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特色小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以丽江为例
陈玉婷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650093)
【摘要】 人类文明从渔猎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是从蛮荒文明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建筑就是记载伟大转折的重要载体。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2005年,云南省率先开创了旅游小镇城镇化模式及旅游业创新发展道路。丽江发展旅游业的时间不长,但是速度快。现在的丽江已经是驰名中外的特色文化古镇,然而丽江古城发展中却出现房地产泛滥、古城过于商业化和空心化、文化过于“符号化”和被涵化等发展问题,为实现丽江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要结合时代需求,升级丽江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 特色小镇;丽江古城文化;旅游;传承;创新
一、特色小镇文化的内涵
特色小镇,不是一个行政层级,不是产业园区、风景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文化产业为基础,具有某种要素聚集功能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1]云南省通过科学规划更好地突出云南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展示多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独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古镇,如,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大理古镇、喜洲古镇等。丽江古城作为拥有特色文化的古镇,它不仅承载历史底蕴,展现地域风情,也构成了中国文化。
二、丽江古城的现状
(一)丽江古城的文化资源
丽江古城,它是由白沙、束河、大研三个古镇共同组成的云南特色文化古城统称。丽江作为古城开发,不仅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更是在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丽江具有丰富的民族结构,共有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等25 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结合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丽江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最主要地位、最悠久历史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纳西族的本族文化——东巴文化。始于汉代的茶马古道,途经大研、束河、白沙,商贸者们带来的不同的文化进入丽江,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因此,丽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品德和开拓的精神,也促进形成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茶马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农耕文化与当地的畜牧文化结合,使得丽江形成多彩的田园文化。东巴文化、茶马文化以及农耕田园文化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2]介绍了在柱面坐标下的一个投影法,即将积分区域投影到极坐标面上,将三重积分转化为先一后二的积分,再将外层的二重积分转化为二次积分,最终实现将三重积分转化为三次积分。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模式
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主要以传统观光型、民风民俗体验型和文化融合创新型的模式为主。丽江古城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依河布街、错落有致地布置民居;不仅拥有山、水、小桥、石板路的自然风光;也独具纳西风格、白沙民居特色的建筑风格的建筑景观;还有木府、万古楼、玉龙雪山等著名旅游景点;及纳西文化、茶马文化等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丽江古城可供游客游览的景观。丽江古城主要以纳西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此生活聚居,东巴文化就是核心文化,在丽江古城里的建筑、文字、服饰、食物等都是东巴文化的载体,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对丽江文化体验的需求;在体验吃住行之余,骑马感受茶马古道,拉市海里划船欣赏如画风景。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文化在丽江古城里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同时也出现了文化融合的创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在大研古镇的街头小巷,播放各类的民谣,乐器店售卖手鼓和CD,酒吧提供休憩和娱乐;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丽江的旅游注入新的动力。
(三)大研古镇发展问题
1.旅游房地产开发泛滥
4.4.2 颗粒物浓度预报月变化。从图25~图30可以看出,模式预报颗粒物浓度的月变化呈现峰谷峰的趋势。
4.当地的传统文化涵化
丽江古城旅游业拉动其周边旅游地产的发展,在价差地租和高额房价的吸引下丽江古城及四周的地产迅猛发展。房地产商们以开发丽江古城文化的名义而展开商业地产开发,此举不仅增加了保护丽江古城的负担,也会影响丽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原住民流失造成古城空心化
涵化是具有不同文化元素的不同文化群体,在持续的文化接触过程中,导致不同文化的原有文化变化。[4]这是发展旅游业中的常见现象,而如何让旅游目的地在外来文化进入时能更好地保留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保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延续。在1981年,“东巴教”就被确定为“民族文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开始起步,东巴文化就是其吸引游客的核心文化要素。然而,现在的东巴文化对旅游者而言,不仅印象更加模糊,而且简单地以为商铺的商品、舞台的表演、民族的服装就是东巴文化。
