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意蕴、过程与实现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中小学论文,价值观论文,过程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经验型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当前的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就是中小学的共享价值观,中小学共享价值观是中小学矢志追求的结晶,是中小学长期管理与经营活动的历史沉积与总结。因此,中小学文化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中小学价值观领导。
一、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意蕴与意义
价值观是对如何做人做事及看待物质与精神现象有意义与无意义、得与失的观念、态度与行为选择,包括价值标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中小学文化揭示了中小学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即中小学的共享价值观。所谓中小学共享价值观是由中小学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支持和遵从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中小学文化的核心,体现了中小学的追求和目标选择,体现了中小学全体领导者、管理者、教师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中小学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共享价值观是第一位的内隐的基础性元素,“办校理念”与“中小学精神”是共享价值观的逻辑体现,它们类似内隐于建筑物支柱中的钢筋。教育活动中固然内隐着多种价值观念及文化元素,但只有形成中小学大家普遍认可即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真正的中小学文化。没有共享价值观就无以形成并发展中小学文化。是否具有价值共享性即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中小学文化与非中小学文化的试金石。理解中小学共享价值观,是理解中小学文化的一把钥匙;中小学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中小学共享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中小学的共享价值观能够建立起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依存感,同时培养了中小学的凝聚力、认同感与归属感。
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意蕴是校长和教师的关系是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持有明确而崇高的价值观的校长向中小学注入价值观,与教师的价值观和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唤醒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集体和集体远景的认同,导致教师自我功效和自我价值的提高,同时把中小学组织理念内化到个人内心,并以此为基础孕育中小学文化,通过愿景表达和管理实践,达到上下一致,激励教师完成工作并提升中小学绩效。
价值观领导和道德领导、文化领导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道德领导强调校长个人的道德素质对于中小学工作的影响作用。文化领导强调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竞争性和凝聚力的中小学文化来实施领导行为。价值观领导从性质上说也类似于道德领导和文化领导,属于一种“软领导”。它不强调行政权力的直接实施,而是强调通过宣传、交流、讨论、对话等行为来洞察、分析、改变和重塑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从而解决问题、化解争论、凝聚共识以实现中小学目标。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领导只是强调领导者个体的道德修养及其产生的影响作用,忽视领导行为本身所依据的价值原则;文化领导强调文化环境的创设,但是,如果中小学文化环境的创设不能突出中小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价值,就可能使中小学的文化领导失去正确的方向;价值观领导扩展了道德领导的领域,把正确、高尚的人类基本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以及中小学组织的共享价值作为实施有效领导行为的条件和手段。
中小学价值观领导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共享价值产生的导向力。中小学文化必有其共享价值观,它内摄于中小学的一切方面及整体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小学中可能存在着多种价值取向,但只有这种为绝大多数教师认同的共享价值取向才能产生导向力,对中小学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是观念整合产生的凝聚力。把分散的不成熟的观念整合成特定的价值观、办学理念与中小学精神,能有效凝聚教师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小学的发展。三是规范调节产生的约束力。中小学的共享价值观,是中小学精神文化的规范、固化,调节制约着师生的行为,并使教师逐步形成一定自我约束力。四是价值激励产生的感染力。中小学文化的共享价值观能给人以情感激励,并产生辐射力与感染力,滋养并塑造着教师的素质。五是转换心智产生的持续推动力。中小学共享价值观以其特定价值观维系着一种自觉的追求,可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培育团队精神,促使教师保持着持续的前进动力。
二、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过程
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校长注入价值观
首先,是校长个人价值观修炼。要用价值观影响中小学教师,校长首先要具备明确而崇高、有驱动能力的价值观。
其次,价值观外化至行为和人际互动,并注入中小学。
再次,把价值观外化到中小学组织层面。中小学共享价值观是对中小学领导价值观的“组织化改写”,而中小学的愿景又同其价值观息息相关。校长需要通过三个途径——愿景沟通、中小学文化和管理制度,把共享价值观外化到组织的各个角落,最终形成教师自我管理。
2.教师对校长的价值观认同
3.形成中小学共享价值观
校长的价值观被注入到中小学中去,这一价值取向被教师认同时,教师会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使之同校长和群体的价值观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价值观共享。
在运用价值观领导中小学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和冲突。面对这种现实,校长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权威或行政权力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平等、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鼓励教师就不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念进行交流、讨论。
