营组织相比较,又具有采用集中管理体制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必须开发质量管理工作,并且必须把统一性同灵活性结合起来,以确保跨国公司的全球质量战略的实施和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统一的质量方针,跨国公司母公司的最高领导层要为全公司制订统一的质量方针,各子公司要严格执行母公司制订的统一的质量方针。统一的质量方针,即完全满足了顾客的质量要求,又充分考虑了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效益最大化,还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特色。统一的质量方针,和由此而建立的跨国公司质量体系,对于实现有效的质量计划,以及对于达到有用的、有意义的质量信息反馈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也是内部沟通联络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一个国家设计产品,另一个国家采办材料,而制造和销售则遍及全世界”④,统一的质量方针就更重要。

第二,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根据母公司制订的质量方针,各子公司应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质量职责、明确质量工作程序、配备所需的资源等。健全的质量体系,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贯彻执行统一的质量方针的前提。

第三,质量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即各子公司在同母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如果子公司忽视了这一点,那么质量管理工作就不能被公司雇员、当地政府、居民、用户以及协作厂商的充分理解和接受,工作难以开展,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四,充分利用子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优势,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宗教信仰是不同的。要使质量管理工作获得成功,就必须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在质量管理中,当今世界都承认,日本的QC小组对日本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瑞典质量管理专家桑德霍姆却认为,日本的QC小组对西方的质量管理无助,所以,瑞典就不搞QC小组活动,在美国,虽然有人学习日本的QC小组活动,但效果甚微,这是因为日本的QC小组是以日本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为基础的,而美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所以,QC小组在美国就“不服水土”了。可见,在日本的子公司适宜开展QC小组活动,在美国的子公司适宜建立奖罚分明的质量责任制。

第五,建立高效的质量信息网络,子公司要建立质量情报机构,及时收集和处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有关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信息。各子公司之间要建立正常的情报交流制度,以及子公司向母公司传递情报的制度。这样,跨国公司就能纵观全局,在谋求整体效益最佳的条件下,做好产品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定位和产品质量改进的工作,保持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优势。

标签:;  ;  

跨国公司质量管理初探_质量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