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芳[1]2004年在《湖南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方案设计》文中指出组织结构的变革已经成为组织变革的主要部分之一。组织变革是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结构、制度和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文化,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自生能力,最终求得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过程。组织变革作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业已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主动考虑的主要核心工作之一。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组织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特点,指出组织结构因组织的规模、组织的发展阶段、组织使用的各种技术、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组织的发展战略等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然后,本文以湖南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湘计算机)为切入点,对湘计算机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得出湘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变革势在必行,而且客观地分析了湘计算机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在此基础上,对湘计算机的组织结构提出了两种变革方案。 最后,本文根据所设计的两种组织结构变革方案与湘计算机当前现状的适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一个狭窄的行业市场内要生存下来,必须整合面向该市场的运作行为,对于子公司,在行业内成直线职能制,各行业整体面对母公司成母子公司制,是比较有优势、比较适合湘计算机当前现状的母子公司组织结构形式。
杨美丽[2]2006年在《公司治理中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事实证明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响着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一般而言信息披露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制度制约。外部制度就是国家和有关机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定;内部制度是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的各种制度要求,这些要求在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详细程度等各方面可能与信息披露的外部制度一致,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着边界。通常外部边界由信息披露的外部制度即法律法规来决定,内部边界则由公司治理框架来决定。可以看到在许多国家公司的信息披露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信息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因此公司治理中的信息披露具有内外两种制度的约束和动力。实践也证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资本股票市场活跃国家的经验表明,信息披露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强有力的披露制度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持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做出评价。股票的价值评估关系到股东的决策。信息短缺会影响市场的效率,增加资本成本,并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鉴于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在其公司治理原则或研究报告中对信息披露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有效治理。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被定位为——在有关控制机制中使用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数据,以提高治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业绩。这种治理效能的发挥,在现代公司制下是通过与资本市场股价信息来完成的。因为若市场足够有效的话,那么通过股价可以识别出经理人的操控性盈余行为;与此相似,会计指标则可以滤去各种非经济因素施予股价的异常影响。而这种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国别之间不同的审计体制、法律环境、对企业活动的政治干预等诸多因素。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从近几年中外着名公司会计丑闻背景入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问题,点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并进行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综述与分析,找出切入点即联系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第二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技术属性,然后从不同产权状态下会计信息具备的经济属性予以阐述,得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应该满足叁方面属性——公开透明性、公益性、客观准确性;随即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归纳了西方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路径。
张宁辉[3]2011年在《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选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加速推进,企业成为了创新的主体,表现出持续的创新活力。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组织结构的创新,使组织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相得益彰,将是未来企业的正确选择。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选择研究也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企业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影响的,不但组织结构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而技术创新本身也会对组织结构的选择和优化产生影响。怎样从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角度去选择一个好的组织机构,能够促进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方向。本文在技术创新理论、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研究视角,以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选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核心和重点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本文梳理相关理论文献,对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内涵、动因及变革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技术创新动因,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变化首先是建立和改善了组织的动态能力,然后达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企业组织结构未来的变化趋势最主要是组织结构时间和主体空间复杂性的增加,这为后面基于技术创新的时间和主体层次组织结构选择框架的确立和实证分析框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选择的时空分析框架。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选择分析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维度进行分析。从整个时间进化的历程中,企业组织结构和形态进化的总体趋势:复杂性的提高和多样性的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主体层次的增长,主要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增加和各结构层次分化程度(横向、纵向及空间的差异性)增大。随后,本文建立了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选择通过改善组织的动态能力来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的实证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估计、检验、修正与调整,确立最终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际案例的分析,同时最后的案例研究也为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供了实践借鉴。