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水土资源存在着地域结构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地域性明显的特征。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期我们要做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下就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相关问题及其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建设;综合治理
1 水土保持及其水生态修复的种类及其问题
1.1 退化地区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问题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退化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现象。主要是指西北地区的草场退化及部分地区的林木水土资源流失问题。退化地区出现的明显的生态问题就是草地或林木锐减、地区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减弱,这些不仅影响了区域气候变化,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这些情况周而复始,就成了恶劣的水生态问题。退化地区水土流失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大规模破坏。比如没有节制的放牧、伐木等,这些行为会导致地皮裸露,再加上雨水、风、太阳等外界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草场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
1.2 退化流域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问题
退化流域是指不同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情况,一般是指由自然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且这种现象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很难进行修复,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我国水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大部分的雨水资源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湿润地区,这些地区雨水密集,而由雨水造成的水土流失贯穿整个雨季,很难进行整体性的修复。
1.3 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问题
河流湖泊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河流、湖泊的水生态问题。我国的很多河流湖泊都面临着水质污染、水位下降等情况,一些河流、湖泊甚至出现了季节性断流和干涸的现象,这也成为我国河流、湖泊普遍存在的水生态问题。比如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1908-1986年水位下降了11米,面积缩小了676平方公里。而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10月份出现了水位迅速下降,部分流域直接裸露出草地,且鄱阳湖近几年的水域面积缩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就连我国北边居住人口较为稀疏的抚仙湖也未能避免水位下降的问题,抚仙湖的水位以每天0.5厘米的速度下降,每天的蒸发量高达136万立方米,足够周边人口生产生活一年的用水量。另外,还有一些季节性河流存在着流域锐减和消失的情况,这些河流流域性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地区。比如我国著名的塔里木河流,原本就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河流只在夏天的雨季才会出现,不仅滋养着塔里木河流域内的植物,也为流域附近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然而近两年,塔里木河即便是在雨量充沛的雨季,下游地区也直接出现断流现象。有研究数据显示,塔里木河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在近100年内直接消失,这对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恐怕是非常大的。
1.4 小区域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问题
小区域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水生态系统问题,这是由于小区域内水资源的大规模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着小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小区域内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1.5 绿洲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问题
绿洲类的水土流失一般是指由人为活动造成的绿洲地区的水土流失,甚至导致一些绿洲区域大范围缩减或消失,存在着严重的水土资源生态问题。绿洲水土流失问题从现代环境的角度来讲是不可逆的,这类水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就很难再恢复。
2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的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因此要进行综合治理。
2.2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因此要因地制宜,重视地区的差异性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科学性原则
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等学科之间存在着科学性,为了提升水生态修复建设的效果,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要体现科学性原则。
2.4 持续性原则
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直存在的,因此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要体现持续性原则,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5 群众性原则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的作用,动员全社会构建修复建设工作。
3 水土保持及其水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3.1 构建农林引导的产业链生态修复系统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国的水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造成的,而水生态修复工作就是要及时纠正这种不合理的活动。首先,要搞好农林建设。农、林是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将农林建设作为水生态修复的引导行业,通过农、林业带动其他产业,合理有效生产的同时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并保护好林地和草地。比如陕西省延安市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在林业部门的引导下将部分农田改为果林,种上红枣、苹果、梨、柿子等,开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模式。果林不仅能固化风沙,还能产生水果等产品价值,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经济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
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保持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加强干旱山区梯田工程建设、在农田设计水窖及小型水坝蓄水工程,通过蓄水和防止水土流失来加强水保与生态修复建设。梯田是将山区坡度较大的土地进行平整,使之成为小块平整的土地,以减少因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所以梯田建设是山区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另外,在山区海拔较低的地区建设水窖和水坝实施蓄水,将雨水收集管理,用于旱季的灌溉,一方面能够缓解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雨水造成的水土流失。集雨水窖是甘肃典型的蓄水工程,在甘肃山区应用较为广泛。甘肃省天水、秦州、庄浪等地通过建设集雨水窖,将雨水或雪水引入集雨水窖,用于干旱天的林果、蔬菜等农田灌溉,不仅提高了水果蔬菜的产量,也减少了水土流失,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做好各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作。
3.3 加强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我国已有的水土保持技术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高耕作、免耕、水土保持林营造工程等。水土保持林及防护林的建设是水土保持的另一模式,主要用于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工作,通过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植物来加强植物覆土覆沙的作用,从而提高建设地区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比如,在毛乌素沙地覆沙黄土区建设针阔叶混交林水土保持工程,营造植物水土保持的模式,防止毛乌素沙地水流流失,加强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在阴山山区建设水土保持林草工程,防止阴山山区的水土流失。固阳县借助生态恢复学原理建设了林草生态恢复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原有土地因为农牧业生产造成的破坏,较好地维持了地表水的循环。通过几年的林草生态治理,该地区的风沙侵害也相对减少。
3.4 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的宣传工作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作必须借助群众的力量,因此政府应加大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愿加入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的建设工作中,实施农、林建设,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我国应全面构建水生态系统,发动群众一起搞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将水生态建设落到实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这一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组织建设。首先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再进行持续的水生态系统修复。在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同时,为水生态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我修复环境,让其休养生息,逐渐地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马进福.浅析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1)
[2]张立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与发展,2018,30(09)
论文作者:石惠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地区论文; 生态论文; 河流论文; 雨水论文; 工作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