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化”到“优化”-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与新路径论文

从“老化”到“优化”-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与新路径论文

终身教育

从“老化”到“优化”
——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与新路径

吴遵民,邓 璐,黄家乐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 要】 当今社会正在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发展策略,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及教育体系格局的变化,如何从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转换思路、构建和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实现把“老化”转成“优化”的理想目标,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命题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目前我国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偏差,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老年教育研究应突破原有单纯提供服务或福利的固有思维,从“积极老龄化”“生产老龄化”以及“成功老龄化”的视角再度深刻理解老年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将是实现从“老化”转为“优化”的必由路径。改革老年教育需要转变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 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

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一个全球老龄化的时代,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发达国家,其60岁及以上人口均已占到总人口的28%以上。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以每年超过0.6%的速度增长。因此,作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老龄化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自然现象,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的安定以及百姓的健康长寿情况。但人口老龄化也会消耗社会资源,消解经济红利,同时给医疗、卫生、教育乃至社会经济文化带来沉重的负担与挑战。因此,如何从“消极老龄化”转化为“积极老龄化”、从“消费老龄化”转向为“生产老龄化”,再从“福利老龄化”升级为“成功老龄化”,已逐渐成为国际老龄社会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本文从转变老年教育的思维、探索老年教育的路径入手,围绕如何从“老化”转向“优化”,并最终实现“成功老龄化”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老年教育认识困境

我国老年教育是伴随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然而相对老年教育的实践而言,目前我国在理论层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包括老年教育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有人认为我国老年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健康教育、适应教育、参与教育和快乐文化教育”[1];也有人认为老年教育就是向老年人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2];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老年教育应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体系,它融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于一体,因而它不仅是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的最终阶段[3]。从上述观点来看,目前对老年教育的内涵把握仍然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对老龄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问题依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与整体的把握。虽然有学者指出老年教育对个体发展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但学界既没有从更深层次去分析老年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及意义,同时也未能对老年教育的独特性和发展性予以明确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特有的养老文化和社会体制有关。在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普遍认为老年教育主要就是提供休闲娱乐和健康养老的活动,并以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和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宗旨,由此在老年教育的课程编排及内容设计上也基本以居家养老、保健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主。但老年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环,其生产性、发展性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与普通教育类似,老年教育同样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提升的功能。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固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和健康养老的活动,但通过老年教育还可以带来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潜在收益,这同样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如果按照联合国在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所规定的满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即为老龄社会的标准,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今,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仍在加剧。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而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更将超过4亿,达到峰值[4]。尤其让人倍感焦虑的是,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即目前的国家财政还尚不能负担起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思考老年人作为社会资源和生产潜能的重要功能,无疑对缓解家庭和社会负担乃至促进老年人继续实现自我价值与提升生命品质都将是一项有效而重要的举措。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机能、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会面临逐渐衰弱的趋势,但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却又独占优势。一是老年人长期积累的人生经验具有启迪后辈、引领社会风气的独特意义;二是老年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能又可以在某些专业领域起到特殊的指导作用;三是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积聚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亦可以在基层社区开展各种服务工作时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5]。 实际上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老年人的资源功能,并通过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方式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日本也同样如此,老年人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劳动资源,如出租车司机、社区志愿者、出入境的后勤服务人员等都由老年人来担任。韩国近年来也对开发老年资源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实践,尤其重视老年人的职业技能教育。据调查数据显示,韩国有工作收入的老年人占了全部老年人总数的29%,老年人在韩国作为人力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韩国早在1992年就颁布了《老年人雇佣促进法》,该法保障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同时以法令的形式改善老年人的就业环境。当前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以“积极老龄化”替代“消极老龄化”的建议,同时着眼于改变人们对老龄社会形成的刻板印象,即着力于把老龄社会看做是人类社会成熟的象征,并开始就如何把老年人口从社会负担转为社会财富进行深入研究。但目前这种研究还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实践层面也远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如何从非功利主义的角度重新定义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正视社会中各个群体的存在价值及意义,同时将老年人放在一个和其他年龄层同等重要的地位给予积极而平等的对待,这在当下社会需要给予相当多的关注。

