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研究论文_刘家尧

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研究论文_刘家尧

盱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江苏淮安 211700

摘要:伴随着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建设及规划也成为我国艰巨且长期的重大任务,而要想使其得以有效的落实,就必须要建设出一套完整的,并适用于乡村发展的规划设计,其需要从生态学、历史学、工程学、美学等多个方面入手,既要保障不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肌理,也应推动于农村的生态及经济发展,同时,也应融入独具一格的乡村特色及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之为一个完善的规划,以创设出百姓富、生态美的特色乡村。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整治技术;生态型

一、美丽乡村规划的宗旨

1.1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美丽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发展农村经济要做到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发使用环保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等。其次,已经存在的污染现象,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去治理。最后,靠近山区水流的乡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乡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止天灾给乡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2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导

虽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是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乡村的规划不应该忽略农民的想法,如果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从根本来说,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规划美丽乡村,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乡村规划的出发点,切实保障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1.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就是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弊端就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量大,经济发展方式几乎都是粗放型的。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在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要大力发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村的生产能力,开发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上游产业中的生产废料变成下游产业中的原料。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合理规划农村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传统模式下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从以往的形势上看,一些乡村在制定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就只是对城市中的建设经验生搬硬套,将其规划成了一些现代气息较为浓郁的小城市,完全性的忽略了乡村所具有的地形地貌及形态特征。甚至有时候,为了更好的达到规划布局所提出的要求,就推山填湖,破坏了原本的地貌地形,严重的违背了和谐、生态的建设原则,不仅耗费了较大的物力及人力,也与原本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其次,要想建设好美丽乡村,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任务,在传统模式下的乡村建设中,由于各个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导致村庄整体的风格变化非常不统一。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经常性的遇见一些书记及村长换届调任的情况,由于管理者的指示及爱好产生了变化,使美丽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在项目对接、专业解读等方面出现不一致的风格;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村民自主的盖建房屋,以使整个村庄内部的建设风格非常凌乱,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及传统风格,导致乡村的整体村貌缺少韵律及美感。最后,是文化特色及产业不够鲜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有很多村庄在改造时,就只是通过一些彩化、亮化等方式,来对乡村旧貌进行改变,并没有诠释出乡村整体的文化内涵,使其生产及生存局面未得到新生,缺少着一定的持续新,无法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三、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途径

3.1优化生态环境

绿色是乡村的底色,生态是乡村的优势。为了实现美丽乡村,要借助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型入手,跳出传统发展思维看农村资源,挖掘农村文化、休闲、生态等功能,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和利用,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让环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加强环保教育,重视乡村环保工作,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入手,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求,通过广播、网络媒体、电视等传播途径宣传环保理念,同时可以采用板报、知识手册等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实现农村环保意识的提升,促发环保行为。第二,完善环保制度,根据乡村实际发展情况设立乡镇环保管理单位,统一环保思想,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环保职责,设立环保站或者是乡村环保办公室,负责乡村环保工作,落实乡村各个环保制度,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第三,推行环保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和环保施工技术进行乡村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实现美丽乡村的绿色理念。

3.2因地制宜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所在农村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环境、居民房屋分布点等进行合理规划,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科学规划,充分挖掘农村的潜力,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在“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当地的固有条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当地优势,规避不利之处带来的阻碍,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

3.3发展循环农业

为了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要根据乡村现有资源和优势,发展乡村循环农业,降低乡村废弃物排放数量,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对此,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通过各个循环农业模式,优化乡村农业废物资源,并利用现代化科技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实现乡村资源废变宝,构建微生物循环产业链,将生活垃圾中存在有机物部分转化为肥料,以供给植物养分,同时避免生活垃圾的远途输送,节约垃圾处理成本。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乡村环保事业的投入,建立乡村环境保护项目资金,以供给美丽乡村规划使用,农民出资出力,投工投劳,环保自治。

3.4履行生态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仅靠企业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政府来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该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政府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进行积极的责任担当。第一,组织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村庄治理,规划先行。在村庄治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规划的指导作用。各地区既要制定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制定各个村庄的详细规划,从而有效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第二,加大对农村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村生态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农村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应有政府来投资建设。因此,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三,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及政策。由于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到位,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文明的全新理念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使环境立法和政策得到完善。

结束语:

环境、资源和人的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单元,通过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实现,从而满足人的需求,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金建新.推进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1(2):47- 49.

[2]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3]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53(1):1-6

论文作者:刘家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研究论文_刘家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