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会议新闻报道的新鲜和灵活

如何保持会议新闻报道的新鲜和灵活

一、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新鲜灵活(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春[1](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郑艳[2](2020)在《《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形成信息传播的新业态和新格局,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个性化特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是《云南日报》纸媒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物,通过发布新闻报道承担着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工作及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平台发布的新闻报道是语言传播的材料,语言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部分是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影响着平台媒介形象的塑造。本文基于平台语言传播活动的语言实体进行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对平台在语言传播中语言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及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以2019年《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及描写阐释等研究方法从语言文本出发,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展开对语言传播活动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栏目设置、内容及信息推送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将《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从“社会文化语境、党报新媒体属性、媒介性质及新闻文本特性”四个角度展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平台内容的选择及信息推送。第三四章结合新闻传播学与语用学相关知识对样本文本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平台语言传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原则指导下具体采用的策略。其中第三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宏观建构原则,通过分析发现《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是在“规范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的语言文字运用原则及“真实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的新闻报道相关原则指导下进行的。第四章研究的是在宏观原则指导下的语言传播具体采用的微观策略,在语言运用与新闻传播的结合下《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语言传播策略主要有“传播者、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及信息传播”策略。第五章为对《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现状的反思,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其在语言传播中存在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不规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在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及加强报道语言规范性的建议,以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方婧雯[3](2020)在《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郭玲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着名的女记者,以“散文式”新闻作品蜚声新闻界。她的新闻报道本着为人民与国家服务的宗旨,力求创新、不落俗套。长久以来,学界不乏对我国新闻史上女记者的研究,但是对于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整体研究却并不多见。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体表现在她的会议新闻善于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人物新闻以知识分子为重点,力求树立新时代的榜样;文艺新闻能够从侧面展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此外,郭玲春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十分注重报道的政治性,她的新闻报道以正面题材为主,多角度地为人民群众展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在写作上也极具特色:一、角度独到,选材灵活。郭玲春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角度选取还是素材撷取都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文章架构不落窠臼。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结构,而是根据主题与内容“量体裁衣”。三、写作技巧灵活多变。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常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极具感染力。如:使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通过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可读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使新闻变得更加鲜活丰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色,是因为她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下,成功借助了新华社强大的平台优势、以及依靠自身成长经历培养出独特的品格。总而言之,郭玲春的新闻实践活动对新闻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不仅开启了七、八十年代新闻写作的新篇章,对今天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样有着示范作用。