二、新时代老年教育新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就曾提出过“积极老龄化”的构想,强调应对老龄社会的三大支柱是健康、参与和社会保障,并促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联合国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也曾提出要“使老年人的宝贵学识和丰富经验能够老有所用,其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社会。我们应该为有能力、有条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6]。随后国际学术界又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老年人积极主动地保持健康、身心活跃、进行学习以及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生活[7]。若要实现以上“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目标,老年教育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推进路径。大量研究显示,通过参与老年教育活动,人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断学习也使得他们更加愿意融入社区和社会,进而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同时,老年教育还可以激发老年人作为人力资源的自觉意识,并提高他们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准确定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教学目标如下表:

从结果上来看,“生产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都具有着某种相似的特征,它们都更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诚如以上所述,老年群体有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他们在经验传达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独具优势。因此,如何通过老年教育激发这种优势,以使上述丰富的社会资源不仅能够为社会所用,同时也使得老年群体不再成为依赖者或被服务的对象,而是继续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行动者、家庭的支持者和社会经济的贡献者则至为重要[8]。“成功老龄化”强调老年群体在生理上保持健康,在心理上维持认知和身体机能,在行动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简言之,其不仅强调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全,同时也更强调老年人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及能够进行生产性的行为。

在防水工程材料的选购期间,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需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混凝土和防水材料,需要防水工程原材料供应商开展业绩验证、经验验证、生产经营资质验证,对商品混凝土以及防水工程使用的每种材料,进行货比三家后择优选购。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兴安盟境内,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2 580~2 901 h。玉米、大豆等是研究区的主要农作物[13]。研究区是农业干旱易发区域,近5年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研究区地理位置见图1。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相比,我国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即将老年教育看作是消费型、娱乐型、福利型或被服务型的“消极”层面,其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强调老年人必然会带来消极的后果,而忽略了老年人作为人力资源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及变化教育体系格局,如何从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转换思路及构建和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发挥教育因素的作用,把“消极”转成“积极”、把“老化”提升为“优化”,无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瞩目。上述分析也告诉我们,不同的思维视角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从老年人的“脆弱性”角度来看,结论就是消极的,而如果从它的“潜在性”层面去观察,就可能得出积极的判断。

综上所述,对西药药剂进行合理地西药管理,可减少重复用药、滥用抗生素、联合用药不当、给药方法不当,促进西药药剂合理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以日本为例,日本早已是一个“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的社会。由于出生率的连年降低以及老人寿命的逐年延长,日本政府开始思考动用老年人的资源。比如公立大学延长退休年龄,教授一般可以工作到65岁,并且即使在公立大学退休了,教授们还可以去私立大学继续工作到70岁。他们认为“年长”并不意味着“脑衰”,一个大学教师长期积累的经验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层面,而且还更凸显在对生命的感悟及对人类社会的洞见之上。又如日本的所有中小学校长,大多白发苍苍,因为他们认为中小学校长关乎到孩子生命的保护与成长,不达到一定的年纪就无法深刻体会生命的涵义。甚至连出租车司机亦都是老年人,这是因为开车涉及乘客的生命安全,老年司机一般不会开快车和暴力车,同时开出租车也不用消耗太大体力,但却可以解决千万老人的再就业问题。简言之,日本政府把老年人安置在最适合他们工作的场所,把福利与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开创了一个“积极老龄化”的先河。