形成共享价值观还需要校长对原有的价值以及教师日常思想与行为的价值观念进行识别,这是实施价值观领导最基础的能力。在价值观问题上都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主流与非主流、高尚与低俗、新与旧的区分。引导他们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类基本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中小学价值的价值观念。校长在实施价值引导时要能够并善于为自己或中小学组织价值所崇尚的价值观念进行辩护,帮助教师充分地了解和认同中小学价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同时要对不同价值认识进行商谈,明察秋毫,抛开人际关系的因素,站在正确的价值立场上,在尊重价值观多样性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建立基本的价值共识,形成中小学共享价值观。
4.对中小学共同价值观的强化和承继
校长把价值观注入中小学组织基因,影响教师与利益相关者,这是价值观领导的最高境界,让中小学组织承载优质价值观,独立于中小学校长而存在,并影响更多的教师与利益相关者。校长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中小学的共享价值进行强化,并将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校长要继续把共享价值观传输下去,并且通过制定战略、制度、形象标志等方式把它制度化、普及化。教师发自内心的对于本中小学共享价值观的强烈认同,愿意支持由校长进行组织变革,内部冲突减少,效率提高,教师能够响应号召,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我。
5.实践中小学共享价值观
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某种经过选择和辩护的共同价值观念付诸实践,体现于中小学理念、制度、行为乃至环境建设之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碍。如果属于价值观本身的问题,应该通过检讨和重新确立价值观得以解决。如果属于政策制定和人际沟通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以及更加充分的思想交流得到解决。具体的办法多种多样,但是将共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念付诸实践的立场、意志和决心不能改变。
三、中小学价值观领导的实现方式
1.传递与强化中小学共享价值观
校长首先应该明确中小学共享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倡导并且向教师传递它。让中小学的教师知道中小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根除什么,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中小学校长应对所倡导的价值观表现出极大热情,对其实现表现出自信、决心和毅力。应在各种场合设法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它,例如,通过描述中小学发展愿景、制订中小学发展规划和教师发展计划、修订中小学的管理措施等反映它,还可以在各种刊物上传递它,或印制一些资料来宣传它,同时中小学校长还应抓住各种时机亲自为教师讲解它。
教师在强烈认同中小学共享价值观后,也不一定会与领导者共同以此为基础来行事,因为这种价值观领导方式不能直接对教师的外在行为进行控制,而是通过教师思想的变化来使其自觉生成相应行为。应引导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思考和检查,在思考、检查过程中理解中小学共享价值观的意义,不断把这种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为了让教师始终坚信中小学共享价值观,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排除干扰,锲而不舍,需要外力不断强化这样的价值观。
2.制度渗透与思想宣传
中小学价值观领导是一种软领导,但这种软领导并不是没有规范的领导,相反,制度建设应该成为内化共享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中小学的制度建设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的过程。这种由制度和制度精神本身形成的制度文化,能把中小学的价值理念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中小学难以模仿的中小学共享价值观。
中小学必须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使中小学共享价值观扎扎实实进入中小学制度,进入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日常行为。如,重大的中小学庆典活动、重要的仪式等就是宣传以共享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小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它所特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给每一位置身于其中的人以心灵冲击,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
3.校长以身示范,推动价值观领导
4.强化支持中小学共享价值观念的行为
在教师招聘、教师发展和解雇等过程中强调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观等有助于教师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正式和非正式的奖励都会加强道德行为的发生。非正式奖励是指来自上级校长个人或者其他校长的信任、自主安排工作的计划、同中小学其他层次教师交流的机会、从事特殊工作的机会,等等。实质上是对那些符合道德标准的教师、校长更加信任和尊敬并且给予发展的机会。通过建立与道德价值观相一致的奖励体系来强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正式奖励包括各种物质奖励和组织职位的提升等。及时对道德行为进行奖励和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会加深中小学的教师对中小学组织道德的认识,把中小学组织的伦理价值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逐渐使个人的伦理价值观和中小学组织的伦理价值观达成一致。
5.用智慧的手段将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团结在校长周围
中小学价值观领导强调用价值的感召不断吸引有能力的人加入中小学中来。当教师对校长所信奉和倡导的价值观达到强烈认同后,这种认同会逐渐内化,逐渐成为自身价值的一部分,作为为人处世的一个原则,这种激励效果比采用简单的物质奖励、地位提升或惩罚更加持久和有效。
6.教育培训,将共享价值观根植于教师心灵
在教育培训时,教师可以就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以及价值观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意见。同时,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订《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将逐步变成教师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将逐步统一在价值观的框架内,最终使内部沟通变得顺畅,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得到增强。
7.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之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中小学必须强化主流价值观念,针对当代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自我意识强、注重功利等倾向,突出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突出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建立一个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的和谐社会环境,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