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交往的“绿色桥梁”
——北京邮政改革开放40年掠影
□本刊记者 李盛 通讯员 张轶博
40年前,在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40年后,一张实实在在的 “成绩单”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发展的壮丽图景。经过40年的奋进发展,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1倍,年均增长10%。随着改革的深化,北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产业内部结构呈现 “高精尖”发展趋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紧跟北京的城市发展步伐,北京邮政积极融入城市的建设与变革。从单一的运送方式到汽车、火车、航空乃至无人机运输;从运送信函、报刊、包裹到水果、蔬菜等生鲜业务快递到家。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邮政作为这座城市中人们交往的一座绿色桥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硅谷中的“马路青春”
中关村,曾是北京西北郊名副其实的村落。40年前,与这里众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邻的,是大批冒着黑烟的手工作坊式乡镇企业。40年后,这里高校和科研机构汇集,处处激荡着创业创新的激情和梦想。“中关村”三个字,如今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和首都发展的金名片。
在高楼林立中,在追梦人群里,一抹绿色的身影随着青春踊动。
“海淀路邮局就是现在中关村大街支局的前身,我是1978年入局成为一名投递员的,那年正好开始改革开放。”杨涛回忆着属于自己的那段 “马路青春”。但后来中关村的发展速度,有些超出了老杨和所有人的预期。
张麻子讲到这儿,几个人觉得就老鳜鱼要杀四细狗一节,版本太多,到底哪个版本是真的,为了弄清楚。老冬瓜建议去问问院长。
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公司在中关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集散地。随后,我国第一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这也决定了中关村科技体制改革 “先行先试”的未来发展之路。
(2)学生明确测试的自变量(测试桥的结构),控制无关变量(桥的长度、跨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对实验过程作好记录。
之后连续5年,中关村大街支局都参加了中关村电脑节的服务工作,当时制作的电脑节纪念封供不应求,邮政在人们心目中略显滞后的形象在中关村得到了改观。“最多的时候,我们在中关村的各个写字楼里有11个邮政所,包括微软公司在内,各家公司都成了邮政的合作伙伴。”1995年入局的张曦回忆道。除了这些科技公司,当年红极一时的 《精品购物指南》《计算机报》等报刊社都是中关村大街支局的客户,道界内的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亦是如此。
其中,INNOV代表国家或地区创新水平,采用创新产出 (INNOVOUT)来衡量。创新产出是创新活动在经济中的结果,主要包括知识和技术产出以及创意产出。创新产出包括知识创造 (KC)、知识扩散 (KD)、创意产品和服务 (CGS)、创意无形资产 (CIA)4个方面。本文分别采用全球创新指数中各国和地区创新产出子指数 (INNOVOUT)、知识创造 (KC)、知识扩散 (KD)、创意无形资产 (CIA)、创意产品和服务 (CGS)作为被解释变量,对方程进行回归。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普及,再加上电商的冲击,传统电子卖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到挤压。2018年5月,中关村大街沿线最后一个电子批发市场被拆除。昔日的“金三角”——鼎好、海龙、e世界则将转型升级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智能硬件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不破不立。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不断转型,目前已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万家。2016年7月12日,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打造的全新创业空间 “领创金融咖啡”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北京分行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分行将向中关村发展集团提供100亿元意向性授信,用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和中小微企业一体化金融服务等。
从中国硅谷逐渐成长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枢纽,中关村充满着朝气、充满着变化、充满着创业机会、充满着创业之美。创新驱动风潮涌动,同样也带快了北京邮政转型发展的步伐,坚定了这家传统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以科技引领发展、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念。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迎合社会和市场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分析各专业相应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新能力,将其任务化、项目化,调整补充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动态的能力模块和动态的能力点,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在动态更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将“双创”素质和意识培养贯穿整个高校教学过程势在必行[8]。
