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过较长的岁月,目前我们自己开创一条由实践证明而取得成效的成功之路-----《基于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这一条路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教学,它要求教师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按图索骥”地寻找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然后通过分解目标具体化的技术,确定该内容的课堂学习目标,进而进行教学的。“循环—差异教学”及“课程标准分解”是引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现以初三物理《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的教学流程谈一谈课堂结构的控制。
关键词:循环-差异;课堂结构;课标分解;课堂控制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9-244-02
一、“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课标分解
1.1《物理课程标准》第22页3.4.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分解课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行为条件核心概念、分解行 为特 征程 度学生经验
引入讨论思考电热现象阅读、说出具体准确有
启发交流思考电热的大小因素说出,写出抽象较全面有
启发讨论交流猜想电热的因素有哪些推测抽象准确有
小组合作组合器材能具体正确有
合作设计实验、操作步骤会具体正确有
观察记录数据观察现象会综合准确有
讨论归纳归纳电热的大小关系式分析论证综合主要的有
提示交流讨论电功与电热关系分析交流综合较准确有
讨论启发练习讲解电功的大小计算会具体熟练有
讨论启发阅读电热的生活现象说明具体准确有
练习电热器的辨别、电热的计算、电热的现象提高综合能够有
目标叙述:通过生活事例知道电热现象;经历实验过程认识电热大小的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物理思想与计算能力;通过讨论、分析、练习能准确的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电热现象
通过分析与分解,物理课本这节内容的目标叙述是:1.借助常见的电热器和生活经验,认识电流的热效应,感悟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2.小组合作,设计较完善的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因素的操作步骤。3.经历实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因素”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转换等物理实验思想。4.准确说出导体产生的热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经历实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因素”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转换等物理实验思想;(2)准确说出导体产生的热量与有关因素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设计较完善的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因素的操作步骤。
1.2“循环—差异教学”的界定。“循环-差异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群体围绕“课时学习目标,采取差异目标、内容、进程、方式、评价,是学生个体经历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三轮循环学习,沿着六个要素构成的环节,实现差异发展的教学框架和流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循环-差异教学”的过程包括“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
1.3《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设计要在“个体自学、练习检测”部分依据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可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图片,思考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个体自学”中可设计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运用题,体现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课本使用的锥形瓶、煤油灯装置可改为电阻丝、蜡烛,这样使实验操作简单易做;这个实验的形式,学生是有经验基础的,但这个实验的内容,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所以学案的设计考虑实验过程的细节,让学生既有做实验的动手过程,又有做实验的可操作文字指导,还有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详细记录的蓝本。“练习检测”中可设计依据课本安排的实验器材,反映实验过程题目,加深学生对影响电流热效应大小因素探索的再一次目标回归。“补充学习”部分要强化本节课重点难点的延伸,让学生通过对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的实验探究,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与归纳,对初中物理思想的渗透进行一次全面的升华。
二、课堂结构的调节2.1“目标定向”依据教师课堂组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有兴趣的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家庭常用的电热器图片,展示目标部分的关键词),让学生阅读、并用自己手中的笔圈画关键词与新的物理述语(电热器、认识热效应、探究、经历、说出等),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要求。这个环节应控制在2分钟以内。
2.2“个体自学”环节是在学生阅读“目标定向”、心中明了后自觉有序地直接进入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语言提醒学生怎样学、怎么做,学生个体自学时,教师要督促,让全体学生处于“在学”状态,让优等生乃至中等生处于“真学”状态。
2.3“同伴互导”以学生对个体自学的情况为基础,是学生扩展思维,获取好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平台。要组织学生能自觉加入对子交流、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聆听小组同伴的见解,思考自己的理解与同伴间的差距,让学生把个体自学中的做法与想法、困惑进行提升性的交流、互通。
2.4“教师解难”所解“难”源于本课堂的生成,不一定是我们学案预设的问题。教师要带动学生对小组的展示有选择性的评价,要围绕课堂学习目标,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难点或疑点;要由小组展示中呈现或由教师在“个体自学”“同伴互导”中收集的,不是学生个体的难,是多数学生的难;要不局限于知识,包括思维认识和操作技能。
2.5“练习检测”环节是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学生既能快速完成自己的思考与相互评价,又能感受课堂收获的喜悦。
2.6“补充学习”的任务是构建学生适时复习回顾课堂所学内容的平台。教师要说清楚补充练习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案的二次阅读,有利于学生再一次回归课堂学习目标,其次要说清楚补充练习的要求,对相关的信息可以进行删减修改。
基于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的课堂程序设计是连贯、有序、自然的,不是板块化的,教师在这种教学的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师要把我们以往教学中成功的个人特色融入课堂,教师要有简洁充满活力的课堂语言引领、激发、督促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课堂学习的行为主动、自然,让师生的组合融洽有效。
参考文献
[1]九年级下册《物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刘炳曻,李容.
[2]《基于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孙朝平.
[3]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王步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目标论文; 电热论文; 教师论文; 电流论文; 电热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