梁家秀[4](2019)在《《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再续辉煌?中国人民翘首以盼,世界人民拭目以待。头顶“中国第一大报纸、数百万份发行量、覆盖海内外数十亿读者”等诸多头衔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如何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正确引领舆论方向,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将此次盛会精准、客观、及时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人民日报》责无旁贷。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悄然兴起,各种新兴媒体形态及新闻传播手段的日趋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格局。媒体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力,成为新时代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关键所在,开拓了全面而系统地新闻报道格局,彰显了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时代特征。《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采用点、线、面结合,多语种互补、分步走推进,一次次掀起了十九大报道的热潮,形成了网上网下吃香、国内国外开花、会内会外出彩、发挥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海内外读者及时了解、领悟会议精神,饱尝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本文以《人民日报》十九大报道为例,选取了十九大召开前、召开期间以及召开后一段时间的《人民日报》融媒体的几大平台的报道,其中以十九大召开期间为主,通过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报道内容。本文通过前三章梳理各平台的传播特点,分析出十九大报道中,纸媒聚焦权威的深入解读,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网站注重信息的表现力,打造网络信息生态圈;移动端致力于追求实时互动、亲民灵活、生动可视的表现。通过分析,第四章进而总结出十九大新闻报道的创新之处,内容创新主要表现在人性化+亲民化+全民化,形式创新主要表现在多元化+丰富化+立体化。在此基础上,笔者充分利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十九大新闻报道模式,第五章得到了《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的启示:以导向意识、内容意识、对外意识为引领,以平台意识、表现意识、互动意识为支撑。德政歌以志,道正悦其众。《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立场坚定、视角独特、立体交叉、内容鲜活,成为研究重大会议新闻报道的精彩范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而且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媒体报道大型时政会议新闻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

王彦杰[5](2019)在《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也给予政务新闻写作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在对自媒体平台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自媒体时代政务新闻的新内涵,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的困境及革新必要性。基于对“两微一端”大量优秀政务新闻作品的研究,本文对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结构形式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从而总结出自媒体时代政务新闻在选题规划、标题拟定、文本编写等方面的一些方法和要求,以改善政务新闻写作的固化思维及固化模式,使政务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具有新意,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传播力度。本文还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向精细化、可视化逐渐过渡,顺应政务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可以使政务新闻写作朝更加多维、立体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拓宽政务新闻革新的空间。由于前人对政务新闻研究大都聚焦于传统媒体的政务新闻写作,而对于自媒体环境下的政务新闻写作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政务新闻写作在外部、内部双重冲击之下革新艰难。本文将先进的政务写作理念同大量实例分析结合起来,梳理了自媒体政务新闻的“新”特点,阐释了如何进行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的动态写作,试图给自媒体环境下的政务新闻写作研究和发展以微薄建议,从而使政务新闻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发挥其新闻价值。

黄凯旋[6](2019)在《法制新闻节目“走转改”实践研究 ——以《警方在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中之一。通过法制新闻节目的窗口,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由“法制国家”迈向“法治国家”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宣传法律知识,传递法治信仰的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新余市广播电视台《警方在线》栏目从2009年开播到蒸蒸日上,多次被评为省内优秀电视栏目,开播十年来深受当地市民喜爱。在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全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背景下,《警方在线》栏目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将“走转改”活动与栏目实践相结合,试图通过“走转改”提高节目的播出质量,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提升社会影响力。本文以笔者在江西省新余市广播电视台参与制作的《警方在线》栏目作为实践研究对象,从新闻业务角度出发,研究该栏目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开展“走转改”活动,探寻一条法制新闻节目“走转改”之路。本文首先对“走转改”活动进行解读,概述了其内涵、意义和活动成果。其次分析了《警方在线》栏目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通过实例分析法,分析了“走转改”活动在栏目报道中的实践开展情况,总结出了《警方在线》栏目在具体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方法。最后结合新闻传播学经典理论——“知沟”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了该栏目开展“走转改”活动后的报道效果与社会评价,并提出了“走转改”活动在法制新闻节目中常态化应用策略,为该栏目继续开展“走转改”活动和其他同类型法制新闻节目开展“走转改”活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推动“走转改”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本文图18幅,参考文献56篇。

