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国正在浮出水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水面论文,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遥远夏威夷东南方,有一片中国的“蓝色矿区”
1999年3月5日,对人均资源极其匮乏的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在牙买加,当我国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代表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该组织递交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20%的区域放弃报告》后,再加上1996年的30%区域放弃,15万平方公里剩下的另一半——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南面积为7.5 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矿区”被我国正式圈定,标志着我国从此对该矿区多金属结核矿拥有了专属勘探权和今后进行商业开发的优先权。
海洋专家们形容此举是为我们子孙后代在国际海底留下了一块“丰产田”,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这片被我国正式圈定的海域,面积相当于目前我国渤海的面积,位于东太平洋的海盆C—C断裂带,水深4900—5400米之间,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专家们初步测算,仅以稀有金属为例,该区有1.1 亿吨锰、 406万吨铜、514万吨镍、98万吨钴,可满足中国未来20年的需求。
早在70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展了海洋勘探方面的工作。1985年正式由国家海洋局、地质矿产部等单位开展大洋多金属调查与勘探。199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就在联合国登记注册。1991年经联合国批准,我国获得了位于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开辟区,成为继印、俄、法、日之后,联合国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
按照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必须在8年内即1999年3月5日前,有选择地放弃现有开辟区50 %的矿区面积,使其恢复为国际海底区域。在1996年之前,我国已完成5 个航次的勘察,共完成了开辟区30%的放弃任务。
去年底,经过199天的航行, 我国执行科学考察船任务的“大洋一号”顺利返航。这是大洋协会实施的第九个航次的海上作业。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国内14 家科研单位的100多名科技人员及美、德、俄专家参与了这次勘察活动, 此次又确定了20%的放弃区。
我国国土面积除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
在人们的脑海中,多少年来,从小学教材、启蒙读物到各类爱国主义教材,告诉我们这样一条常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这里只讲到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 而忽略了除此之外,我国还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中国青年报》1998年4月13日报道,由中国海洋石油报社、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承办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的调查显示: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而认为我国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仅指陆地)的被调查者占63.1%,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的人不知中国还有300 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人民日报》1999年1月16 日在其《视点》专栏中这样表述我国新的国土疆界:
根据1994年《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1.09亿平方公里的海洋区域(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3)为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据此,我国领海和内水面积约37万至38万平方公里,加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另外,作为先驱投资者, 我国在太平洋上获得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注:今年3月5日,中国正式圈定的“蓝色矿区”为15万平方公里的一半,其余一半按国际法必须放弃)。这样,我国国土面积应为1260万平方公里。这是在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下,赋予国土的新含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多数中国人不知中国的国土面积应为1260万平方公里这一事实呢?专家们分析,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国家,近代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海洋事业走上了曲折之路。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缓慢,海洋开发技术研究长期落后,对已经拥有和应该拥有的海洋权益缺乏宣传教育导致我国很多人海洋意识比较淡漠。
开发海洋:面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我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 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 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也十分丰富。
据统计,我国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公里, 远低于世界人均0.3的水平;多年平均淡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45种主要矿产,今后十年将有四分之一不能满足需要,进入21世纪则有二分之一不能满足需要。
从国际上看,世界上经济大国莫不是海洋大国。在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明朝最为强盛的时期。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带来了西班牙200年的繁荣。后来,小小荷兰凭海洋优势称雄一时。18 世纪以来,英国成为海洋大国,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地区,号称“日不落土,大不列颠”的“日不落国”。
海上第一强国美国,自二战以来,他的海洋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美国又投入巨资制定和推进全球海洋科学规划。随后又制定了《1995—2000年海洋战略发展计划》。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近年来,日本又提出“海洋开发推进计划”。而法国则把海洋开发作为体现“法国的光荣”的伟大事业。德国政府前几年就投资7亿美元支持海洋开发。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时代”现已成为全球共识。对人口急剧膨胀、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的中国,将目光瞄准海洋,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海洋经济已在我国浮出水面
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统计显示,60年代末,世界海洋产业的产值为130亿美元。 到了7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十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80年为3400亿美元,1992年达到6700亿美元,目前,已达8000亿美元,预计2000年可达到15000亿美元。在20多年里, 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产值的增长。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值,1970年占2%,1990年占5%,2000年有望上升到10%。
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海洋经济的发展令世人刮目。1979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才64亿元,到了1997年,达到3000多亿元,翻了五番多。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7%,1990年到1997年,年平均增长22%以上,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加大。按照我国已公布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2000年前,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15%,2010年,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在海洋产业中,我国有许多引以自豪的业绩:我国水产和海洋渔业从1992年起就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造船国,集装箱船队名列世界第四,海洋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挤进世界十强,海盐的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1998年,海上石油产量达到1631万吨,天然气38亿立方米。
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据统计,东部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全国40%以上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凸现了海洋区位优势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中国海洋经济在世界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与发达国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1995年中国海洋产业占世界海洋比重不足4%。2000年, 中国海洋产业按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占世界比重仍只有4%。又如, 我国海洋石油资源占世界海洋石油资源的18%左右,但海上石油产量只占世界年产量的2%。 这一比重与占世界总人口22%的中国来讲是不相称的。可见,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也深具潜力。
蓝色经济:山东
山东的“海上山东”战略备受世人关注。
山东有海岸线3000多公里,近海岛屿299个,海洋面积16 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大致相当,资源十分丰富,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据此,90年代初,山东省委、省政府远见卓识地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将其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
为了推动“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1998年,山东海洋水产部门将该年作为海洋与水产法制建设年,加快新的海洋与水产法规的调研、立项和出台工作。另外还强化以法管海,以法兴海。
同时,山东还将“科技兴海”作为“海上山东”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山东全省两院院士有一半是从事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科研力量占全国的一半。这些优势为山东“科技兴海”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8年来,开发项目260多项,年新增产值4亿多元。
