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中“钟边儿”铭文的补充解读_元日论文

唐子仲濒儿匜铭文补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铭文论文,唐子仲濒儿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在湖北省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出土一批青铜器,属春秋中期①。黄旭初、黄凤春的《湖北郧县新出唐国铜器铭文考释》(下文简称《考释》)②,对其中有铭的盘、匜、鈚予以考证。不但确定铜器的国别,而且讨论铭文的内容,其中颇多精义。本文仅就匜铭补充两点不太成熟的意见,以供学界参考。

匜铭4行20字,采取宽式隶定:“惟正月,己未。唐子仲濒儿择其吉金,铸其御匜”。

匜铭“”,又见于盘铭,可与国差甔比照,三字原篆如次。

(唐子仲濒儿匜)

(唐子仲濒儿盘)

(国差甔)

关于国差甔之“”,主要有下列几种诠释。

1.孙诒让隶定为“咸”,训“事成”③。

2.王国维隶定为“”,曰“齐器多兼纪岁月日,如子禾子釜云,□□立事岁,稷月丙午。陈猷釜云,陈猷立事岁,□(上从“兹”,左下从“酉”,右下从“攴”)月戊寅。此器云,国差立事岁,咸丁亥,文例正同,但下夺一月字耳……稷月、□月、月,盖月阳月阴之异名”④。

3.杨树达曰:“余谓咸字从日从戌,疑即戌亥之戌也,以表时日,故字从日耳。戌为十二辰之一,古人时用十二辰表月名,如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皆是。戌为夏之九月,周十一月也。”⑤

4.张日昇曰:“字非从口,日盖表时日也。期从月其声,古文从日从丌,金文从日从其。然则从日以表月份,正与期从月或从日同意。但咸是否即戌亥字则未可知也。”⑥

自孙诒让隶定此字为“咸”以来,尽管有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其说在学界仍然被广泛引用,《考释》即采用“咸”字隶定。其实,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咸”字之隶定是经不起文字点画推敲的。下面列举两周金文中的若干“咸”字。

(德方鼎)

(班簋)

(秦公簋)

(晋公

十分明显,“咸”从“口”,而“”从“日”, (而且国差甔“日”上多一横笔),这是释“”为“咸”不可逾越的障碍。

笔者过去曾释国差甔“”为“一月”之省⑦,今据唐子仲濒儿诸器新出辞例,似应有所补正。其实“”乃“弌日”合文,详见下文。下面把古文字中“弌”、“弍”、“弎”等数字及相关的字列出,以资比较。

弌:

(国差甔)

(庚壶)

(唐子仲濒儿匜)

(陶汇3.1177)

(信阳1.01)

(信阳1.039)

(郭店·缁衣17)

(郭店·六德39)

(上海·亘先2)

(说文古文)

弍:

(琱生簋)

(曶鼎)

(中山王方壶)

(襄安君鈚)

(陶汇3.658)

(玺汇4095)

(郭店·五行48)

(郭店·语丛3.67)

(上海·彭祖8)

(说文古文)

弎:

(陶汇5.407)

(陶汇5.408)

(陶汇5.115)

(说文古文)

众所周知,《说文》“一”、“二”、“三”之古文分别作“弌”、“弍”、“弎”。由《说文》古文上推战国文字,可知“弌”、“弍”、“弎”所从“弋”旁本应作“戈”旁。“弋”与“戈”旁互作,古文字中习见⑧。再由战国文字上推至两周文字,可知“戈”旁本应作“戌”或“戊”旁。“戌”与“戊”旁互作,古文字中也不乏其例⑨。古人质朴,“弌”、“弍”、“弎”大概是他们用斧头计数而创造的文字。

基于这种认识,国差甔之“”可分析为从“戌”,从“一”,从“日”;相当于从“弌”,从“日”;即“一日”合文,隶定为“”,也未尝不可。另外,《海篇》:“,音脂”,义未详。其读音与“一”相近,是否与“”有关,待考。如果仅限于齐系文字资料中分析,“”确如王国维所推测为齐国月名之省,但是如果将其放在楚系文字资料中分析,则未必然。下面将湖北郧县新出唐国铜器铭文中纪时部分的辞例排比如次。