何胜坤,黄莹[7](2019)在《如何从会议新闻里“淘出”好新闻》文中研究表明做好会议新闻报道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更具生命力?如何从会议新闻里"淘出"好新闻?这需要媒体人投入更多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当下,读者对新闻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记者要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淘出"好新闻,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

肖雅[8](2019)在《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每次召开重大会议,会议新闻都占据媒体报道的头版头条,可见会议新闻在我国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因为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单一,内容程式化,阅读体验低,所以人们对会议新闻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会议报道遇到瓶颈,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自身都希望会议新闻报道得到改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大媒体投身于媒体融合当中,借力技术杠杆,会议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简单地以图文形式呈现,音视频、H5、数据新闻等时下热门的形式被运用于报道中。VR技术、AI技术、直播技术的灵活使用,给用户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体验,为会议新闻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本研究选取了“人民网”与“两会”作为研究样本。以2014年为分界点,即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系统梳理人民网自设立两会专题以来的报道形式变化,分析其传播效果。本研究重点在于2014年以后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的创新,从呈现方式、技术运用、网页专题设计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形式变革带来的传播效果,发现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方面,推动人民网自身对会议新闻报道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为其它媒体进行会议报道提供参考,推进媒体有关会议新闻报道的变革;另一方面,使会议新闻告别呆板和程式化,更为生动地呈现,吸引受众眼球,改变受众对会议新闻的刻板印象,让受众逐渐关注会议新闻。

黄群[9](2017)在《关于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议新闻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政务类媒体来说。很多读者对会议新闻不感兴趣甚者有些抵触情绪,他们认为会议新闻枯燥乏味且新闻价值相对较小。同时,很多记者也认为会议新闻报道非常简单,只需要套用固定模版如出席领导、领导讲话、会议材料,然后整理加工即可。事实上,要写出读者爱看的会议新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各种碎片化信息、标题党新闻等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如何借鉴新媒体写作的优点改进传统会议新闻的写作模式,让读者燃起对会议新闻的兴趣,是文章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马玲[10](2017)在《回族传统节日的媒体报道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宁夏日报》古尔邦节报道为例》文中认为回族传统节日是回族文化宝藏中最有表现力的文化瑰宝,极具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媒体通过对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的报道,为外界了解回族这一民族树立了一个展板。同时,宣传了回族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在塑造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诸如对本地区民众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强化、自身文化情感的强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反思、民族认同感和地区自豪感的强化,以及回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本文选取回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方法。文章以《宁夏日报》1958-2016年关于古尔邦节的所有报道为研究样本,总结《宁夏日报》回族传统节日的报道情况及产生的影响;结合实地观察访问,了解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蔡祥村村民对回族传统节日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呈现在媒体上的“回族传统节日”的理解,从中探索出回族传统节日的媒体呈现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回族聚居地区大众传媒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现状与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宁夏日报》对于古尔邦节的报道虽然是以现实生活中人们欢度古尔邦节的情景为基础,但并没有全面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古尔邦节情景,使得《宁夏日报》中呈现出来的古尔邦节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古尔邦节有一定的差异;《宁夏日报》对于古尔邦节的报道促使回族民众对自身文化情感的强化、促使回族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反思、利于传承回族节日文化、也促使着回族节日文化逐渐趋向于主流,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报道模式化且深度不够、报道面不广且报道不平衡等。而这都会为进一步做好回族聚居地区大众传媒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提升回族民众传统节日文化认同度以及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节日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新鲜灵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新鲜灵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一、会议新闻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一、词类的运用
        二、缩略语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选题缘起
    二、研究选题价值和意义
    三、学术界研究综述