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相对系统地将企业组织结构变迁过程中技术创新其本质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分析了企业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将技术创新视作企业组织结构选择、优化和变迁的一个基础动因,清晰化了二者之间的历史和逻辑关系,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技术的演化,是一个复杂性、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过程,随着技术创新多样性、不确定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组织结构将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越低,伴随着的是形式化和集中化程度越高的组织结构;技术演化越复杂,不确定性越高,组织结构也会因此变得更复杂,这就是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响应。(2)本文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层次和时间过程两个视角出发,从主体层次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选择和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未来的变化趋势最主要是组织结构主体空间和时间复杂性的增加,对技术创新组织主体层次结构的选择可以从创新能力角度进行,分为以产品为核心能力的主体空间结构和以服务为核心能力的主体空间结构;从时间角度来说,技术创新具有生命周期,从开始的萌芽期、发展期,步入成熟期、衰退期,每个阶段组织结构的选择也有所不同。(3)构建并验证了基于技术创新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管理水平、组织特性、组织规模、动态环境、创新文化(作为自变量),组织动态能力:评估能力、配置能力、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和组织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叁者关系的整体模型。本文将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选择与组织创新绩效结合起来,引入组织动态能力中间变量,试图探寻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选择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出基于技术创新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往的许多学者认为动态环境是组织结构选择的一大影响因素,但由于动态环境的难以测量和操作,因此在实证部分都不作考虑。本文引入动态环境和创新文化为自变量,相对比较完整地实证检验了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曹汝平[4]2016年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引自西方现代国家公司经营与管理方式的美术设计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处检索到的原始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在“机构”和“公司”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从城市现代化、公司法与企业制度、美术设计机构的管理与运营、美术设计师与作品四个层面重点理清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美术设计机构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2)公司法、政府管理与20世纪上半叶美术设计机构的关系。(3)1949年前后美术设计机构业务管理、运营与历史环境的关系。(4)作为美与利益“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在这一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掌握了国画、西方油画、水彩、水粉技巧的美术设计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最终却只将其视为可传授的技巧或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认知并改变生活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没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美术设计公司,反倒是国营性质的美术设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影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述四个层面的内容也许包含着答案的四个要素——(1)现代化观念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2)理性、公平、民主与国家管理的契合程度。(3)集体、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条件及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程度。(4)美术设计师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表现出的时代差异。除绪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有逻辑关联的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概念厘定为思路,考察与美术设计机构相关的公司、机构、广告、设计等现代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引出机构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并为以下四个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部分定下基调;同时考查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商业大都市给商业美术设计机构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机构为中心,着重阐述1949年前后城市现代化观念与转型的历史要素,由此勾勒出上海现代美术设计机构所具有的现代化特征。第二部分是以20世纪上半叶历届政府颁行的公司法为线索,探讨各个时期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与公司或企业机制之间的法理逻辑,力图理清在公司法的规约下美术设计机构的设立流程、组织结构、增资程序、经营方式、资本核算、内外关系等问题,并对其中的原因与效果进行考察,以便回答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分别为美术设计机构的建立、发展建构出怎样的关系图景,其利弊得失如何。第叁部分是以时间为序,以经营体制转变为背景,集中探讨不同时期上海主要美术设计机构内部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情况,并阐述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迁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最后一个部分则是以美术设计师利益为中心的考察,尝试从不同时期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与审美观念角度,论述个体与群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就是将机构-人-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思考“共同体”内外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关系。本文最后以“余论”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总结式的思考,从对全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上海美术设计机构可行的改革之路。总而言之,本文以美术设计师的共同体——上海美术设计机构为中心,从马克斯·韦伯的“共同体”视角梳理了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的历史面貌,同时探究了1978年以前“被动现代化”条件下美术设计师及其机构尚未形成合力而成其大的内在原因。
孔祥增[5]2011年在《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是其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产物。训政时期,国民党实行“以国养党”之制。党费取自国库,是“以党治国、党国一体”训政体制下诸多国民党人的主观期许,也是“党费自给”的目标在巨额经费需求面前流于空言的一种现实选择。战后,国民政府由训政向宪政过渡,“以国养党”失去合法性基础,国民党党费自筹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渴求。征收党费与捐款等传统党费自给之途,早为事实证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故而筹办党营经济事业,以党企盈余作为党务经费的来源,遂成为全党共识。党营经济事业的战后兴办,是国民党党费自筹的历史选择与因应宪政体制下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现实需求。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事业养党”的方针。由国民党主导的敌伪资产的战后大接收,为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缘。国民党以敌伪产业拨补抗战损失为名,通过转账拨付的形式,价购了一批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敌伪产业,基本确立了党营经济事业的规模。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积极筹组下,党营经济事业由中央至地方,从工厂实业到商贸金融,逐步建立来。同时,各地方党部亦因利乘便,陆续建立各地党营经济事业。由此,依托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庞大的党营事业体系。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经营擘划下,党营经济事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党营事业公司的年度盈余决算及逐月提拨的利润分成,成为党务经费的重要来源,“事业养党”得到一定程度地实现。党营经济事业甫经建立,根基未固,其总体规模与实力难以维持浩大的党务经费开支,“事业养党”的真正实现尚需时日。