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话语中导师身份建构研究
刘美静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 论文通过对四位研究生导师分别进行三次导师专题课录音,获得本研究的数据,基于陈新仁的语用身份论,分析四位导师在导师专题课中建构的不同语用身份以及建构不同语用身份的语言选择。研究发现,导师在导师专题课中采用语言形式、语义内容、话语方式这几种与身份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三种不同的语用身份类型:知识渊博型导师、权威型导师和谦和型导师身份类型。
关键词: 语用身份;身份建构;导师专题课
一 引 言
学术话语指所有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书面或口头语篇,如学术著作、学术发表论文、学术摘要、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 文、学术信件通讯、书评、学术演讲、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和学术访谈等等(曾蕾 & 梁红艳,2016)。学术话语作为机构话语的一种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Tracy &Carjuzáa(1993)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教师和学生在学术口语互动中如何展示自己的身份。研究表明,具有不同学术头衔的参与者均建构了自己的学术身份,如知识渊博的学者身份,新手研究者身份。夏芳(2009)采用Zimmerman(1998)的“话语身份”概念,考察了在一场英文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的身份建构问题。研究发现,答辩委员会成员建构了不同的身份类型:考官身份、同时身份、课堂教师身份、教育家身份、答辩主席身份等。虽然学术口语的互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也有研究者对学术口语互动中的身份建构进行了研究,但少有研究关注研究生的导专课中导师的语用身份建构。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研究生导师专题课中导师语用身份建构。
比较侵犯行为和欺负的形式,可以看到,欺负的形式都可以包括在侵犯形式中,比如Einarsen等的研究中,个人损毁可以包括于侵犯行为的工作场所暴力行为中,工作相关的骚扰其实是一种蓄意阻挠行为,而社会排斥是一种敌意表达行为。因此,就形式角度而言,工作场所欺负也可以从属于工作场所侵犯行为的范畴加以研究。
二 分析框架
“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话语方式和特定的语言手段是建构身份的重要策略”(任育新,2013)。本研究采用任育新提出的分析框架进行身份建构的策略分析,他提出语言形式、语义内容、话语方式都在身份建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语言形式主要指词汇、句法等手段,语义内容主要指话语的命题内容,而话语方式主要包括Oliveira等(2007)所探讨的话语结构、韵律及诗学话语等。这些变量可以被单独或联合用来建构身份。(任育新,2013)。
对于导师语用身份的分类,本研究则参照了 Ho(2010)对领导个人身份的分析和Tracy(2002)对个人身份的描述。Ho(2010)将领导个人身份分为以下几类:有责任的领导、理智的领导、权威的领导、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和彬彬有礼的领导。Tracy(2002)将身份分为四类:主体身份、交互身份、个人身份和关系身份。其中,个人身份主要指一个人的个性、态度以及品格,其主要内容包括如冲动、诚实、圆滑、直率、理智、公正、爱批评别人、爱帮助别人、幽默、严肃,以及诸如爱搬弄是非等个性。
通过对青少年自我价值观与价值观关系进行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其与价值观的关系具有较大影响。首先,从人口统计变量的角度来看,学生年纪及性别是影响其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价值感随着年纪的不断升高而日趋完善;男生个人倾向的自我价值感普遍略高于女生,而社会倾向的自我价值感低于女生;其次,基于教育因素而言,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自我价值感越高,且学校声望及综合教育水平对学生自我价值感也具有直接影响;最后,基于学生家庭因素,家长对学生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也是决定学生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其中,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健全和谐的家庭结构可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的自我价值感。
三 研究问题及语料来源
本研究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作为一名导师,权威是导师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建构这类身份的主要策略是采用特定的话语方式和语义内容来显示对其建议合理性的确信和自己在该语境下的较高权势和较高地位,如直接进行评价、建议,不用任何缓和表达,说话非常肯定等(任育新,2013)。如例(1)中,该导师对其学生进行直接建议和评论来突显其作为导师的权威性。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研究生导师专题课,导师专题课是研究生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其上课形式不同于正常的课程。上课地点一般在导师办公室,每位导师指导 2-5位研究生,其内容为探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其本质上是口头学术话语互动。作者对四位研究生导师分别进行了三次导师专题课的录音,每次导师专题课大约在一个半小时,本次研究的数据时长大约18个小时。收集完录音,作者将对录音进行准确地转写。
2.在研究生导师专题课中,导师采用了哪些策略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类型?
四 结果与讨论
在此例中,该导师向学生介绍其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并向其学生推荐这几位学者的博士论文进行参考,导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其研究的相关学者和文献从而建构了知识渊博型的导师身份。
(一)权威型导师身份的建构
1.在研究生导师专题课中,导师建构了哪些语用身份?