    四、研究选题理论和方法
    五、研究问题与语料来源
第一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概述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及内容
        一、栏目设置
        二、内容选择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
        一、推送数量
        二、推送时间
        三、推送方式
第二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建构的语境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社会文化语境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党报新媒体平台的定位
        一、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要求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
    第三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媒介性质
        一、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二、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与新闻文本性质
        一、新闻文本内容客观性要求
        二、新闻文本内容简洁性要求
        三、我国新闻文本需要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第三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原则
    第一节 规范性原则
        一、词汇的规范性准则
        二、语法的规范性准则
        三、汉字的规范性准则
    第二节 准确性原则
        一、词汇的准确性准则
        二、语法的准确性准则
        三、汉字的准确性准则
    第三节 真实性原则
        一、话语信息的真实性准则
        二、话语表达的真实性准则
    第四节 可理解性准则
        一、叙事的可理解性准则
        二、话语的可理解性准则
第四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传播者策略
        一、权威性话语角色定位
        二、可信性话语角色定位
        三、接近性话语角色定位
    第二节 语言符号策略
        一、词语的照应
        二、话题的照应
        三、语篇的结构策略
        四、语篇的语义策略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策略
        一、图片和音视频的使用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
        三、文字排版及格式的使用
    第四节 信息传播策略
        一、信息质策略
        二、信息量策略
第五章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反思
    第一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文字不规范
        二、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三、内容结构不一致
        四、信源关系处理不当
    第二节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优化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传播指数
        二、优化传播内容,形成传播特色
        三、把好语言文字关,提升报道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报道题材与报道倾向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主要题材
        一、会议新闻报道: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
        二、人物新闻报道:以知识分子典型为重点
        三、文艺新闻报道:侧面展现文艺改革进程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一、内容注重政治性
        二、以正面报道为主
第二章 郭玲春新闻写作的创新
    第一节 角度独到选材灵活
        一、注重角度选取
        二、灵活撷取素材
    第二节 文章架构不落窠臼
        一、散文式结构
        二、视觉式结构
        三、并列式结构
    第三节 表现手法博采众长
        一、叙议结合,融入个人思想情感
        二、活用引语,巧摘报告
        三、新闻语言丰富多彩
第三章 新闻作品特色的成因及新闻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独具特色的成因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二、平台优势及领导同事的支持
        三、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实践对新闻业的启示
        一、突破陈规,勇于创新
        二、不怕吃苦,勤动脑筋
        三、以读者为中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媒体融合
        2.会议新闻
    三、研究思路
        1.样本选取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及综述
        1.会议新闻研究现状
        2.十九大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人民日报》:权威的深度解读
    1.1 报道内容:内容多元,挖掘深度与广度
        1.1.1 来源广泛,聚焦原创作品
        1.1.2 篇幅集中,字数适量紧凑
        1.1.3 主题鲜明,会议解读深入
    1.2 报道形式:形式多样,关注细节与整体
        1.2.1 体裁丰富,通讯占据主导
        1.2.2 搭配巧妙,文字图片居多
        1.2.3 版面灵活,形式鲜亮抢眼
第二章 人民网:即时立体,表现力强大
    2.1 报道内容:内容丰实,集结焦点与板块
        2.1.1 主题导航,内容涉猎广泛
        2.1.2 栏目活泼,组合系统灵活
        2.1.3 专题全面,内容灵动充实
    2.2 报道形式:形式生动,力求稳妥与多变
        2.2.1 版面丰富,主体鲜明突出
        2.2.2 互动显着,线上交流活跃
        2.2.3 形式灵活,表现形态多变
第三章 新媒体矩阵平台:互动+亲民+可视
    3.1 《人民日报》微博:实时互动共话新时代
        3.1.1 关注网友兴趣注重互动传播
        3.1.2 策划独树一帜彰显平台优势
        3.1.3 直播形式交互“现场”纵深感强
    3.2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亲民灵活共筑新时代
        3.2.1 主题设置多样内容一应俱全
        3.2.2 内容来源广泛关注精优原创
        3.2.3 风格新颖独特彰显人性视角
    3.3 《人民日报》客户端:生动可视共享新时代
        3.3.1 形式丰盈充沛表现淋漓尽致
        3.3.2 可视呈现表达专注视觉震撼
        3.3.3 中央厨房发力报道炫酷亮相
第四章 《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创新之处