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日趋恶化与战局的巨大逆转,党营经济事业逐步陷入经营困境,并伴随国民党政权多次播迁直至宣告在大陆的终结。党营经济事业以一般企业的姿态出现,实施企业化经营。透过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央财务委员会对党营事业公司从组织、人事、财务等诸多层面加以管控,是整个党营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行使对党营经济事业的稽核监察权。党营事业公司既受中央财务委员会的最高控制,又受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监察督导,由此形成党营经济事业的双重管理体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较为周密的制度设计,基本实现了对党营经济事业的控制。党营经济事业融企业经营与政党行为于一体,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是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党营经济事业在战后初创,尚处于奠基时期,其总体规模和实力尚难以与发展已久的民营与国营企业相比。然而各党营事业公司于所在区域和行业,多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之业界翘楚,加之党营事业本身是一整体完备的事业体系,并具有强势的政治背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党营经济事业利用执政党的优势地位,在贷款申请、原料采购、成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庇护,表现出“以政利党”的特色;同时又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法令,成为政府以资利用的重要力量,对维系国民党政权有着重要的政治功用,从而展现出“以党利政”的一面。各党营事业公司多注重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希求树立党营事业的良好形象。但作为国民党“化国家之财为一党之私”的产物,党营经济事业依恃特权庇护,自然备受时人的诟病和责难。
黄旭[6]2004年在《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得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更为显现,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跨国竞争与全球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等新课题,企业将面临“二次创业”与持续竞争优势等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迈克尔·波特曾告诉我们,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和“转换”。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以有效管理不确定性环境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对其提出转换或变革原有战略的要求,因而战略变革正是基于环境挑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企业与变化的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同企业调适与其所处环境连续不断的结合程度密切相关(Andrews,1971)。这种“调适”,本质上就是企业适时发生的战略变革(Mintzberg,1979)。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需要进行战略变革,在不确定性的环境条件下尤为明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Norman R.Augustine 直言:“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善于改变自己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如今企业在战略上的“求变”与“应变”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进行永续经营的重要生存法则。近年来,战略变革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在动态、复杂与快变的环境条件下,追求“做强、做大”、成功“二次创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与行为束缚,把握有效战略变革的要领,也是当前摆在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界人士面前有待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本研究基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 WTO 的现实背景,以中国 PC 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的战略变革实践为实证研究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动因、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及战略变革方式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系统研究,探讨和挖掘企业战略变革的规律性,尝试构建应对不确定环境的企业战略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架构,从而达到探寻适合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与路径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拟对学术界及企业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富有建设性的启示和建议,以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做强、做大”的战略变革过程中,尽快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少走弯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与代价提高竞争优势,寻求和确立企业持续的成长动力与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现在的或未来的超常业绩,这是本文想要到达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流程遵循:(1)确认方向、研究对象与问题;(2)分析相关文献;(3)搜集行业及公司资料与相关信息;(4)遴选个案公司;(5)建立研究观念性架构;2(7)整理、分析与比较个案公司相关问题;(8)发展研究命题;(9)得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共 9 章:第一层次(第 1~3 章)为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为战略变革研究的一般概述、理论评述、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第二层次(第 4~6 章)为研究主体部分,分别从战略变革的叁个维度上(即“3W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加以理论推演与分析阐述,即战略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Why)、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定位(Where)、战略变革方式(What);第叁层次(第7~8 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从 PC 制造行业与六家上市公司两个层面分章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第四层次(第 9 章)为研究命题、结论与对策建议,在对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展研究命题、提出研究结论,并以此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对策建议。全文 20 多万字,共分为 9 章:第 1 章,绪论。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方法与流程、创新之处与不足等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概述与说明。第 2 章,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针对国外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研究成果,诸如分类、研究学派与分析范式、动因与阻力、以及战略类型等的理论与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归纳与梳理,并对其研究现状、问题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为后面的研究做了铺垫。第 3 章,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在对相关概念加以讨论的基础上,就“战略变革”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就本研究的逻辑思路、总体安排进行了阐述,进而构建了“3W 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逐一进行了概述,从而为后续的分析与研究奠定了基础。第 4 章,战略变革动因分析。本章从因果研究的视角,基于复杂、动态性甚至非线性的企业系统外部环境特征,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变革动因进行理论和经验层面的逻辑推导与研究。首先,通过对 21 世纪企业经营的现实背景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的假设前提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从而导致企业战略变革需求产生的现实。其次,遵循“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从内外与主客观视角,提出了“环境”、“企业”、“使命或愿景”及“领导者”为战略变革的四种驱动因素。四种动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变革的压力与动力、推力与阻力,在其共同作用下催生或阻碍着战略变革的发生,影响和决?