(1)1T:你现在这段的思路应该是先是描述他的定义,然后你接下来说其他人也都有不同的定义,还有不同的表述。但是我觉得你写的这个顺序乱。
在贫困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还应建立高效的衔接机制,有效实现贫困农民培训需求、培训内容与就业创业需求之间的对接。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多种扶持政策相衔接。要推动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和其他专家开展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服务,对接创业扶持项目,提升职业农民就业创业、发家致富的能力,切实将贫困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精准扶贫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贫困人口尽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有力保障。
(3)T:身份建构的话,有几个人的博士论文你可以看一下,任育新的博士论文,还有吴格奇的博士论文,袁周敏和唐建平的,这几个人的论文你可以看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
(2)1T:所以对资源的的界定一定要清楚,你比方资源,老师是不是资源?就是这些概念,你一定要清楚。还有一定要注意题目之间的逻辑性,你应该对你自己提的问题要搞清楚。
最后,“多元互动”式合作学习是存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它不是和昙花一样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就使用一次的教育教学法,而是一种需要与一些重难点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和多次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不同的“多元互动”式合作学习形式,以避免课堂成为一个单一、枯燥的课堂,避免学生失去互动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该例中,导师多次采用强化语“一定”、“应该”增加其建议的合理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二)知识渊博型导师身份的建构
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导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经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导师在导师专题课中经常建构知识渊博型的导师以强化其导师的身份。在这类身份的建构中,导师常常采用向学生展示其研究的相关文献,以突显其对学生研究领域的了解和掌握。如例(3)中,导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且在学生的汇报中并未涉及这些文献。
此外,导师经常使用强化语建构权威型导师的身份,例如(“一定”、“必须”、“应该”等),这些强化语是建构此类身份的重要语言策略,例如: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在研究生导师专题课中,导师采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语义内容、话语方式构建了三种不同的语用身份类型:知识渊博型导师、权威型导师和谦和型导师。
此外,提出与学生研究领域相关的专业性问题也是建构知识渊博型导师身份的重要策略,如例(4):
(4)1T:比如金堂玉马这个典故,没有识别的互文符号,或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合理转换的词,直译的话会让他们觉得陌生难懂。
2S:我的建议就是直译不好,整个典故翻译出来也不好,就去弱化这个典故,直接把这个典故所指的东西翻译出来。
由表2可知,GWR的最高拟合度达0.656,明显高于OLS回归的拟合度结果,说明在同样的自变量影响因子条件下GWR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出结果来解释影响因素对不同空间布局的房价的影响程度差异。从表2中我们得出物业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到地铁站距离、主干道距离、公园距离、商业中心距离、学校距离、医院距离的回归系数都为负,这表明物业费对房价的变化影响是正效应,而到地铁站、主干道、公园、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的距离对房价的变化影响是负效应。
3T:在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考虑过文化符号的文化含义的内涵缺损,这个你有没有考虑到?
在该例中,导师提出了一个学生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在进行翻译建议的过程中,该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文化含义的内涵缺损问题,导师通过对其进行专业问题的提问展示了其知识的渊博和导师较高的专业能力,从而建构了知识渊博型的导师身份。
(三)谦和型导师身份的建构
这类身份的建构体现了导师的人格品质,谦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顾曰国,1990)。导师虽然在这种语境中出于较高的地位和权势,但其为了突显其平易近人的形象以及减轻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程度(陈新仁,2013),导师会建构谦和的导师身份。这类身份建构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使用强调个人观点的模糊限制语(Caffi,1999;Mullan,2010),或者使用表示谦虚的程式语等,如例(5):
据悉,仅2017年热电产业维修部员工提出的“金点子”就已实施105项,取得良好效果。在众多“金点子”成果中,“脱硫吸收塔#10-D搅拌器叶片加装加强板”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叶片承力端螺丝孔易断裂的多年存在难题,确保了搅拌器的长周期运行,为二氧化碳的超低排放实现环保指标奠定基础。实施改造后,现场效果明显,提高了叶片使用效率,同比年节约更换成本2万余元。
(5)1T:咱先说一下这个标题啊,他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言语幽默翻译研究,你们说比如说我现在啥也不懂,我什么都不懂,我现在看到这句话,我可能会想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幽默言语翻译研究还是言语幽默的翻译研究?这是我的个人感觉哦。
邓小平在解答判断姓“社”姓“资”困惑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境界和哲学高度。同时,也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此例中,导师采用一些模糊语“我可能会”“我个人感觉”,建构了谦和的导师身份,这些缓和语突显了导师谦和的人格品质。
五 结 语
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生导师专题课的录音进行分析,发现导师在研究生导师专题课中会建构权威型导师身份,知识渊博型导师身份和谦和型导师身份。在构建不同的身份类型时,导师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语义内容和话语方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身份建构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导师在研究生导师专题课中合理建构自己的身份,促进导师与研究生的有效交流。但是由于本研究的语料较小,研究方法较单一,将来研究可以在语料和研究方法中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Ho,V.Constructing identities through request e-mail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2253-2261.
[2]Oloveria,A.W.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expert identity in professor-student discussions of science[J].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2007,2,119-150.
[3]Tracy,K.& Cajuzáa,J.Identity enactment in intellectual discussion[J].
[4]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12,171-194.
[5]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27-32.
[6]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任育新.学术建议中专家个人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10.
[8]夏芳.论文答辩中教师话语身份特征研究——一场英文硕士论文答辩的个案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09,(3):26-33.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219(2019)03-0106-02
收稿日期: 2018-12-24
作者简介: 刘美静(1993-),女,河北雄县人,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