要实现“老化”转为“优化”,关键在于老年教育的变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推进。

三、实现从“老化”到“优化”的关键与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就当代社会的老年人而言,其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领域、正式舞台还是非正式场合、长期或短期的阶段、系统或自发的情景,都可以通过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为年轻一代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尤其在当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老年教育的目标、丰富老年教育的内容,并将“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乃至“生产老龄化”的理念融入老年教育,通过教育的因素化“投入”为“产出”、化“娱乐”为“学习”、化“消费”为“红利”、化“服务”为“创收”,以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的宏伟目标,同时促进老年社会产生新的活力与社会效益,这已经成为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一)转变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

教育体系的完善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依托社区学校、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机构,探索完善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具体方案。长期以来,我国老龄教育主要由老年大学承担,教育的对象也主要是离退休老干部,覆盖面窄,入学率低,福利性的色彩浓厚,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对自身发展的学习需求[4]。因此若要构建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就需要统合多方面的社会教育资源,社会各种教育机构形成合力,同时理顺老年大学与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形成一个老年人时时有学、处处可学的良好局面。二是重新确立从事老年教育的各类机构的培养目标,以此作为丰富老年教育内容的依据,并为老龄社会的“优化”发展提供教育的基础。尤其需要加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与老年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连接,通过有效利用社会各类资源的途径,去探索构建老年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框架。三是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遵循老龄社会的发展规律,思考老龄阶层的发展需要,探讨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其他部门(卫生、保健、福利、民政)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最终基于多元视角提出推进适应我国老龄社会教育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老年学的发展来看,国际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将其视为弱势的、被救济的社会边缘群体逐渐转向被认为是自由的、睿智的、具有独特作用与潜在功能的社会活跃群体的过程。国外学者一般认为老年人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动机主要有两种,一是表达型动机,二是工具型动机。其中表达型动机是指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工具型动机则是指进行工作、职业和技能的训练。以往在应对老龄社会的政策中比较偏重满足老年人的表达型需要,而老年人也一般被定位为追求表达型动机的典型。这是由于退休以后,人们更喜欢把时间用于个人的兴趣发展,而不是学习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职业技能类知识[9]。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及人们对老龄群体认识的变化,这种观念明显已经陈旧,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并积极寻求发挥老年人继续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思考通过变革原有的教育体系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及对价值实现的期待。上述无论是“积极老龄化”、“生产老龄化”还是“成功老龄化”理念的践行,都需要老年教育的积极介入,对老年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重新设定之际也必定离不开对上述发展意向的深入思考。

简言之,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就是基于老年社会的特征,依据老年人的发展需求,满足老年人对提高生活品质的向往,尤其是以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和完善已有教育体系的缺陷与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对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突破,那么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则就是对终身教育体系内涵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二者之间实际上应形成一种互为基础、互相依存并互为拓展与深化的良性关系。

(二)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

一项成熟政策的最终归宿是立法。30年来,我国老年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形势,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仍需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推进。为此,总结迄今为止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促进终身教育框架下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就我国目前教育领域的立法状况而言,我们已经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职业教育法》等,然而对于受教育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却仍然没有任何相关法律对其应有的学习权利予以保障和支持,以至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以及其他与老年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补充的老年教育法律体系,但国家层面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年教育进行立法,这一缺失使老年教育的实施缺少了权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纵观国际老年教育的发展,众多老年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都制定了关于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利不仅出台了《终身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同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法》等法律,明确了老年教育在管理体制、实施机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力求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都通过老年福利保障立法及终身教育立法来推动老年学习的不断深化,韩国颁布了《高龄者雇佣促进法》、日本颁布了《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和《老龄者雇佣安定法》来实现老年人的生产性与发展性目标,同时推动老年教育的改革。为此我国若要推进老年社会从“老化”向“优化”的转变,就必须进行制度层面的规划,通过立法对老年教育的地位性质、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金来源、评估监督等予以明确的规定。

