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与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与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课程论文,上海市论文,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8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好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改革”,拉开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序幕以来,至今已有13个年头。1998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的开发告一段落,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二期工程。

本文简要介绍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基本情况。分两个部分:第一是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第二是二期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与进程。

一、上海两期课程改革贯穿一条主线:素质教育

课程教材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上海第一期课程改革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国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一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为创建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工程。第二期课程改革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建设一流的基础教育。简单地说,一期课程改革强调“向素质教育转变”,二期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期与一期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上都有重大突破和发展。但两期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素质教育。

对此,本人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级人才可以引进,但国民素质是无法引进的。提高国民素质,必须靠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国民素质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外部的种种复杂原因,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本质被扭曲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被扭曲的基础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真正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二)课程改革是改革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明确指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第三次全教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中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位。这个定位,增强了我们抓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信心,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

(三)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断深化

回顾走向素质教育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与要求(见右表):

二、上海两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要点

关于上海两期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与目前进程,向大家汇报以下几点。

(一)基本认识

1.课程改革是多因素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课程改革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

2.课程改革是有继承有发展的工程。因此,课程改革既是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课程改革是改革教育理念也是改革教育技术的工程。因此,不仅要体现理念上的改革,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

(二)改革目标、指导思想与内容要点

关于三类功能性课程的定位:

——基础型课程:通性通法通则,基本能力。——精与实。(实施形态:必修)

——拓展型课程:拓展基础,发展才能;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多交叉。——广与深(实施形态:必修或选修)

——探究型课程:专题性、综合性;实践、创新、发展。——活与新(实施形态:自主活动)

三、上海课程改革二期工程的具体行动与进程

(一)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中观层面的研究开发,印发《研究报告》,发动全市讨论

1.重新审视课程理念、结构、性质、功能,编制总体的《课程方案》;

2.重新审视学科定位、目标、突破点、实施等,编制学科改革《行动纲领》;

(二)编制各学科《课程标准》,力求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可行性

(三)分批逐步推出新教材

1.根据成熟一门(种)推出一门(种)的原则,1999年推出信息科技、牛津英语;2000年推出音乐、美术、劳技、自然、理科、新世纪英语;小学识写字科研课题;2001年进一步推出小学语文、小学初中体育与健身、初中地理起始年级教材,进行局部试验。

2.基础型课程中学科设置改变情况。

语文——9年基本过关,处理四个关系。认字和写字:低年级要先认后写、多认少写;释词与用词:强化读与写中的运用,淡化文字对文字的解释;范文积累与理解分析鉴赏;要强化名篇积累、淡化过细的分析,在积累基础上逐步加深理解,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命题定向写作与创意写作、实用写作:要强化创意和实用,淡化定向写作。

英语——强调实用交际能力;引进改编教材,强化各学科整合;提倡双语数学。

品德与社会——1~3年级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社会三科综合;4、5年级思想品德、社会两科综合。

劳动技术——4年级起开设;强调技术思维、技术操作与技术意识。

信息科技——3年级开设,7年级、高中一年级继续开设;模块式,任务驱动。

各学科——相互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

(四)深化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

1.受教育部委托,制订《幼儿教育纲要》,1999年完成;

2.按《幼儿教育纲要》编订《学前教育课程方案》,2000年完成;

3.建立0~6岁托幼一体化的课程建构,以儿童素养的发展为主线,以儿童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为载体,设置幼儿生活、幼儿运动、幼儿学习和幼儿游戏4个课程项目,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以及对知识感知的生成性。

(五)启动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1.听残儿童教育。在聋哑普通高中一轮试验基础上,制订课程标准;

2.视残儿童教育。研究和试验盲人高中的课程和教材;

3.中度弱智儿童教育。比较研究;编写重点训练项目和教材;

4.资优儿童教育。在校外机构、业余学校基础上,研究机制、建立机构。

(六)加强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

二期课程改革中,在一期试验学校基础上,调整充实后确定150所中小学,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基地,发动全市学校参与开发。

1.对学校的要求。

初期进入,参与研究,共同开发。

1)勇于创新——二期课程改革必须有重大突破,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2)敢于实践——创新离不开实践。要有风险意识,又要踏踏实实。

3)善于研究——二期课程改革以课题研究形式进行。

4)乐于奉献——为上海、全国课程改革铺路。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教材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

1)师德高尚——敬业、勤业,乐业;

2)观念更新——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系统;

3)业务精通——把握主干,博学多能;钻研教材,掌握精神;再次开发,教学创新;

4)教法新颖——善于引导、帮助、服务,鼓励创造,激励创新;

5)技术先进——适度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程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方向

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方向。

(二)加强基础

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视角,对已有知识作重新审视,重新整合,“削枝强干”,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打基础。

(三)重视应用

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更具广泛应用的内容,改造原有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的环节。

(四)促进创新

改变课程教材只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创造性学习的渠道,努力为学生的主动活动如探索性、研究性活动提供服务;特别要大力开发习题对于巩固知识、训练技能、促进应用、鼓励创新、激发情感、启迪智慧以及反馈评价等方面的有效功能,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

(五)有利于选择

关注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从增加可选择内容等角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六)一体开发

教材编制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为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驾驭未来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材还要重视呈现形式的一体化,把印刷教材与电子教材结合起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和效益。

标签:;  ;  ;  ;  ;  

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与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