唐子仲濒儿盘“惟正月辛亥”

唐子仲濒儿匜“惟正月己未”

唐子仲濒儿鈚“惟正十月初吉丁亥”

非常明显,与“”位置相当的是“初吉”。但这不是惟一的选择,参见下列晚周铜器铭文。

栾书缶“正月季春元日己丑”

陈眆簋盖“惟王五月元日丁亥”

国差甔“国差立事岁丁亥”

如果将唐子仲濒儿匜与陈眆簋盖互相比较,不难发现,与“”位置相当的则是“元日”。上文已指出“”为“一日”合文。《战国策·秦策一》:“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擒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注:“一日,甲子之日也。”引申为元旦。《汉书·律历志》:“正月一日,为岁之朝。”“元日”为吉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注:“祀社,日用甲。”亦引申为元旦。《书·舜典》:“月正元日。”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总之,“一日”和“元日”都是吉利之日。古人铸器多用“丁亥”之日,这在铜器铭文中屡见不鲜。“丁亥”为吉利之日,是不言而喻的。

以往只知齐系文字中有从“戌”,从“一”,从“日”之“”;现在又知楚系文字中有从“戊”,从“一”,从“日”之“”。值得注意的是,燕系文字中也有与从“戊”,从“一”,从“日”之“”相关的数字,见上揭《陶汇》3.658。此字用△代替,可与另一片陶文对勘。

《陶汇》3.656“大市九月”

《陶汇》3.658“大市△月”

将△与“九”对比,可知△应为数字。这是否与上文“一日”说有矛盾?其实△本从“”,从“二”,乃“弍”之异文,可读“二”。其“二”旁在“”旁右下方,这与上揭琱生簋“贰”所从“二”的位置相同,适可互证。总之,《陶汇》3.658“大市△月”应读“大市二月”。

顺便说明,在上揭古文字中几个与“弌”、“弍”相关而又比较特殊的字形。

1.《信阳》1.01“弌然作色”。“弌”,原篆“一”旁在“戈”旁之上。这与“貳”亦可作“貳”,有平行移位关系。右下从“月”,与从“日”义近,这属于“意义相近的形旁互为通用”⑩的现象。从“月”之“弌”(或作“壹”),疑乃“曀”之异文(11)。“弌然”应读“慨然”。《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不若月之曀曀”,《文选·陆士衡拟古诗》注引“曀”作“暧”,而“爱”本从“心”,“既”声。故“弌”(壹)可读“慨”。《礼记·檀弓上》:“练而慨然”,注:“忧悼在心之貌也”。《荀子·宥坐》:“孔子慨然叹曰。”

2.琱生簋“公宕其叁,汝则宕其贰”。其中“贰”应硬性隶定为“”。《字汇补》“,同二。”

3.中山王方壶“不弍其心”。其中“弍”原篆从“肉”,“弍”声,疑“腻”之省文。《说文》:“腻,上肥也。从肉,贰声。”“不贰(腻)”或作“不二”、“不贰”。《书·康王之诰》:“不二心之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思而不贰”,注:“无贰叛之心也”。

《说文》所保存的古文“弌”、“弍”、“弎”,在古文字中均有反映。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或读“一日”,或作为偏旁出现,颇值得注意。

唐子仲濒儿匜之“”,从“辵”,“会”声,见《玉篇·辵部》:“,迊也”。其字与“”、“頮”、“沫”皆可通用(12)。

唐子仲濒儿匜末字“”为器名,可与下列楚系铭文相同的辞例比勘。

以邓匜“楚叔之孙以邓择其吉金铸其会(沫)”(下寺图11)

东姬匜“宣王之孙雍自之子东姬自作会(沫)”(下寺图29)

鄬仲姬丹匜“蔡侯作媵鄬仲姬丹会(沫)”(下寺图170.1)