观念影响着实践的走向和实施的路径,老年教育若要促进老龄群体从“老化”到“优化”的转变同样离不开观念的转变。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对老年人的传统刻板印象会影响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看法,同时也会影响老年人对自己的定位。如老年人会降低自我形象,甚至甘愿被社会边缘化[10]。处在一个观念陈旧的传统社会,老年人作为经验的象征在家庭和家族中似乎仍然处于中心地位,但彼时的社会舆论却大多认为老年人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养老,并尽可能地享受生活。因此基于这种观念形成的老年观就主张以颐养天年为要旨,而老年教育的内容也大多以休闲娱乐型活动为主,所谓老年教育就是“福利+娱乐+保健”[11]。持这种观念的人把老年人视为被动适应社会的个体,而非积极主动创造价值的群体,故而其老年教育观亦同样呈现出“消极”的倾向。

3.3.2 输液加温组在采取常规保温措施的基础上对输入液体进行加温,来达到保温作用。有研究报道,术中输入大量与室温等同的液体或输血,每升冷晶体使体温下降 0.25℃,2 单位血液使体温降低 0.5℃[10]。因此,有人主张输入接近人体温度(37℃ ~38℃)的液体[11]。在静脉输液管道接上电子加温仪,温度调至37℃,对抗了因冷液体进入体内后吸收大量的热量而引起体温下降。本研究中输液加温组的患者体温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能维持在正常体温水平。由此可见,术中采取加温输入液体等措施,可有效维持手术患者的体温恒定。但要严格控制输血温度,不能超过37℃,以免破坏血液成分[12]。

近年来,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及保障每一个个体学习权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的核心理念亦从“教育”转向“学习”,其中老年人不应成为被动的教育接受者而应成为主动学习者的观念更是受到社会关注。换言之,老年人同样具有个体发展需求,同样需要化被动为主动,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去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他们的学习权利同样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尤其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为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需要改变对老年人的陈腐偏见,只有把他们继续看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由此促进老年人通过教育途径去达成自娱、自乐、自学、自养的目标,同时鼓励有条件、有兴趣的老年人参与“夕阳红”的再培训与再就业计划,才能使其在学习和劳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标。

(三)拓展老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从老年学的角度来看,衰老只是一个个别化的过程,而老年群体的整体特点则是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宽裕、对学习的兴趣高度浓厚。这些特点亦决定了老年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及目标的多元化[12]。国外研究指出,老年人一般具有三种学习需求,一是休闲类需求,二是职业类需求,三是自我养成类(兴趣)需求。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接受教育或参与学习的主要动机,一是通过学习可以帮助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的变化,二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激励下老年人受到重返社会的鼓舞,三是接受教育可以实现老年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四是老年人通过学习可以形成一种反思型的思维模式并思考生命的深层涵义[13]。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大多是休闲、娱乐以及保健类的内容,其不仅不能满足老年人对于教育的需求,即使在动机激发层面所做的努力也十分有限。诚如以上所述,老年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因此老年教育的内容必须予以全面拓展,其中包括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生活、帮助老年人发挥经验和时间优势去服务社会以及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快速更新等。除此之外,老年人亦面临着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体验,他们对时间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感受,一方面他们会有紧迫感,因为人生所剩的时间无多,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退休后自由时间充足,因此涉及人生终极目标的内容对于老年人也十分重要。终极目标的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对死亡的看法,对医学与人生的探讨,以及对于老化的生理、心理层面的防护等[14]。上述内容都可以帮助老年人调整心态并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与人生观。

(四)立法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在开放性、整合性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国际社会普遍提倡的终身学习体系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若要实现“老化”向“优化”的转变,还需要对现行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国民教育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即通过大力构建关注人一生发展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终身教育体系去适应老龄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而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其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老龄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唯有加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应对因“老化”而造成社会机能“弱化”的问题。