    4.1 内容创新:人性化+亲民化+全民化
        4.1.1 版面新颖,设计人性
        4.1.2 表达晓畅,视角亲民
        4.1.3 诉诸产品,聚焦用户
    4.2 形式创新:多元化+丰富化+立体化
        4.2.1 平台多元,内容全面
        4.2.2 形式生动,形态丰富
        4.2.3 图文立体,搭配新奇
第五章 《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的启示
    5.1 报道理念:以导向意识、内容意识、对外意识为引领
        5.1.1 坚守喉舌角色勇担社会责任
        5.1.2 精耕内容板块树立产品观念
        5.1.3 加强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5.2 报道形式:以平台意识、表现意识、互动意识为支撑
        5.2.1 全媒体齐联动打响平台战役
        5.2.2 践行工匠精神丰富表现形态
        5.2.3 聚焦受众互动心系民生百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自媒体概说
    1.3 研究现状
        1.3.1 政务新闻概念梳理
        1.3.2 其他相关研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亟需改革的政务新闻
    2.1 自媒体时代政务新闻革新背景
        2.1.1 传播格局的改变
        2.1.2 受众品味的转变
    2.2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自身困境
        2.2.1 写作惯性思维致使政务新闻革新艰难
        2.2.2 政务新闻写作与时代要求不符
        2.2.3 专业素养差异影响政务新闻真实性
    2.3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革新必要性
        2.3.1 利于建立政民沟通纽带
        2.3.2 利于增强个体发声参政积极性
        2.3.3 利于权威表达舆论场形成
第3章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实践分析
    3.1 政务自媒体分类及发展现状
    3.2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实践分析
        3.2.1 微博政务新闻写作实践
        3.2.2 微信及客户端政务新闻写作实践
    3.3 “两微一端”政务自媒体写作特点比较
第4章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方法和要求
    4.1 选题策划
    4.2 文本编写策略
        4.2.1 标题的拟定
        4.2.1.1 焦点信息概括法
        4.2.1.2 句式变换法
        4.2.1.3 题图相配法
        4.2.2 文本编写技巧
        4.2.2.1 扭转叙事视角
        4.2.2.2 转变政务新闻语言风格
        4.2.2.3 善用连续性报道呈现新闻全貌
    4.3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要求
        4.3.1 文本要兼具服务性与权威性
        4.3.2 政务新闻撰写者要身兼多能
第5章 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发展趋势
    5.1 视觉政务新闻渐成趋势
    5.2 多元整合,新闻内容精细化程度加深
    5.3 政务自媒体互助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法制新闻节目“走转改”实践研究 ——以《警方在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法制新闻节目的研究
        1.2.2 对“走转改”活动的研究
        1.2.3 对法制新闻节目“走转改”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走转改”活动概述
    2.1 “走转改”活动的提出背景
    2.2 “走转改”活动的内涵与意义
        2.2.1 走基层——深化了“三贴近”原则
        2.2.2 转作风——提升了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
        2.2.3 改文风——提高了媒体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2.3 “走转改”活动的成果
3 《警方在线》栏目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原因
    3.1 必要性分析
        3.1.1 栏目自身发展遇到瓶颈
        3.1.2 市场化道路要求提升品质
    3.2 可行性分析
        3.2.1 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
        3.2.2 受众渴望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3.2.3 技术条件的成熟
4 《警方在线》栏目“走转改”实践分析
    4.1 《警方在线》栏目“走转改”报道理念
        4.1.1 宣传法治的报道理念
        4.1.2 为民服务的报道理念
        4.1.3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的报道理念
    4.2 《警方在线》栏目“走基层”实践分析
        4.2.1 纪实类报道弘扬法治精神
        4.2.2 体验类报道讲述基层故事
    4.3 《警方在线》栏目“转作风”实践分析
        4.3.1 重视新闻策划的作用
        4.3.2 记者进行配音解说
        4.3.3 新闻采访充满人文关怀
        4.3.4 利用网络直播搭建互动平台
    4.4 《警方在线》栏目“改文风”实践分析
        4.4.1 精炼时政、会议新闻
        4.4.2 创新新闻标题形式
        4.4.3 写作手法故事化
        4.4.4 新闻语言口语化
        4.4.5 突出法制新闻现场
        4.4.6 稿件篇幅结构灵活
5 《警方在线》栏目“走转改”报道效果与社会评价
    5.1 《警方在线》栏目“走转改”报道效果分析
    5.2 《警方在线》栏目“走转改”的社会评价
        5.2.1 业内人士评价
        5.2.2 受众评价
        5.2.3 其他方面
6 “走转改”活动在法制新闻节目中常态化应用策略
    6.1 认真领会“走转改”含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6.2 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制度保障
    6.3 提高法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6.4 坚持创新精神,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7 结语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8)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概述
    2.1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媒体环境分析
        2.1.1 政策环境:媒体融合相关意见的出台
        2.1.2 网络环境: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长
        2.1.3 会议新闻报道面临困境
    2.2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历史回顾
