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 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等特点,为了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关作用机制和基本药理作用,我院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007-0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是指化学结构中四个原子组成的抗生素,根据内酰胺环可分为非经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等,这类药物具有抗菌范围广泛、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特点[1-2],为了探讨其的作用机制,我院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可见本文描述。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其具有低毒、高效等优点,为临床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近年来,抗生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在世界临床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人们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在1929年,青霉素为第一个应用临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1945年,头孢菌素C被临床学者发现,其含有β-内酰胺环,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代表药物。在20世纪时,临床分别发展了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和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此后,硫霉素、克拉维酸被相继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选择性作用于人体细菌胞壁中,具有毒性低、对人体安全、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等优点,成为临床抗生素发展主流[3]。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与作用机制密切相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通过抑制丙氨酸转肽酶,从而抑制人体细菌细胞壁合成。粘肽为人体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最硬的坚韧层,能维持细胞的坚韧性和外形,粘肽为网状结构的含糖多肽,主要由多肽、N-乙酰基葡萄糖、N-乙酰粘质酸组成,粘肽中氨基酸组成方式随着细菌种类而变化。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能抑制粘肽转肽酶的转肽反应,使线性高聚物无法转化,阻碍患者细菌细胞壁形成,使细胞无法定型,导致溶菌情况发生,使细菌死亡。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之所以能抑制转肽酶反应,主要是因为两种药物结构和末端结构较为相似,能取代粘肽,形成抑制作用。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相似于D-Ala末端,由于人体细胞壁不受影响,因此,该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具有较强选择性。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粘肽含量显著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由此证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阳性菌较为敏感。近年来,临床发现较多细菌细胞膜中存在和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相结合的蛋白分子,被临床称作为青霉素结合蛋白,为临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靶位[4]。
3.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因素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能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水性和亲脂性,而影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为:(1)药物透过阴性菌脂蛋白外膜或者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难,(2)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3)对抗菌作用靶位的亲和性[5]。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作用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口服青霉素V和青霉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能透过人体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无法透过革兰阴性菌外膜,(2)主要包括若干头孢菌素、亚胺培南、酰脲类青霉素、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能透过人体革兰阳性菌的胞壁粘肽层,为临床广谱抗菌药物,(3)为青霉素,对产酶菌往往表现明显的耐药性,(4)为头孢菌素一、二代、异恶唑类青霉素,对青霉素酶较为稳定,但是由于染色体突变易导致PBPs结构发生改变,可使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消失或者下降,因而无效,(5)为酰脲类青霉素,主要为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当胞膜外间隙的β-内酰胺酶存在抗菌效果时,大量酶存在时,则被破坏而无效,(6)主要为亚胺培南、氨曲南、第三代头孢菌素,其对β-内酰胺酶较为稳定,大量β-内酰胺酶存在时仍然有效,但是由于因染色体突变后,PBPs则无效,加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也依然无效[6]。
4.青霉素类抗生素特点和发展
自1940年青霉素在临床使用以来,该抗生素疗效较为显著,具有价格低廉、细胞毒性小、疗效高等优点,为G+球菌导致感染的首选用药[7],其抗菌作为可分为:(1)为抗G+球菌的首选抗生素,例如青霉素V、天然青霉素G等,(2)主要作用在G-菌的青霉素,主要为替莫西林、美西林等,(3)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广谱青霉素,主要为仑氨西林、阿莫西林等,(4)主要作用于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主要为阿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8]。
青霉素G为临床最早应用的的抗生素,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毒性低、杀菌力强等优点,为治疗各种感染的临床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具有易引起过敏反应、不耐青霉素酶、不耐酸、抗菌谱窄等弊端,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1959年以来,临床对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实施化学改造引入不同侧链,从而研究出上百种半合成青霉素,多数已用于临床[9-10]。
5.小结
临床新型青霉素主要为阿帕西林、阿帕西林、阿扑西林、福米西林、替莫西林等,福米西林和替莫西林分别在青霉素C6位上引入甲酰胺基、甲氧基,因此对β-内酰胺酶较为稳定,前者对绿脓杆菌和肠肝菌属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后者对G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阿扑西林则引入了2-氨基噻唑基,对青霉素结合蛋白具有亲和性,具有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分布广等特点。阿帕西林抗菌谱较广,对青霉素结合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抑制β-内酰胺酶。具有细胞穿透力强等优点,随着青霉素不断在临床应用,同时也展现其弊端,例如稳定性差、抗药菌株增多、抗菌谱窄等。
【参考文献】
[1]张少妮,孙颜红,楼永良等.肺炎链球菌 ciaH 基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5,2(9):666-671.
[2]Jing LI,Xin-yue LIU,Lin-jing LI等.题目:基因多态性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关联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2015,5(7):632-639.
[3]屈凤,李端华,王辂等.α-氨基酸酯水解酶酶促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3(5):381-385.
[4]肖勋立.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6,28(11):258-259.
[5]张德显,田春莲,沈龙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分离株抗生素后效应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15,51(3):88-90.
[6]杨菁菁,艾效曼,胡云建等.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1):14-18.
[7]丁晶晶,苗立云,李燕等.江苏省南京地区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及传播机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5(9):22-26.
[8]罗金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研究[J].药品评价,2016,13(16):33-35.
[9]郭泽琴,霍佳丽,王建华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质谱裂解机理研究[J].质谱学报,2014,35(1):45-51.
[10]薛冰.浅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8):276.
论文作者:季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9
标签:青霉素论文; 西林论文; 类抗生素论文; 内酰胺论文; 头孢菌素论文; 细胞壁论文; 抗生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