(五)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一国之教育体系的完善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特别体现在经济建设的推进上,即通过人力资源的集聚,可以大幅地促进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往,言及人力资源往往都聚焦于高学历人才及年轻人,殊不知老年群体也是亟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库。年龄的增长意味着生活经验和见识的丰富、智慧的广博、工作技能的熟练。因此在老年人身心健康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发并利用老年人这个群体,就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为此,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去强化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是将老年人形成的社会负担转化为老年人才的红利,同时也是促使“老化”转成“优化”的重要路径与举措。此举不仅可以充实和丰富社会各年龄层次的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实力的有效增长,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即通过老年人的智慧与才华来拓展一些年轻人无法企及的领域。尤其我国处在“未富先老”及人口红利势头日趋减弱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老年资源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老年人才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显现,因此对适应老龄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其重点就不仅是放在“所养”、“所学”与“所乐”上,而更是需要考虑它的“所用”与“所为”的功能,使其化“废”为宝,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卓越贡献,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所要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我们可以依据本土的实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具体而言,有以下若干举措。一是依托地区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尤其是基层社区教育设施,引入智能型的技术培训与智慧开发型的教育内容,使老年人能够在具备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紧跟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继续为社会提供服务;二是健全和完善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老年教育推进办公室,指导并推进全国老年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短期培训活动的开展,使老年教育能够服务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大目标;三是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步伐,尽快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去促进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进一步明确老年教育的自身定位与功能,使老年教育的开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老年人自身进一步追求生活品质与生命品质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其关键就在于破除陈旧观念,破解现有教育体系的限制与缺陷,从而实现老龄群体从“老化”整体转为“优化”的发展目标。总之,通过健全与完善我国既有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开启老年教育发展的新篇章,还可以使其肩负起适应老龄社会发展重任的时代使命。

评书相传起源于东周时期,近代评书公认的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柳敬亭。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不仅指出“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还通过考证,道明两宋时期说书艺人众多。这表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评书艺术传承脉络清晰,绵延不息。

【注释】

依据国家防总制定的有关办法和四部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江西省实际,特别是后期项目运行管理的要求,制定 《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用于指导项目实施和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建设职责。

①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02亿,占总人口的14.9%;2014年老年人口为2.12亿,占 总 人 口 的15.5%; 2015年老年人口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2016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1亿,占总人口的16.7%;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叶忠海. 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6):11-16.

[2]叶忠海.老年教育学通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49.

[3]熊必俊,郑亚丽.老年学与老龄问题[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7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5]张倩. 论如何实现老有所为——从人力资本视角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2(10):69-72.

[6]杨庆芳.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44.

[7]Boulton-Lewis, Gillian M . Education and Learning for the Elderly: Why, How, What[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10, 36(3):213-228.

[8]张旭升, 林卡. “成功老龄化”理念及其政策含义[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2):185-190.

[9]Formosa M. European Union Policy on Older Adult Learning: A Critical Commentary[J].Journal of Ageing and Social Policy, 2011,24(4):384-399.

[10]Fok S Y . The Meaning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Older Adults in Hong Kong[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10, 36(4):298-311.

[11]董之鹰. 新世纪的老年教育与资源价值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1):70-74.

[12]齐伟钧.海外老年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213.

[13]Tam, Maureen. Later life learning experiences: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Chinese elders in Hong Ko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016, 35(5):569-585.

[14]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高龄社会与高龄教育[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4:122.

From “Aging” to “Optimizing”—— New Thoughts and Paths of Seni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U Zunmin, DENG Lu, HUANG Jial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Nowadays, the society i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ctive aging”.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changes of the aging society and the pattern of educati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how to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via 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dapted to the aging socie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deal goal of turning “aging” into “optimizing”.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big devi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lderly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education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original inherent thinking of providing services or welfare, but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lderl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productive aging” and “successful aging”. This will be the necessary path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ging” to “optimizing”.Reforming the senior education requires changing the old-age view and the senior education view,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dapting to the aging society, expanding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nior education, guaranteeing the learning rights of the old, and developing the human resources of the old.

Key words: New era; Aging society;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00(2019)04-0003-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研究课题“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编号:VKA180005)。

【作者简介】 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璐,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黄家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从“老化”到“优化”-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与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