智能机器人上线运输包裹、电子面单使用率超95%、新能源邮政车达2000辆、近万处网点布局智能快递柜……如今,北京邮政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皆居全国第五位;人均使用快递、信函和订阅报刊量居全国第二位。
分拣从温度到速度
40年来,作为北京邮政的邮件处理枢纽,北京邮区中心局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推动着前行,经历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成长的风雨变迁,也见证了整个中国邮政的现代化进程。
“腰酸背疼臂难弯”,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手工分拣时代,邮政分拣员工的真实写照。不顾天寒冻红手指,不管信封锐利划出血口,哪怕秀手变粗手,也执着地将一抹抹温暖融入 “一封信,一颗心”。
“信能送得快点吗?”寄信人、收信人都盼望着。20世纪90年代,邮政生产场地开始安上了大型信函分拣机,邮政作业进入了机械化、自动化时代,处理速度快了,分拣员的双手也被逐步解放了。
新一轮技术浪潮带来了互联网。进入新世纪,写信的少了,但足不出户购物的宅男宅女多了,越来越多的包裹涌入邮政。双层包裹分拣机大展身手,告别了频弯腰、摆地摊,邮政员工手里拿上了扫描枪,从未敢想的处理速度使当日递、次日递成为现实。
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传统使得学生从中小学到大学阶段,课程的内容包括当堂话题、课堂活动、学习材料等,基本上都是老师主导安排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干预课堂内容与活动方式,很少有自主权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十多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应并习惯了这种灌输模式的教学方式,但正是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USPS数据集和MNIST数据集类似,数据集里包含7291个手写数字图片,图片的分辨率为16×16=256像素。每幅图片都属于0-9数字中的一类。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算法都使用PCA算法先行降维到55维。perplexity参数都设置为20,在最小化目标函数的过程中都进行20000次迭代。
1950年时北京邮政包裹处理现场,纯粹的传统手工作业时代。
80年,中心局包裹分拣设备,分拣员们背后是北京邮政最古老的邮件传输机。
双层包件分拣机分拣包裹。
“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一再升级,也给培训工作本身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方式,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同以往。我们甚至可以参加网校培训,足不出户在网络上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从而实现自我充电。”李季说。
“以前在操作场地说话要靠喊,现在这个机器人大幅降低噪音污染。”北京邮政综合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AGV邮政智能搬运机器人替代部分人工盘运,可负载50公斤包裹,还可以自动识别、调整笼车方向,巧妙躲避障碍物,防止 “交通事故”。
“电子一条街”是许多 “70后”“80后”的回忆,老杨在这条车水马龙的街上继续投递着信件。一间间平房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楼宇,各家电脑卖场的商户成为中关村大街支局的主要客户。1998年,第一届中关村电脑节开幕,中关村大街支局进驻现场提供服务。为了不落伍,支局当时还特意给驻点搬来了一台电脑,尽管它只是完成了开机的使命,但在那个时代、在中关村,电脑几乎就是身份的象征。
北京邮政综合处理中心多数设备已陆续换成智能节能设备。2017年上线的双层包件分拣机从包裹进入流水线到装车只需要4分钟,全程包裹不落地。
现代地震危险性评估通过结合震源的完全分布和它们发生的概率来计算一个地区内预期地震的震动强度水平。利用地震波衰减模型来确定地震动(例如,Boore et al,1997),这些模型量化震动强度如何随离开断层的距离而衰减。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正在研究的重点,与委员会报告中记述的影响震动强度的其他参数,如当地土壤条件的影响和路径效应,包括盆地内地震能量的放大和陷落等均同等重要。
“使用双层包件分拣机后,邮件处理效率由原来每小时3500件提高到了现在的每小时2万件,而且曾创下单日最高处理包裹类邮件63万件的历史极值。”北京邮政综合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处理量同比增长162%的情况下,双层包件分拣机的用电量仅为原4台老式包分机用电总和的四分之一。
有了灵活的机械臂抓取供包,不仅 “腿”跑得快而且包分得也快。“智慧动力”注入邮政,助推电子商务,给力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40年来,从人工手到机械手,从粗糙到精细,从温度到速度,连接起信息物品传递的纽带,也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入职培训的天壤之别
在邮政工作的36年中,东城区邮政分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李季参加过不少培训。从1981年底第一次参加入职培训,到不久前体验了大兴区新落成的北京邮政培训中心多媒体教室,他从邮政培训人员、内容、方式的变化上,感受到了北京邮政的蓬勃发展。
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独有的运算方式,主要工具是算盘,这种运算方式和工具早在东汉时就有了,延续使用了1800多年。“那时候,有一门课必不可少,就是珠算。”李季回忆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使用珠算的准确和便利,胜过当时出现的电子计算器,中国珠算协会还组织珠算考级,能考取一级证书的都是高手。当时在邮政工作,无论是窗口服务,还是后台作业,算盘都是不可替代的看家运算工具。”