1997年,山东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340亿元, 水产品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山东经济新的增长点。威海、烟台、 荣成、 长岛等16个县市区产值已超过种植业产值。
目前,山东省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渔业为主体,港口海运、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石油、海洋药物、海洋旅游多业并举的海洋经济产业群。
“海洋强省”:广东
广东省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倍,全省海岸线总长5782公里, 有海岛1431个,这些为广东成为海洋强省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90年代以来,广东省提出了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把开发海洋作为增创新优势、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方针。目前,广东的汕尾、湛江、阳江、江门、汕头、深圳等地都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基地,海洋交通运输业、盐业、油气、药业、食品、造船和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群初显雏形。从1992年到现在,每年均以20%的速度增长,1997年产值达850亿元,成为广东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经济大省:浙江
浙江省海岸线长达6500公里和海岛3000多个,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的两倍,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5年前,浙江省提出要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 建设港、渔、工、贸、游综合发展的海洋经济大省。1998年,为了强化这一政策的实施,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要在2010年,将浙江建成中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届时,海洋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柴松岳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发展海洋经济已被列入今后5年的战略重点。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施,1998年7月,浙江省推出一系列措施, 鼓励海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以资金、技术入股,参与投资开发海洋产业。开发利用荒滩、荒涂、荒水、荒岛,可用招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其使用期限可达50—70年,并可在期限内对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出租和抵押。
同时,浙江省又开始实施“科技兴海”工程,省政府决定,今后每年财政将安排150万元作为“科技兴海”的专项经费, 加大海洋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开发的技术有:海水养殖和海外远洋捕捞、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利用技术等。
据报道,浙江省近年来海洋产值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1996年已达305亿元,1997年达330亿元。
海上中国显雏形
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一个以沿海地区为先导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渐渐形成。沿海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挥各自优势,耕海牧渔,大唱“山海经”。从北到南,沿海各省市都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海洋经济战略。除山东的“海上山东”,广东的“海洋经济强省”,浙江的“海洋经济大省”外,辽宁的“海上辽宁”、河北的“环渤海”战略、江苏的“海上苏东”、福建的“海上田园”、海南省的“海洋大省”和广西的“蓝色计划”等开发海洋战略正在稳步地实施,并且取得了丰硕之果。
1986年,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辽宁首次将发展战略目光投向了海洋,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 建设“海上辽宁”的战略构想。 辽宁拥有2920公里的海岸线,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所在。
十多年来,辽宁的海洋经济年均增长达20%,1997年达350亿元,1998年突破400亿元,成为该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近年来也开始关注起海洋,1993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做好“环京津”、“环渤海”两篇大文章。叶连松省长在1998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提出,河北要振兴,就必须打响“海洋牌”。河北有487 公里的海岸线,秦皇岛还是国务院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围绕这一战略,河北抓合作、促交流,使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向宽领域、各层次和纵深发展,以“两环”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已经启动。
上海发展海洋产业有许多独有的优势,“蓝色产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又成为上海具有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1997年,上海的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亿元,比上年增加14亿多元。目前, 已形成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和造船为主干的各文化经济发展态势。近年来,上海还大力推进以现代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新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海洋生物制品。
海南省近年来从海南独特的资源条件出发,提出将海洋资源开发成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把海南建成“海洋强省”。
江苏东临黄海,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达980 万亩之多,是江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199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海上苏东”,发展海洋经济战略,决定在“九五”期间开发滩涂100万亩。工程1996年启动,当年实现海洋产业产值152亿元。
福建省海域辽阔,水资源丰富,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称。全省海岸线总长305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大小岛屿1202个, 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超过陆地面积。1995年5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目标。目前,海洋经济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海上田园”得到逐步开发,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十几个门类构成的蓝色产业体系,已成福建经济一大支柱。
广西海岸线长1595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 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养殖条件,矿砂、石油、天然气和滨海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根据这些资源优势,广西提出了海洋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蓝色计划”,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内资外资到广西开发海洋产业, 力争2000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区的10%。
中国海洋事业进入黄金时期
199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在这幅波澜壮阔的跨世纪蓝图中,在共和国历史上,海洋第一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三次提到海洋。
自1988年以来,我国在海洋政策、规划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先后颁布实施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中国海洋技术政策》、《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及《国家海洋政策白皮书》等28个主要的涉海法律,法规和规定。
近年来国家和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了海洋科技的投入,海洋高科技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 “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海岸带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已列入“九五”科技攻关计划。
为了加强海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在海洋产业产值中的贡献率,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海洋局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科技兴海计划”。目前,已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建立了一批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沿海各省市区也制定了各自的科技兴海规划,增加了投入。
我国海洋经济如何发展?
怎样实现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0%这一目标?如何发展我国的海洋经济?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炳鑫认为,我国要从四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国际法基础,加速国内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以法治海,以法管海。
二是要建立海洋管理体系,形成海洋开发和海洋管理的综合决策机制,并制定统一的符合市场经济导向的海洋产业政策、海洋技术政策和开发规划。
三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要在普及海洋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海洋产业劳动者素质,包括渔民的保持生态平衡意识,特别要注意培养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科技兴海战略上,更多的专家对此有同感。1998年3 月的两会上,严宏谟等七位委员纷纷发言,要求加强海洋基础研究,以保持海洋开发后劲。建议将海洋基础研究纳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呼吁建立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四是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海洋,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加大海洋意识的宣传力度,从而树立起海洋的国土观念、海洋的经济观念和海洋的保护观念。将其转变为全民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