王子适匜“王字(子)适蚩(之)(沫)”(集成10190)

蔡子佗匜“蔡子佗(?)之会(沫)”(集成10196)

另外,下列两件楚系铭文。

吴姬匜“自作吴姬△匜”(集成10186)

虖辝丘尚匜“虖辝丘尚之会△”(集成 10194)

集成10186中的△旧释“賸(媵)”,或释“贵”(13),通“沫”。集成10194中的△右上从“金”,右下从“皿”,左上或以为与“匜”有关(14)。由于二字均不清晰,暂不讨论。

一般说来,“会(沫)”后此字应该有统一的释读。诸家也都是按这一思路考虑的,然而人言言殊,大致有五说。

1.释为“盥”(15)。

2.释为“殄”,释从“皿”从“申”,均读“巹”,相当于“瓢”(16)。

3.释为“臾”,认为“臾、匜同声,可通”(17)。

4.释从“皿”从“臾”,是“匜”的异体,认为“也”、“臾”均属喻纽,可以通用(18)。

5.释为“贵”,读“沫”(19)。

第1说释“盥”,与字形显然不合,可以置而不论。第2说因未见新出资料,释从“申”,也可以理解。至于以无足之匜称巹,恐未必然。淅川下寺所出以邓匜、鄬仲姬丹匜无足,东姬匜有足。按传统器型学分类,有足与无足皆可称匜(20)。有学者认为匜可分四型,其中有一型无足,多属战国早期(21)(春秋后期已出现无足之匜)。以邓匜、鄬仲姬丹匜大概就是无足型的前身。第5说读“沫”,而其前的“会”、“”也读“沫”,这恐怕与器物自铭的通例不合。换言之,“沫某”二字不太可能是并列结构,而应是偏正结构。第3说、第4说多有可取之处,尽管“臾”与“匜”声纽相同,但是韵部较远,且无典籍异文为证。因此,该说尚有补充的必要。

据笔者研究,“臾”、“曵”本一字分化(22),形音义等方面皆有证据。

1.商周文字“臾”本从“臼”(双手),从“人”,会双手拖人之意。《说文》小篆“臾”和“曵”的形体都反映了这一点。

具体来说,“臾”字所从“人”旁,在“曵”字中手臂与人体略有穿透而已。

2.“臾”、“曵”的声母均属喻纽四等。

3.《说文》:“臾,束缚捽扡为臾。从申,从乙(羊朱切)”,“曵,臾曵也。从申,声(大徐本作丿,兹据段注改。余利切)”。后者所谓“臾曵也”,正说明“臾”与“曵”义同。

4.从“臾”与从“曵”得声之字训释相关。《说文》:“庾水槽仓也。从广,臾声。一曰,仓无屋者臾曵也。”《玉篇》:“,仓也。”又《广韵》:“,美石次玉。”《说文》:“,石之似玉者。从玉,曵声。”战国古玺“庾”字,从“广”从“曳”(《玺汇》2848~2864),其“曳”旁右上加一撇笔为饰。

凡此说明,第3说、第4说所释“臾”,似可改释“曵”。

唐子仲濒儿匜,上方应隶定“曵”。至于其下方又从“廾”,乃“曵”之繁化。然则这类从“舁”之乃“拽”之或体,参。《慧琳音义》卷31:“牵拽”,注:“拽,本作曵”。《慧琳音义》卷36:“披拽”,注:“拽,拖也”。前述第 5说认为与《古文四声韵》(去声八)引裴光远《集缀》“贵”字形体吻合,颇具慧眼。不过这是由“遗”之初文与“臾”、“曵”形音相混所造成的。参见下文。

以邓匜,第3说认为其与王孙遗者钟之“遗”字所从吻合,非常正确。“遗”之初文,本从“臼”,从“少”(小),会小物易弃之意(23)。小篆“贵”则从“臾”,这大概是“遗”之初文与“臾”形近易混的缘故。另外,“遗”与“臾”音近(均属喻纽四等),似乎也是造成二者易混的原因。