        2.2.1 2014年以前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总体概览
        2.2.2 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总体概览
        2.2.3 2014年前后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的变革比较
3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呈现方式的变革
    3.1 H5形式增强与网友的互动
    3.2 短视频形式呈现动态两会
    3.3 图解新闻形式直观解读两会
4 人民网借力技术杠杆两会专题报道的变革
    4.1 VR、AI技术拉近用户与两会的距离
    4.2 打造《两会进行时》节目直播两会
5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PC端网页设计的变革
    5.1 分栏方式逻辑性强
    5.2 页面色彩搭配更具视觉效果
    5.3 栏目设置综合多样
6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6.1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的成效
    6.2 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存在的问题
        6.2.1 过于“形式主义”
        6.2.2 技术没有实现真正融合
        6.2.3 网页设计有待提高
    6.3 对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的建议
        6.3.1 根据内容挑选形式外衣
        6.3.2 完善技术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6.3.3 强化网页逻辑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关于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议新闻的写作特点及现状
2 新媒体时AI写作作的特点
3 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
4 结束语

(10)回族传统节日的媒体报道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宁夏日报》古尔邦节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第二章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回族传统节日
        2.1.2 回族文化
        2.1.3 文化认同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回族传统节日的研究
        2.2.2 关于回族文化的研究:
        2.2.3 关于大众传媒与回族文化的研究
        2.2.4 关于大众传媒与回族文化认同的研究
        2.2.5 关于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
第三章 回族古尔邦节及其文化意义
    3.1 伊斯兰教中的古尔邦节
    3.2 国内回族的古尔邦节
        3.2.1 古尔邦节前夕的忙碌与热闹
        3.2.2 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3.2.3 邀请阿訇上坟宰牲
        3.2.4 邀请阿訇过尔麦里与亲朋好友共庆节日
    3.3 古尔邦节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 《宁夏日报》古尔邦节报道分析
    4.1 古尔邦节报道的内容分析
        4.1.1 1979—1990:见诸报端并逐步受到重视
        4.1.2 1991—2000:趋于平稳并呈现常态化报道模式
        4.1.3 2001—2010:稳中求变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4.1.4 2011—2016:多渠道呈现打破常态化报道模式
    4.2 古尔邦节报道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4.2.1 对于古尔邦节的报道越来越重视
        4.2.2 报道主题相对集中
        4.2.3 报道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4.2.4 报道自采率较高
        4.2.5 报道模式化且深度不够
        4.2.6 报道面不广且报道不平衡
第五章 古尔邦节报道呈现的节日形象分析
    5.1 《宁夏日报》中的古尔邦节形象
        5.2.1 1979—1990:民族宗教政策介绍类内容突出
        5.2.2 1991—2000:经济建设、民族事务法制化内容突出
        5.2.3 2001—2010:民族宗教政策、经济建设及宗教活动等多种内容并存
        5.2.4 2011—2016:宗教活动及其娱乐性内容突出
    5.2 《宁夏日报》中古尔邦节形象变化的原因
        5.2.1 政治方面的影响
        5.2.2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2.3 新兴媒介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 古尔邦节报道与文化认同
    6.1 《宁夏日报》古尔邦节报道与文化认同
    6.2 媒体报道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6.3 提升回族民众节日文化认同度的媒体传播策略
        6.3.1 传统节日报道的现状与问题
        6.3.2 回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媒体传播策略
    6.4 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媒的节日文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如何使会议新闻报道新鲜灵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语言传播的建构研究[D]. 郑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D]. 方婧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人民日报》融媒体平台十九大报道研究[D]. 梁家秀. 山西大学, 2019(01)
  • [5]自媒体环境下政务新闻写作研究[D]. 王彦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6]法制新闻节目“走转改”实践研究 ——以《警方在线》为例[D]. 黄凯旋.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7]如何从会议新闻里“淘出”好新闻[J]. 何胜坤,黄莹. 城市党报研究, 2019(05)
  • [8]2014-2018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形式变革研究[D]. 肖雅.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9]关于新媒体时代会议新闻写作的思考[J]. 黄群. 新媒体研究, 2017(23)
  • [10]回族传统节日的媒体报道与文化认同研究 ——以《宁夏日报》古尔邦节报道为例[D]. 马玲. 西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如何保持会议新闻报道的新鲜和灵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