黄利萍[7]2011年在《大汉控股(集团)钢材贸易有限公司改制上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大汉控股(集团)钢材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汉钢贸)改制上市为研究对象,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大汉钢贸改制上市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汉钢贸改制上市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大汉钢贸改制上市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正是在这样的分析前提下,本文提出了大汉钢贸改制上市实施保障措施是正确选择中介机构、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本文从改制上市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关联交易的披露问题;同业竞争的问题;国家产业政策的问题;税收问题;持续经营的计算条件;拟上市的业务规范;股东出资方式;人员、财务、资产、业务、机构“五分开”问题及资产评估、折股和财务调整问题等对大汉钢贸改制上市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大汉控股(集团)钢材贸易有限公司改制上市的操作步骤:明确企业改制上市的主要目的,并组建改制上市筹备委员会;聘请券商及其他中介机构,拟定并实施企业改制方案;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新股东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上市申请与核准及路演及股票发行上市。最后从正确选择中介机构及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大汉钢贸改制上市实施的保障措施。
吴泽[8]2002年在《湘计算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国有企业通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通过重组、改制、上市、兼并、联合,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湘计算机的发展史可说是中国国企发展史的缩影。叁十叁年的风雨历程,湘计算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开拓与奋进中探寻前进的光明,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湘计算机的成功得益于抓住了四次大的发展机遇。改制上市后,湘计算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治理机制不理想、内部组织结构管理问题、核心竞争力较弱、公司赢利能力降低等叁个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企业本身的原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对湘计算机今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湘计算机的经营环境进行认真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状态、价值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湘计算机,需对其进行SWOT分析,以弄清湘计算机所处竞争状态。就湘计算机如何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存在的问题、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等问题,我们作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并从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战略调整、科技创新和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王晓满[9]2015年在《新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联从燃气业务起步,经过持续的战略升级与产业拓展,构建了能源分销、智能能源、太阳能源、能源化工、房地产、文化旅游等相关多元产业。当前集团业务所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中石油、中石化等逐渐大举进军以天然气产品为主的清洁能源行业;能源化工行业面临瓶颈;智能能源产业未形成规模;房地产业务难有发展等。市场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已对新联集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司下一步的发展重心是什么、整体战略是否合理、各行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新联集团的战略规划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第一手资料,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及研究工具,研究新联集团的发展战略。首先,梳理了战略的相关理论,重点对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和资源学派等进行了理论回顾和总结。其次,分析了新联集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以及竞争环境所做的分析,发现天然气、煤炭等行业发展形势复杂,而光伏、分布式能源、城市燃气、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空间较大,政策支持力度也大;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对新联集团的发展历程、战略方向、财务状况等方面的评估,发现新联集团拥有雄厚的实力及良好的口碑,但是公司在能源方面过多的受制于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新联集团多元化战略思路,包括形成太阳能源发展模式、打造“梦廊坊”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快速建立海洋旅游业务能力、持续发展能源分销业务等。同时提出了新联集团国际化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新联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新联集团是众多能源类企业中的一员,其关注的战略转型也是同行企业公司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新联集团这一典型的战略定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希望对其他类似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张科欣[10]2015年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媒体经济的兴起,传媒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转型、跨界、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传媒业的新常态。传统的传媒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传媒业的竞争是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竞争。内部控制问题是企业风险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湖南电广传媒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系统化优化设计和改进,尝试探索建立系统化、流程化和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通过分析湖南电广传媒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成立内控优化领导小组,采取“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策略,全面开展内控体系优化工作。本文将湖南电广传媒公司所有流程划分为公司治理、运营管理、资源支持、专有领域四个类别,采用战略风险评估法,通过调查访谈、穿行测试等方式,建立湖南电广传媒公司风险矩阵和风险清单,形成了可管理的关键控制活动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体系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机制,建立了一个围绕问题和缺陷的发现、甄别、整改完善和制度化的内控管理体系,提升了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极大地支持了湖南电广传媒公司战略转型。当然,内部控制体系方案的实施会存在一些障碍。本文提出了内控体系实施的措施和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审计保障、执行保障和信息化保障,尽可能地减少由于内控体系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负面影响,稳健推进湖南电广传媒公司内控体系规划和内控管理工作。本论文的科研成果对于传统传媒企业来说,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对此类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湖南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方案设计[D]. 于秋芳. 中南大学. 2004
[2]. 公司治理中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 杨美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3].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结构选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宁辉. 中南大学. 2011
[4]. 上海美术设计机构研究(1909-1978)[D]. 曹汝平. 上海大学. 2016
[5]. 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D]. 孔祥增. 南京大学. 2011
[6]. 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D]. 黄旭.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7]. 大汉控股(集团)钢材贸易有限公司改制上市研究[D]. 黄利萍. 湖南大学. 2011
[8]. 湘计算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泽. 湖南大学. 2002
[9]. 新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晓满. 湖南大学. 2015
[10].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张科欣. 湖南大学. 2015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矩阵组织结构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 湖南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