旅游的“符号化”就是旅游符号的表象化。它将旅游的行为与过程简单看作一种形式,而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动场景被简单看作一个表演舞台,旅游的一切内涵,特别是文化内涵被符号化、表象化,文化的内在精神被忽略。[3]大研古镇核心吸引力在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物的结合。丽江古城随处可见带有东巴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如服饰、木雕艺术品、字画等,但这些所谓的“东巴文化”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的象征物;同时,从事旅游纪念品生产和销售的从业者,从丽江本地纳西族手工艺人演变为外来经商者,后者比前者有更多的商业资本,却因为没在东巴文化中成长的经历而缺失对传承东巴文化的责任心。因此,丽江旅游“符号化”日趋加重。“符号化”的结果就是游客会肤浅地认识东巴文化,而对东巴文化产生误解或失去兴趣,也会造成丽江古城作为旅游目的地逐渐失去文化的吸引力以及核心文化的衰落。
2.旅游商业化日趋严重
3.旅游“符号化”倾向
在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化的发展会流失原住民,而原住民的流失则会造成古城空心化。游客肆意闯入民宅,旅游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垃圾还有噪音等都对原住民的生活有恶劣的影响,致使90%的原住民已经迁居到其他的地方,而现居古城则是从事旅游业、经营商铺的异乡人和进行旅游活动的游客。因此,古城失去孕育和发展其核心文化的客体,出现了古城核心文化发展的空心化现象。
目前,丽江市以大研古镇为中心向周围辐射200米左右的民居,均成商用店铺,售卖工艺品、餐饮小吃以及住宿客栈。[2]丽江古城商业化泛滥的现象不仅会破坏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减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影响游客心中丽江和东巴文化的印象。
第一,革兰阴性菌或厌氧菌所致的盆腔炎,选用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联合抗厌氧菌制剂,其中喹诺酮类是治疗妇科炎症的常用药。
大坝上游坡于2011年6月随着库水降落出现纵向裂缝,裂缝距坝顶高差 2.3 m,长 68 m,至死水位时,滑坡体最大水平位移2.1 m,最大垂直位移1.05 m。
三、新时代丽江古镇的发展之路
(一)重点是文化保护
文化是文化古镇的魂。“文化旅游原动力说”提出“旅游行为之所以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旅游者居住地所拥有的文化和目的地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诱发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5]文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维系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生命力延续,也体现在作为文化本身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要保护好文化,文化自觉意识是前提。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6]每个文化都有独具一格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载体,通过了解其根源,理解它的精神,传承它的灵魂,才能更好地在文化交融中保持自身的特性。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带来了商业化加剧,文化涵化严重,不利于对东巴文化的传承。为了更好可持续发展丽江古城,应该有意识地去保护丽江古城所承载的文化,无论是东巴文化、茶马文化、雪山文化、农耕田园文化等,不仅是在文化的载体上保护,更是要传承文化的精神和延续文化的生命力。
(2)后期,进入产品定型后,车间需求单位按照原来的《标准件汇总表管理规定》、《材料定额管理规定》的要求,提请《定额表》并经制造工程部审批完成后,由车间需求人员将定额表复印一份提交计划管理室,计划员将各类需求信息按要求进行分类汇总后,结合采购管理室反馈的供应商的最小包装规格、最小起订量、销售计量单位信息以及库房反馈的库存信息,在物资管理系统进行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计划流转到采购员账号下,执行后续采购工作。
(二)度假旅游和旅居结合的发展
中国在休闲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与日俱增。随着休闲度假旅游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刺激产生了更多更高层次的休闲文化消费的需求,其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也要求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的氛围和内涵。丽江市交通便利,古城依山傍水,丰富多彩的地域民族文化内涵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打造游客满意的休闲度假旅游地奠定基础。同时,游客在休闲度假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旅游。因而,丽江古城可以考虑融合发展度假游和休闲旅居,在保护性发展丽江自然人文景观的基础上,提高客栈入住率,推动经济的创收。在丽江古城入住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大环境承载的压力,有关部门应该要落实相关工作的布置。
结语
在特色古镇旅游热的浪潮中,丽江古城的发展应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合理规划。正确分析当下发展现状,对商业化泛滥,文化的“符号化”倾向以及文化涵化的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防止核心文化空洞。重视文化在丽江古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抓住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升级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地学习世界各地类似景区的发展经验,做好保护与发展并重。
参考文献 :
[1]付莉萍.云南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丽江是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证[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4(4):49-54.
[2]丽江商业化太浓[EB/OL].www.3608.com/outdoor/news/china news/2006-11-9/110516343.htm.
[3]杨振之.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5):75-79.
[4]M J,Herskovits,Acculturation-The Study of Culture Contact.Cloucester,Mass Peter Smith 1958.
[5]文红,刘芳.从“丽江模式”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6]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玉婷,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