东姬匜,从“又”,“曵”声,无疑应释“拽”。

鄬仲姬丹匜,从“皿”,“曵”声,应隶定“”。其上方“曳”从倒“人”,属变体;其下方从“皿”,表示此字为器皿。

王子适匜,从“皿”,“曵”声,亦应隶定“”。惟所从“人”收缩笔画,则似从“申”。不过其竖笔中间凸出,与标准“申”仍然不同。“曵”讹变为“申”形,与楚简“与”讹变为“申”形颇为相似。

曵:

(唐子仲濒儿匜)

(古文四声韵4.8“贵”)

(鄬仲姬丹匜)

(王子适匜)

与:

(郭店·成28)

(郭店·五18)

《说文》分析“曵”、“臾”从“申”,第2说以为“”从“申”,看来都是被这类假象所蒙蔽。

蔡子佗匜,乃“曵”之倒文,从“臼”,从倒“人”。参鄬仲姬丹匜“”,从倒“人”。

”、“拽”、“曵”均在“沫”字之后,辞例相同,无疑为同一器名,均应读“匜”。“匜”从“也”得声。“也”,喻纽四等歌部;“曵”,喻纽四等月部。歌、月为阴声与入声的关系。故“也”、“曳”声系可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抴独繭之褕衪”,《文选·上林赋》引“衪”作“絏”。《集韵·祭韵》:“拽,拕(拖)也,山东语。”又上文所引《慧琳音义》:“拽,拖也。”均属声训,可资佐证。

总之,本文所讨论的“曵”、“拽”、“”诸字皆为“匜”之假借字。

众所周知,“匜”是形声字,本无可非议。《说文》:“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从匚,也声。”自戴侗提出“也”为匜之象形说以来,附和者大有人在(24)。“也”自有其本义(详见另文),却与匜的器形风马牛不相及。而匜之象形字已见金文,在学术界中似少有人论及。

宗周匜(集成10182)

筍侯匜(集成10232)

贮子己父匜(集成10252)

苏甫人匜(集成10205)

其字除以“口”形象匜主体之外,其他圈足、附耳、口流俱全,整体宛如图画。苏甫人匜之“匜”字,其上象形部分略有脱笔;其下增“也”旁为声符,更加说明其上为象形字。

综上所述,金文自有匜的象形字,但并不多见。以假借字“也”(或附加“皿”、“金”旁)字为之者,则颇为习见。或以假借字“曳” (或附加“又”、“廾”、“皿”旁)为之者,也屡有发现。

附记:又疑“一日”即“一之日”,见《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裂”。传:“一之日,十之余也。一之日,周正月也……二之日,殷正月也。”志此备参。

注释:

①郧县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国铜器》,《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②黄旭初、黄凤春:《湖北郧县新出唐国铜器铭文考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③孙诒让:《古籀余论》第20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④王国维:《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第2册第31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⑤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第41页,台北大通书局,1974年。

⑥周法高:《金文诂林》第2册第619页,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⑦何琳仪:《古陶杂识》,《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4期。

⑧李家浩:《战国布考》,《古文字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1980年。

⑨容庚:《金文编》第965页、1015页,中华书局, 1985年。

⑩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146~180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1)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第1080~1081页,中华书局,1998年。

(12)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第167页,台北大通书局,1974年。

(13)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第167~168页,台北大通书局,1974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6卷第138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466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16)李家浩:《信阳楚简浍字及从关之字》,《中国语言学报》1983年第1期。

(17)赵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铭文考索》,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370页,文物出版社, 1991年。

(18)赵平安:《金文考释五篇》,见《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44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同②。

(20)同(15)。

(21)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13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第375页、932~933页,中华书局,1998年。

(23)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第1192页,中华书局, 1998年。

(24)高鸿缙:《字例二篇》,见《金文诂林》第7149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

标签:;  ;  ;  

“唐子”中“钟边儿”铭文的补充解读_元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