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确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钱梦龙先生访问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学习论文,正确论文,能力论文,钱梦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9月29日上午,笔者前往上海市嘉定区拜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 想请他谈一谈,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的问题。
这天上午,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钱先生任校长的上海市桃李园实验中学 非常漂亮,一排排小楼房掩映在蓊郁葱茏的繁花绿木之中。校门口的墙壁上镌刻着钱先 生题写的两行大字:“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表达了钱先生的教 育理想,也表达了钱先生作为一校之长的办学理念。钱先生的办公室窗明几净,舒展宽 余,书柜里、桌子上、椅子上到处都是书,甚至座位上都摆满了书。墙壁上也有钱先生 的一幅墨宝:“养德励志”,正表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代名师的心志和品性。
钱先生尽管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红光满面,丝毫不显老态。跟他 谈话是年轻的、愉快的,也是缜密的、学术的。钱先生一方面显示出他的深厚学养和远 见卓识,另一方面他又是那么随和、自然和亲切。真不愧为一代名师!在跟钱先生谈话 时,我不仅丝毫没有感到拘束,相反我还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钱先生始终 是微笑地倾听着,一般不会打断你的话头。尽管我们的谈话经常被进进出出的人和不时 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但在自由而轻松的“聊天和讨论”中,我们还是围绕着“新课程 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语文训练”这个话题展开了。以下是我们谈话的主要内容:
笔者:钱老师,我在您的网页里看到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 觉得仿佛是灵光一闪,一下子被照亮了,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训练”正是我们目 前的语文学习中,说得闪闪烁烁的一个词语。您觉得这样做正常吗?为什么会这样?
钱梦龙:今天我们谈论的这个话题,正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 考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目前对语文训练有点误解。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 ,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
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在文章里不大提训练了,回避了“训练”这个词,我猜想主要心 理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怕人说自己思想落伍,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种心理是 怕担当应试教育的罪名。这样的心理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造成了一些 影响。我认为回避“训练”这个词,谈语文学习而不谈训练,是不可思议的。前一段时 间,我写过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是一篇很小的文章,我觉得有些话还没有 说透,最近我准备再写一篇,《再为“训练”正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笔者:您是怎样理解“训练”的?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训练,跟以前相比,有什么新的 特点?
钱梦龙:其实,新的课程标准里讲得很清楚,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 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我们为什么在弘扬人文性的时候,避而不谈工具 性呢?在基础教育里,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定的人文性,你能说数学物理就没有人文性吗? 恐怕不能。人文性不独是语文学科的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 特征。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进行语文训练,要为“训练”正名。语文要 想学好,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那种空谈感悟、空讲人文的语文 学习,不仅不会给语文学习带来“宏大”的“人文精神”,而且会把语文学习应该具备 的“基本能力”也丢掉。对“训练”,我认为要明确这样几点:
第一,“训练”不是做练习,更不是题海战术。那种机械、重复性的做题与语文训练 是背道而驰的。语文训练跟应试教育是不搭界的。学语文,当然要做一定的练习,这种 练习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比如,我们可以对一些重点词语 进行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但这种“推敲”和“揣摩”不是为 了求得某种固定的答案,而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涵咏,进行品味,并力求透过语言 文字,琢磨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丰富。
第二,训练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言实践。语言的学习和言语的习得都要通过一定的 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能力。但训练不完全等同于实践,尤其不同于成人的语言实践 活动。语文训练是在教师起主导作用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 它伴随着质疑、对话、反馈、提升、研讨等等活动,当然也包括必要的测试。在训练过 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离开了这两点,“以训练为 主线”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会是瞎子摸象,就会出现麻烦。我们以前就有过这样的教训。
语文训练有点类似于体育训练。在体育训练中,主体是运动员,教练起主导作用,有 谁能否定教练的主导作用呢?我们提倡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 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一味放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说通俗一点,就是学生要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
第三,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训练 ,没有哪一种能力和素养能离开训练而自动达成。训练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对训练的 误解和训练不当。叶老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可见,要读好书,写好作文就必须通过训练。现在语文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学习的三 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东西哪一个能 够离开训练呢?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探究,情感的熏陶,都应该通过一定 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去实现,否则就是空谈,而空谈对语文学习只有害处。
笔者:钱老师,您能谈得具体一些吗?或者请您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应 该怎样进行语文训练,特别是在课堂上?
钱梦龙:好的。有一次,我在某地听一个高中老师讲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这位老师口才好,在课堂上,他大谈特谈托尔斯泰,要学生感悟,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 ,而茨威格文章中那些含意深长的语句则没有引导学生好好体味。课堂上热热闹闹,但 仔细一想,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呢?真的感悟到了“人文精神”吗?我看未必。 一种凌空蹈虚的所谓感悟只会害了语文。语文学习还是要通过对语言的体悟和揣摩来落 实,来不得半点架空。
再说具体一点。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些话:“成千上百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 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 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人们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幽暗的土丘 ”面前会如此敬畏和虔诚?“逼人的朴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朴素?为什么“朴素”也会 如此“逼人”?从文中哪些地方你可以看出这种“逼人的朴素”?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考 查,我以为这些话大可咀嚼,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 ,从语言入手,去感知文字背后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课堂上的语文训练。我反对那种 琐碎的条分缕析式的“剖析”,那不是语文学习,也不是训练,而是糟蹋语文,割裂语 文。我们应该为语文训练正名!
笔者:钱老师,您刚才说,语文学习还是要通过字词句篇的落实去训练能力,去培养 素养,您这样说是不是基于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呢?
钱梦龙:是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固定的特点,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从语文的特点 出发。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文本 出发,这就包括对字词句篇的揣摩和体悟,去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所以语文 学习既有一个学习语言文字基础的问题,也有一个打好人文底子的问题,这二者是统一 的,是血肉相连的。语文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祖国 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美丽!怎样感知,当然是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知,除此以外,难道 还有什么其他的途径吗?
我曾经说过,学习语文“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 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 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所有这些,都得按部就班地训练,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 点”。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仍然是对的。
笔者:我理解了,语文学习就应该有训练,是那种能体现语文特点的训练。钱老师, 您认为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是训练多了,还是训练少了?
钱梦龙:我认为现在的语文学习有这样三多三少,凌空蹈虚的人文感悟多了,生动活 泼的语文训练少了;缺少智慧的重复练习多了,有个性有创见有合作的学习少了;学生 在学习的时候听的多了,自主、自在的语言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少了。现在好像 形成了两种语文,一种是应试的语文,一种是应用的语文,学好了应试语文,有时候反 而把应用的语文丢了,这真是得不偿失,买椟还珠啊!
我们现在提倡人文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放弃训练 ,或者轻蔑训练,我们在语文学习上就一定会付出代价!列宁说,真理再向前走一步, 就会走向谬误,这句话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