前不久,李季参加了位于大兴区的北京邮政培训中心举办的企业文化培训。新落成的教室宽敞明亮,每个课桌上都配有电脑和可升降式显示器;讲台后的黑板分成两部分,一边是电子大屏幕,另一边是书写板,大屏幕接驳电脑应用的是电子授课系统,教鞭变成了鼠标,粉笔换成了键盘。老师的劳动强度被大大降低了,讲课时图文并茂外加视频,直观而丰富。李季感叹道:“与36年前的入职培训相比较,真是天壤之别。”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邮政紧跟时代步伐,电子化支局很快过渡到微机化支局,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支撑的邮政业务窗口 “一台清”突破了函件、包裹、汇兑等单独设立窗口的传统,发展成为 “邮政综合业务窗口”。
走进北京邮政综合处理中心,圆形底盘的智能机器人正 “驮着”一箱箱货物穿梭在厂房内,平稳准确地将货物送达到指定地点。这是去年刚刚启用的AGV邮政智能搬运机器人,北京邮政综合处理中心目前共有60台,主要负责邮件驳运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逐渐兴起,珠算和算盘的地位岌岌可危。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最大的一次培训浪潮,就是计算机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领域所有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产业升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培训也越来越频繁。
国际业务日趋丰富
40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北京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伟大征程,也翻开了北京邮政服务对外交往、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新篇章。
清晨5点的北京东二环,和两个多小时后的早高峰相比,还很通畅。建国门邮政支局早班投递员陈甲从位于东二环建国门外的支局出发,开车仅用了20分钟就到达了8公里外的中国日报社,把需要在7点之前投递到各个大使馆和驻华机构的 《中国日报》装上车。
“这些报纸都要确保在各使馆工作人员上班前投递到使馆,以北京的早高峰时间计算,最优的投递路线是先去亮马河使馆区,再去三里屯使馆区,最后回到建国门外使馆区,这样既高效又能避免拥堵。”清点并整理好报纸后,陈甲一边介绍一边迅速启动车辆,驶上华灯未熄的三环路。
伴随着改革开放,北京邮政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地位不断提升,伴着城市在对外交往这一舞台上的华丽蜕变,北京邮政也顺应城市功能的全新定位而不断创新。
从1979年建国门支局成立之初服务建国门外和三里屯两处使馆区,到如今涵盖第一使馆区、第二使馆区、塔院地区、燕莎地区以及东城区内务部街、三里屯使馆区等地的157家驻华使馆、57家外国通讯社、12个国际组织、60栋外交公寓楼的邮政营业和投递服务工作,为25平方公里内的近20万客户提供着业务最全面、功能最完善的涉外邮政服务。近40年间,变化的是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不变的是北京邮政坚持“外事无小事”的服务要求以及按照 “政治第一、安全第一、责任第一”的服务理念和责任担当。
范坚强点点头。雪萤身后那名男子把她手腕上的绳索解开。雪萤揉了揉手腕,跑上去抱着一杭的脖子,泣不成声。范坚强拿茶杯盖在茶几上敲着,说:“有话快说,别磨蹭!”
细小的变化往往反映着时代的剧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行,中国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而伴随着国际交流和商业沟通不断深入,北京邮政的国际业务和涉及的服务也日趋多样和丰富。
在距离建国门支局不到2公里处,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北京邮政国际小包处理现场。从2002年整合进口科、出口科、包裹科等部门成立国际邮件收寄中心,到2015年随业务结构变化更名为北京市国际邮电局跨境电子综合服务中心,再到2016年北京邮政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海关监管场所正式启用,由海关在邮政收寄场地设立跨境邮件出口监管,首家实现了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模式 (9610模式)。伴随着国际贸易爆发式发展,北京邮政也依托口岸处理优势、通关优势、时限优势、航线优势等独有的优势资源不断拓展国际小包业务。
阳光化监管的模式,带来的是效率最大化。随着监管模式升级,北京邮政更对自身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借助同场地作业的处理便利,搭建起了北京邮政跨境小包快速直封通道,为跨境电商客户提供 “邮件揽收+前置处理+快速通关+最快境内处理”于一体的物流寄递服务,实现24小时内完成邮政收寄、封发、交航和启运环节操作全流程,实现了北京跨境电商出口邮件的高效运转。
为了更好是实现营造林工作,相关得到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即进行科学的选种、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对土地进行平整、加强抚育管理工作等。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科学的施工,之后做好相应的验收工作,一旦发现有问题和不合格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处理。
标签:北京市论文; 邮政服务论文; 中关村大街论文; 国际小包论文; 跨境电商论文; 入职培训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中关村电脑节论文; 邮件处理论文; 建国门论文; 分拣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